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是出意外。
熱心網友
是的飛機失事
熱心網友
空難
熱心網友
中原突圍 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授軍銜時,毛澤東為何說“皮有功,少進中”,許多讀者來信詢問。本報先選取了“中原突圍”的片斷,以饗讀者。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以約30余萬人的兵力,首先對中原軍區部隊發起大規模進攻。中原軍區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主力在軍區司令員李先念的率領下,于6月底分兩路向西突圍。 東進第一縱隊第一旅旅長皮定均,率領7000多名官兵橫越豫、鄂、皖三省,經20余晝夜千里長途行進,排除蔣軍之封鎖、追趕、夾攻與堵擊,大小戰斗凡30余次,率先于7月12日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當年《新華日報》刊載此勝利突圍消息時,并以《謹向皮定均將軍所部致敬》為題發表社論,“這一令人興奮的消息,證明了反動派的包圍阻擊襲擊困擾種種殘忍陰謀,顯得何等無能!”。 事隔21年后,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來自各地的黨政軍主要負責人,他對皮定均說:“你過去帶領的那個皮旅打仗真行啊!在中原突圍時雖然只是一個旅,中央是把它當作一個方面軍使用哩!” □關于功勛 皮定均是個常勝將軍 張鶴田司令員在會上介紹,皮定均同志既是一員虎將又是一位儒將,毛主席曾給予高度評價:“皮有功,少晉中”。李先念稱他“智勇兼優,光明磊落”,徐向前稱他“多謀善斷,英勇虎將”。 皮定均,1914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一個貧困家庭,要過飯,還給地主放過牛。自1928年投身革命后,從此戎馬倥傯,征戰祖國的大江南北,從鄂豫皖蘇區反“圍剿”斗爭到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從二萬五千里長征到豫北、豫西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從中原突圍、淮海戰役到解放福建屢建戰功。1952年又率部參加抗美援朝再立新功。 朝鮮停戰后,調入福建前線工作,為建設福建和鞏固福建的海防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1969年,皮定均同志又調往西北。1974年,皮再次調回福建工作,任福州軍區司令員,直到1976年組織檢查軍事學習而以身殉職。 張司令員在會上說,召開大會紀念皮定均同志,研究他人生的光輝足跡,學習他不畏強敵敢打硬仗的精神、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對于處在軍事斗爭第一線的福建省軍區部隊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未來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可能遭遇強敵干預的情況下,更要學習皮定均這種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扎實推進各項軍事斗爭的準備工作。另外,皮定均那種深入群眾、心系人民的工作作風,“積極帶頭參加地方的生產建設,農忙季節還親自拿起鐮刀為農民收割稻谷”樹立起的良好軍民關系,我們要繼續鞏固和發展。今后,我們力爭多辦一些得民心、順民心、暖民意的好事實事,為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用部隊建設的優異成績來告慰皮定均同志。 □關于精神 戰友親人深情緬懷皮司令 原福州軍區副政委王直回憶說,他與皮定均同志共事十幾年,他覺得皮司令是個德才兼備的好同志,工作認真、辦事果斷,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大家都非常敬仰皮的人格和品質。 原福州軍區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彭允太介紹說,皮司令有臨危不懼的大將風范。1944年春,皮司令奉中央指示開辟豫西抗日根據地,然而,豫西的司令多如牛毛,各自擁兵自守,其中裴子明就是為首的一個地頭蛇。為了團結、爭取和改造裴共同抗日,皮司令冒著生命危險三次單刀赴會勸說裴,裴終于被皮的大義所打動,率部抗日。 原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葉漢林介紹說,皮司令作風儉樸,生活上從不搞特殊化,連身體所需的醫療保健品都要自己掏錢買,每次下部隊視察工作,總是坐一輛北京吉普,并且是輕車簡從,他很重視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從不輕易依賴部隊領導的匯報。 原福州軍區后勤部部長馬寅初介紹說,皮司令非常重視抓基層連隊的后勤建設,他下部隊時,隨身帶著鐵鍬、鐵鎬、鋤頭“三大件”,一到駐地就動手挖樹坑、挖南瓜井,先做出示范,然后要求團、營、連干部用自己的工具照樣去做。 皮定均20世紀60年代的秘書李正華回憶說,皮司令一生光明磊落、無私無畏的崇高品德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皮旅是一支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20世紀60年代就駐防在南京白水橋,他多次路過南京但他從沒去過。他說,這些部隊都是黨的部隊,又不是我個人的部隊。 言傳身教 既是嚴父又是慈父 皮定均的二兒子皮效農在座談會上回憶說:“父親是放牛娃出身的,沒有太多的理論,但他的言傳身教給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隨父親種樹勞動,靠在樹干上休息時,我隨手摘下了小樹上的幾片樹葉,父親見到了,也不說話,他輕輕地扯了扯我的頭發,說痛不痛,我說痛,他說,你把樹葉摘了,樹也會痛,只是它不會說話。這事對我印象極深,以后,我懂得了尊重自然、愛護生命。” “父親勇于承擔責任、承認錯誤,影響了我們一輩子。平常在家庭生活中,只要他自己做錯了事,他都會當著我們的面承認。對我們子女更是這樣,做錯了事,就要當面勇于承認錯誤。開始時,我們都會不好意思,臉憋得通紅,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就感覺一旦承認是自己的錯誤后,好像整個人就輕松了。” 愛兵如子 每到一處必有三問 與會的一些老同志在會后告訴記者,皮定均愛兵如子,視察部隊必到基層,每到一處必有“三問”:一問戰斗班戰士,二問哨兵,三問炊事班。往往到了夜里十一二點,皮還要到戰士宿舍去查鋪。 1969年冬季新兵訓練期間,當時皮定均剛到蘭州軍區不久,看到新戰士沒有穿上寒區冬服,不少人臉蛋凍得紅紅的。皮定均限令:“立即解決,晚上6時我來檢查!”晚上,皮司令果然去檢查了。看到新兵一個個穿得暖暖和和的,他笑了。 1946年千里突圍路上,一天,皮定均突然發現警衛員趙元福光著腳跟在他后面。原來,趙元福的布鞋鞋底破了,把腳掌磨破了,露出了紅肉芽,換上了雙草鞋,但草鞋比布鞋硬,磨得更厲害,他火了,把腳上的草鞋甩掉了,干脆光著腳走路。皮彎下腰,仔細看看趙的腳,說:“你這小鬼真胡鬧,不穿鞋子怎么走路?看磨得這個樣子,成了‘泡兵司令’了!”皮脫下腳上的布鞋,給了趙,自己改穿草鞋。 胸懷百姓 怒問無為地方官員 李正華回憶說,1969年的一天,皮定均到甘肅張掖視察地形。見途中山窮水惡,頹垣破屋,心中很不是滋味。吉普車進山后,將軍下車進山民家,屋里數婦人盤腿坐炕上,沒有一人站起來迎接。看見將軍到,遂用雙手將衣襟拼命往下拉。炕上人均沒有穿褲子。皮心里不悅,怒問地委書記:“看到了沒有,你們這里的女人沒有褲子穿。”地委書記答道:“這里的老百姓就是這個習慣。”皮大怒:“胡說!你家的女人有沒有這個習慣?”書記無言以答。當晚回家后,皮翻箱倒柜,搜羅所有舊衣服與國家配發的全家人布票,囑咐夫人張烽全部捐給張掖山民。 皮定均的夫人張烽回憶說,1953年夏,皮定均回到闊別24年的家鄉。他們夫婦攜帶兩個兒子回家,驚動了四鄉八鄰,父老鄉親探望者從早至晚,絡繹不絕。皮一夜未眠。次日清晨,他斷然率全家離鄉返回。返回途中,遭遇大雨,山洪暴發險些把汽車沖走,他們一家被困在山中三天三夜。在歸途中,皮一言未發,任憑張烽抱怨。后來,皮說,“我怎不想在家多住幾日,但見與我一起參加革命者皆戰死沙場,僅我一人生還,如何向死者家人交代,我的心里怎受得了?” □關于繼承 尊重老干部學習老干部 皮定均的夫人張烽說,皮定均同志已經離開我們28年了,十分感謝海都報,在對省外一些媒體炒作的“皮定均遇難真相”虛假報道進行辟謠的同時,還牽頭組織了這個大型的座談會,大家在百忙中不辭勞累前來參加會議,他們一家深受感動。他們將繼續以皮定均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遵紀守法,并把他這種精神作為家族的財富代代相傳下去。另可參看:《藍盾》雜志公開向皮定均夫人道歉 省新四軍研究會將皮定均將軍列為研究重點 漳浦皮定均將軍紀念園明日開園 。
熱心網友
皮定均的幾件事 1992年7月27日,福州。皮定均將軍故居。鬧市中如入山林,排闥送青,臨窗掛綠。將軍樓青磚黑瓦,共三層,下層空架,存自行車等雜物。樓旁有一排房,三小間,一為警衛居,一為司機居,再為存農具之用。農具間均為將軍生前所用之物:兩個。桶、兩個畚箕、一條扁擔、四把鋤頭、一個鐵耙、一個竹笆、一把大掃把、一把斧頭、一把錘子,又有鍬、鎬、銑、拉鉤等挖土種菜小農具十一種。是時,皮定均將軍已作古十六年也。 1955年評銜時,皮定均按資歷,原報少將銜。傳說毛澤東主席有批示:“皮有功,少晉中。”又為:“定均有功,由少進中。”將軍去世后,家人遍查檔案,不見真跡。余曾問知情者,答此為當時總干部部領導作授銜報告時傳達的毛澤東口頭指示,非批示也。1955年,皮定均將軍被授予中將軍銜,時年41歲。 某日,時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將軍至甘肅張掖視察地形。見途中山窮水惡,頹垣破屋,心中不悅。吉普車進山,山民聚而圍觀,皆破衣爛衫,一十余歲女孩衣不蔽體,將軍亦不悅。問地委書記:“何不著衣 ”曰:“此乃傻女。”將軍下車進山民家,屋里數婦人盤腿坐炕上,無一起迎者。見將軍到,遂用雙手將衣襟拼命往下拉。炕上人均未穿褲子也。將軍更不悅,怒問地委書記:“看到了沒有,你們這里的女人沒有褲子穿。”地委書記答曰:“這里的老百姓就是這個習慣。”將軍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沒有這個習慣 ”書記訥訥無言以答。 是晚回家,將軍翻箱倒柜,搜羅所有舊衣服,與國家配發的全家人布票,囑夫人張烽全部捐給張掖山民。 某日,皮定均將軍至平潭島視察部隊。某營營長報告后,將軍問:“全營多少人 ”營長答之。問:“有多少炮 多少槍 ”俱答之。又問多少干部,多少戰士,多少農村兵,多少城市兵,營長支支吾吾。將軍隨即話鋒一轉:“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媽呢 ”“×××。”將軍曰:“你還不錯,沒有忘記父母。我告訴你,作為一營之長,島上的一切,就要像記住你父母的名字一樣 ”言罷拂袖而去。 皮定均將軍喜飲茶。飲茶極考究,不飲花茶,不飲紅茶,必飲西湖龍井。將軍飲茶用水亦極考究,必水開后滾三次,少一次不行,多一次也不行。警衛員告余,跟隨將軍什么都好辦,就是喝茶的事最難辦。將軍品一口,就能品出問題來,或曰:“水怎么沒有開 ”或曰:“水滾過頭了。”或曰:“鍋沒洗干凈吧。”且一言中的。許世友將軍一武夫,素不客套,然每次訪皮定均將軍必送茶,送茶必送上好龍井。 皮定均將軍愛罵人,官愈大罵之愈狠,然從不罵士兵。某日于某部營外,見兩士兵棄空酒瓶于水田。召連長指導員至,命其下田摸酒瓶,倆士兵欲替下,將軍怒止之。某日某部,將軍見一哨兵軍大衣少一紐,即命營長跑步帶針線,為哨兵釘紐。將軍側立一旁,怒視之。營長手顫抖,良久方畢。將軍至某島視察,見無一條平坦之路,即命守備團長端一盆水上將軍車,繞島一圈。路顛簸,水晃蕩,團長全身淋透,方恍然醒悟,此乃將軍嚴厲批評也。“文革”前,八十四師一戰士因打靶誤傷而亡,將軍大怒,命厚葬,師長政委抬棺。其時,八十四師師長政委均為抗戰干部也。故皮定均將軍常云:“子不教,父之過;兵不教,官之過。”此亦將軍帶兵之道也。 皮定均將軍之子皮效農言:某日,皮定均將軍由蘭州乘飛機至某地。蓋電話錯傳,下飛機,接駕為解放牌大卡車。一車工兵,滿身油污,扶鍬握鎬,將軍躋身其間,坐也僖僖,站也僖僖。車上人皆不知其為剛上任之蘭州軍區司令員也。 皮定均將軍夫人張烽言:陳伯達,左派理論家,福建惠安人。“文革”中欲拉攏皮定均將軍,將軍無動于衷。某次,將軍赴京開會,陳伯達召其談心。將軍借故不通閩語,請以筆代言。陳伯達無奈,取紙條書之:“福建糧不足,吾不歸。”將軍取紙條,留用。批陳 陳伯達 整風,將軍以紙條為證,與陳伯達無嫌。 皮定均將軍午休,打個呼嚕即起。人稱“皮司令睡覺,驢打滾。”1964年夏,將軍率福州軍區各軍軍長、師長至閩北武夷山看地形。爬山涉水,日夜兼程,眾將領皆疲憊不堪。而將軍脖子上掛一銅哨,哨響即出發。每至午后,將軍曰:“睡覺。”眾將領剛躺下,哨聲便響,皆恨之咬牙。某日午休,康林、朱耀華諸將軍合計,將皮定均反鎖于屋中。將軍醒后,于屋中吹哨,眾將領皆不理,照睡不誤。皮將軍徒嘆無奈。康林將軍告余:“看地形十日,只此一日,睡個好覺。”“皮司令睡覺,驢打滾”一說亦由此而來。 “文革”中,有人言皮定均將軍“戰場上英雄,黨內斗爭狗熊。”將軍坦言:“狗熊就狗熊,自己斗自己算哪路英雄 ” 楚霸王曰,富貴不回鄉,如錦衣夜游。1953年夏,皮定均將軍從戎后 離別家鄉24年 首次返鄉探親。將軍攜妻帶子,榮歸故里,驚動四鄉八鄰,父老鄉親探望者從早至晚,絡繹不絕。將軍一夜未眠。次日清晨,其斷然率全家離鄉返回,眾鄉親皆不解何意。1983年3月20日,余曾獨往大別山金寨縣石碑鄉探訪將軍之侄皮國立,提起當年事仍耿耿于懷也。其后將軍再也沒有回鄉。據云是日返回途中,遇大雨。山洪暴發,雷聲如炸。將軍一家被困于山中三天三夜。當地人傳將軍無情無義,遭天怒。余曾問于將軍夫人張烽,曰:“然。始小雨,后大雨,山洪險沖汽車。而后借宿一戶農家,三天后方上歸途。”夫人又曰:“初時我也不明白,未回鄉時朝思暮想,回鄉后只住一日便走。返回途中,將軍一言未發,任我牢騷滿腹。數年后,他才吐露心跡。”夫人言此哽咽不已:“將軍怎不想在家多住幾日 但見與其一起參加革命者皆戰死沙場,僅己一人生還,榮歸故里,如何向先死者家人交代 回鄉后,鄉親紛紛詢其親人下落,他心里怎受得了 ”此謂返鄉情怯,苦不堪言,時人安知耶 據金寨縣黨史載,該縣三十年代,曾有十萬青年參加紅軍,幸存者僅數千。與將軍同參軍者十四,無一生還 。
熱心網友
1976年7月7日,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乘飛機去福建東山島檢查、指揮海防軍事演習途中,不幸直升機撞山,遇難殉職,終年62歲。
熱心網友
從福建調任蘭州軍區任司令員,還沒去上任就因直升飛機失事而去世
熱心網友
是在視察演習時乘直升機撞山失事的,同機還有其長子皮國宏
熱心網友
空難.
熱心網友
1976年7月7日上午9時,皮定均將軍乘坐伊爾--14飛機飛往漳州,在漳州換乘米--8中型直升飛機去福建東山島前線視察。當時他準備視察完畢后就去北京參加朱德同志的追悼會。上午10點10分,伊爾--14到達漳州機場,氣象雷達報告飛行航線上云底高度4000米,建議推遲行程,福建軍區空軍副司令蔣亭也不同意飛機起飛。但皮定均本人要求起飛。7月7日10時40分,皮定均要求起飛,11時,飛機起飛。開始向北,然后向東,航線為:向東600、1200、1800,向西300、900、1500,每600米一個高層。11點10分,飛機與地面失去聯系。據漳浦縣東坪村一民兵目擊,下午1時,直升飛機撞向灶山上的一塊大石,隨即起火爆炸。機上人員13名全部遇難。皮定均將軍終年57歲。據現場考察,飛機是在迷航后飛行高度過低導致撞山。灶山高580米,飛機在480米高度墜毀。
熱心網友
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在趕赴東山視察時,座機在漳浦丹山失事,他的骨灰被安葬于丹山之巔,與巍巍青山、蒼蒼翠松相伴。 皮定均 性別: 男 生卒年: 1914-1976 國別: 中國 籍貫: 安徽省金寨縣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湖北應山縣兒童團團長,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紅軍大學上級指揮科副科長,步兵學校第一營營長,教導師第二團團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特務團團長,太行軍區第五、第七軍分區司令員,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二十四軍副軍長、軍長。參加了孟良崮、萊蕪、豫東、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八兵團軍長兼政治委員,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軍長兼軍政治委員,福建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1976年7月7日因公殉職。義舉海峽飛彩虹--訪皮定均將軍的夫人張烽 "青山難舍忠魂去,大海濤涌悲淚流。義舉海峽飛彩虹,丹山落成將軍亭。夫兒離去三十載,依稀又見故人來。事業未竟身先猝,品格可供后人傳。"在廈汕高速公路漳浦天福"唐山過臺灣"石雕園茶莊品茗閣內,皮定均將軍的夫人張烽在接受筆者專訪時抑揚頓挫地背誦著自己的詩作,并逐句進行解釋。她說,這是我的心聲,書寫裝裱成條幅,送給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先生,以表達誠摯的感謝之情。 8月30日,是皮定均將軍90誕辰紀念日,座落于天福石雕園北山的"皮定均將軍紀念園"舉行揭幕典禮。張烽攜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及外孫等專程從福州趕來,與臺商李瑞和、原江西省軍區司令王保田、漳州市政協主席林殿閣一起為皮將軍塑像揭幕,并向塑像獻花。接著,82歲的張烽與皮將軍的老部下及來賓們一一合影留念,又精神飽滿地游覽了紀念園。在接受采訪時,她興奮地說,這個紀念園設計合理,規模很大,占地30畝,根據山勢布局,錯落有致。山頭上皮將軍的塑像雕得栩栩如生,因此我有"依稀又見故人來"的感覺。還建有將軍亭、平臺、前后照壁,輔以雕欄、石徑點綴,青松翠柏輝映,石頭、照壁上還刻有毛澤東"皮有功,少晉中"、江澤民"一生戎馬行,丹心為人民"、李先念"智勇兼優、光明磊落"、徐向前"多謀善斷,英勇虎將"等國家領導人的題詞以及張愛萍上將"東南折棟梁"的悼文,很有紀念意義。這里與皮將軍飛機失事的山頭靠得很近,同為丹山山脈,地點選得好。這是我盼望很久的事,在我有生之年看到了,由李瑞河先生做成了。所以我稱這為"義舉",做得比我想像的好,我很欣慰,很感激。 28年前的7月7日,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在趕赴東山視察時,座機在漳浦丹山失事,他的骨灰被安葬于丹山之巔,與巍巍青山、蒼蒼翠松相伴。皮將軍陵墓成為漳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之相鄰的紀念園,進一步豐富了教育基地的內涵。張烽是1938年入伍的老革命,在抗日烽火戰場上與皮定均結為伴侶,33年來患難與共,情深意重。皮將軍殉職后,她十多次來到漳浦憑吊、緬懷。性格剛毅的張烽提起丈夫,眼里仍噙著淚花。她說皮將軍去世快30年了,還有這么多人懷念他,特別是臺商李先生出重金建園,十分難得。今年初,李先生告訴我他斥資億元興建的"唐山過臺灣"石雕園與皮將軍殉難的山頭鄰近,對抗日名將、百戰將星皮定均的人格風采素所景仰。而且聞聽皮將軍喜飲茶、善飲茶,備感親切。因而計劃在石雕園內專門辟出一塊地方,興建皮定均將軍紀念園,征詢親屬的意見。我樂觀其成,并提供了相關資料。李先生認為"自古知兵非好戰,而今懷將喜太平",茶是和平的使者,盼望兩岸盡快三通,和平統一。這些愿望都是很好的,說明兩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當年國共能夠合作抗日,如今兩岸為何不可以攜手振興中華?!皮將軍戎馬一生,致力于民族的解放,國家的振興。李先生弘揚中國茶文化,建園表心愿,為海峽兩岸飛架起一座彩虹。紀念園能為增進兩岸交流交往、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出一份力,我想皮將軍英靈有知,也是會笑慰的。。
熱心網友
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司令員在趕赴東山視察時,座機在漳浦丹山失事,不幸去世,時年62歲,他的骨灰被安葬于丹山之巔。
熱心網友
1976年7月7日,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乘飛機去福建沿海地區檢查、指揮海防軍事演習途中,不幸遭遇空難殉職,終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