我今年37歲,有長期便秘史,偶爾干燥的大便上見粘液,有時大便象羊屎,還有,排便時曾有感覺到大便在體內挪動時,在肛門上方不遠處腸內,有疼痛感,今天排便(最近有五天未曾排便)發現,干燥的大便上裹有黏液,有的黏液還是紅色的!排便正常時我還發現有時大便有凹槽.我好害怕.誰能告訴我,我是不是......
熱心網友
你只有個人主訴,沒有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所以不能肯定的回答,有可能是直腸息肉,但也不排除有腸癌的可能。建議您及時去醫院檢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直腸息肉 (肛腸外科) 概述 直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癥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
熱心網友
你只有個人主訴,沒有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所以不能肯定的回答,有可能是直腸息肉,但也不排除有腸癌的可能。建議您及時去醫院檢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直腸息肉 (肛腸外科) 概述 直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癥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習慣采用。直腸是息肉常見的所在,更由于易于發現和處理,因而受人重視。近年來認為結、直腸癌起自息肉,及早切除息肉能降低癌的發生,因此息肉作為癌前病變,更受到重視。 臨床表現 1.便血:為鮮血、被蓋于糞便表面而不與其混合。直腸下端的帶蒂息肉排便時可脫出肛門外。 2.息肉合并潰瘍感染時,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3.直腸指檢:直腸中、下段的息肉,指檢可觸及柔軟、光滑、活動的結節。 4.直腸鏡檢: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粘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 5.若發現多個息肉時,作乙狀結腸鏡或纖維鏡檢,排除多發息肉及結腸息肉病。 診斷依據 1.血便或排便時有息肉脫出肛外。 2.直腸指診或腸鏡發現息肉。 治療原則 1.電灼法:在腸鏡直視下電灼切除息肉。 2.套扎法:用套扎器將膠圈套住息肉蒂根部。 3.切除法:蒂粗或基底寬之息肉可在鞍麻下手術切除。 用藥原則 1.單個或小息肉病例以抗生素、滅滴靈和其他輔助藥物為主; 2.多發息肉或臨床癥狀重病例,用藥除用抗生素外,尚應加強支持對癥治療。 輔助檢查 1.對單發直腸息肉,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多發性息肉,或疑有惡變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和“B”。 療效評價 治愈:息肉切除后,癥狀消失,排便正常。 專家提示 兒童型直腸息肉主要發生于5-10歲兒童,多數小于1cm,單個,帶蒂,會自行脫落,因炎癥和腺體阻塞潴留所致,臨床上除便血外并無其他大礙。成人直腸息肉病理類型多,具癌變趨向,因而一經診斷,宜早行手術切除之。 直腸癌 (肛腸外科) 概述 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于胃和食管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占60%左右)。絕大多數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占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1。 臨床表現 1.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膿血便、里急后重或便秘、腹瀉等。 2.大便逐漸變細,晚期則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惡液質。 3.直腸指檢:是診斷直腸癌的必要檢查步驟。約80%的直腸癌患者于就診時可通過直腸指檢被發現。可觸及質硬、凹凸不平包塊;晚期可觸及腸腔狹窄,包塊固定。指套見含糞的污濁膿血。 4.直腸鏡檢:可窺見腫瘤大小、形狀、部位。并可直接取組織作病檢。 診斷依據 1.排便習慣及性質改變。 2.直腸指檢和直腸鏡檢發現在直腸內質硬、不規則之包塊。取組織病檢可證實。 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 2.局部非手術治療:包括直接電灼、液氮冷凍等。 3.放射治療。 4.化療。 5.免疫治療。 用藥原則 1.手術前行腸道準備時,以口服慶大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及滅滴靈、大量飲水輔以腸內營養藥。 2.術中術后除繼續輸液及應用抗生素外,尚需視具體情況輸血、人體白蛋白等。 3.術后如發生并發癥,除調整應用敏感抗生素外,加強支持及對癥治療實屬必要。 輔助檢查 1.對直腸癌、檢查項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疑有轉移或術前準備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和“B”。 療效評價 治愈:根治性切除,切口愈合,無并發癥。 好轉:姑息性治療后、癥狀減輕。 專家提示 直腸癌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排便習慣改變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因而對排便出現異常(包括規律性和性質兩方面),當引起高度重視。對那些久治不愈的“痢疾”,應做直腸指診或纖維乙狀腸鏡檢查。 你先別擔心,去醫院檢查之后,才能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