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耕地很少,缺乏煤鐵石油等重要的礦產資源,但日本現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請分析日本經濟騰飛的因素有哪些

熱心網友

2戰期間美國倒戈相向,給日本提供了大量資金,且日本也從戰敗國得到了大量人才

熱心網友

二戰時掠奪了大量的工業、戰略物資(被侵占國的銀行幾成空殼,中國的煤碳拖去添海備用等)。再加上我們中國人“大度”,不但放棄賠償,競相購買日貨,還曰“名牌”,怎不高速發展?

熱心網友

一言以避之: 自信.

熱心網友

可以讀一讀《戰后的日本經濟騰飛》這本書,就明白日本如何發達強盛的原因了。

熱心網友

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主要是美國的扶持的結果,另外還有亞洲四小龍都是西方發達國家幫扶的結果。他們這樣做主要目的是擴大自己的陣營對付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當然,與這些國家自身的一些積極因素也有關系,但不是主要原因。

熱心網友

日本人的模仿性很強,中國強盛的時候,在日本就有了“遣隋使”“遣唐使”西方強盛時,在日本就有了“明治維新”日本就象小船,能隨時代潮流而變,中國象什么船,大家自己想吧日本是島國,在對外交流(不論是貿易還是文化上)都是個優勢另一方面,那么小的島,那么多的人口,那么惡劣的自然環境(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時時存在的危機感促使日本國民比別國更加加倍的努力(最好的對比就是地大物博的中國)日本人信仰科學,這給他們帶去了好處,還有一點別忘了:日本的機器人技術!!

熱心網友

日本的崛起之路 中國思維網 2004年6月2日 閱讀數: 2626 源作者:青近軍 ——日本國戰后至今的經濟發展概況  (一)國體保留的利弊  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  9日,蘇聯紅軍即越境進入中國東北,與日軍開戰。  同日,美國向長崎投了第二顆原子彈。  當天,日本政府在天皇皇宮地下室舉行了一整天的會議,最后,在內閣與軍部中的主和派與主戰派仍爭執不一時,44歲的裕仁天皇裁決:在本土決戰準備不足,決定接受美、中、英三個盟國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結束戰爭。  10日,日本政府通過廣播電臺與中立國,將天皇的決定通知盟國。  隨后,盟國方面表示:可以考慮保留日本國體的天皇制。  14日,天皇在御前會議上再次確認其“圣斷”,并于當夜錄制了天皇宣布的《終戰詔書》。  15日,通過廣播電臺,天皇親自宣布的《終戰詔書》,向包括日本國民在內的全世界廣播了。  9月2日,日本政府的代表,到停靠于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軍艦上,簽署了《投降文書》。  這樣,中國的抗日戰爭與美、英等國對日的太平洋戰爭,日本便以“終戰”形式,向盟國予以投降,正式結束了戰爭。  9月15日美國陸軍上將、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率其有43萬兵力的盟軍總司令部正式進駐東京,開始了對日本的時達六年多的占領。直至,1952年2月28日,美、日兩國政府簽訂的法律上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的《和平條約》生效,美軍才宣布對日本戰領的結束,其在日本的美軍由“占領軍”身份,改為“駐日美軍”。  日本投降后的政局,有一些其他戰敗國家并沒有的特點:  第一,日本國家的最高元首—天皇,并未因國家戰敗而淪為俘虜、戰犯,相反,仍還作為日本國家與人民整體的代表,地位仍居所有的日本人之上。  第二,日本的政權機構,即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也仍然在予以有效運轉。  美國占領軍對日本的占領統治,不是以直接的軍管方式,而是通過有效運轉的日本政府,去實現其意志。而且,這個接受美國占領軍旨意行事的政府體制,也不是打爛后重新組建的,而仍是原有日本政府體制方式。  8月17日,在天皇宣布“終戰”投降后兩天,日本新一屆內閣成立(東久邇為首相),開始進行“終占”事務處理。東久邇完成“終戰”事務后辭職,其后,幣原內閣上臺(1945·10·9—1946·4·22),接手處理國務,至1946年5月民主選舉產生的政黨內閣即吉田茂內閣成立。  第三,國家的各項民主化程序在占領軍的大力推進與支持下,如火如荼地開展了。  其中,主要有允許政黨能自由成立,開創了日本的政黨政治新局面。因此,當時新成立的政黨如同林立,1946年4月戰后舉行的第一次議員大選,競選政黨就多達363個。  其次,是制定并通過了《工會法》,讓日本工人擁有了自由組織權、團體交涉權與罷工權,使55%以上的工人自由參加了各種工會組織,從而在勞資關系處理與國家事務中,工人在很大程度上都獲得了發言與干預能力。  同時,進行了農村土地改革,由政府向地主有償征購其超過自耕地標準的多余土地,再轉賣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農民則可以在長達30年內,再慢慢分期向政府償還這筆購地款。這樣,91%以上的日本農民,在瞬間便基本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從而大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戰后的日本,由于美國占領當局沒有取消天皇制,沒有打斷日本的國體,也允許日本政府國家機器(除軍隊全部解散外),在接受占領軍指令的前提下,繼續予以運轉。因而,運用天皇的影響與日本政府的運轉,不僅保證了美軍在開進日本本土時,能無傷亡的順利實行全國占領,對解散日本“皇軍”、整肅20萬對戰爭負有責任的政府官員、并全部開除其公職的工作,也都進行得很為順利,同時盟國事先準備在戰后日本,要進行的各項以推進民主的政治改革活動與戰爭罪行審判工作,更是能基本得以有序順利的開展進行。  日本國則由于得以保有國體,天皇制也予以適當保留,所以,使其民心仍有所依附,不致發生戰后的無政府狀態或敵對狀態。同時,由于仍有政府在有效地運轉管理國家,使整個國家在戰后進行的恢復與發展經濟、文化與開拓發展民主政治的活動,都能在有序的情況下進行,因而,避免了混亂曲折,保證了效率。  但是,保留日本國體,對日本曾侵略過的亞洲國家來說,卻造成了一種隨時會導致其感情傷害的精神隱患。因為,由于日本國體得以保留,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沒有被追究,并仍保有了其天皇制。由此,對日本侵略戰爭罪責歷史的解釋與教育,五十多年來,一開始便不可避免地含有對天皇的敬畏與連續運轉的政府的影響。  因而,日本國民便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罪責,很容易地產生了不以為然的淡薄心理與認識,而且,這種心理與認識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導,到現在根本無法體會往日戰爭罪惡的新一代人心中,更日益強化。所以,這些年來,不承認日本侵略罪責的言論與舉動,便常常在日本民間與政界要人身上發生,由此造成了對一些亞洲國家人民感情的傷害。  日本民間與政界要人經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在日本方面認為,“不去參拜靖國神社,以后誰還會去為國捐軀?”認為這是他們日本民族對為國獻身精神的認可與贊賞。  可是,對曾遭受侵略的亞洲國家人民來說,靖國神社中安放有東條英機等戰犯的靈位,參拜靖國神社,不就也包含了對戰犯的贊揚?推理下去,不也就是對日本侵略戰爭罪責的抹煞?  現在的日本政府領導人,對亞洲諸國的輿論,自然不敢忽視。可是,他更不敢輕視日本國民的選票。大量事實已表明,日本國民中相當多的人,的確已是對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責,非常淡漠了;相反,對日本軍人中動不動就剖腹自殺、盡忠于天皇的“神風”敢死隊型的情形與人物,則給予了很高精神地位。因此,現在,的確很難指望日本的國民,能正確看待日本曾發動過的侵略戰爭了。  對此問題看法對立的日本與亞洲諸國,不論是國民,還是政要,其實,都已是與那場戰爭無任何關聯或責任的人了,但是,要在這個精神與觀念的問題取得共識,還真不容易!  再客觀地看,日本國的確是一個與眾很有些不同的國家:它居然將學習引進西方的民主政治、自由經濟、個性文化體制,與本國原有的忠君、愛國、集體為上個人獻身的東方傳統古風,得以成功的嫁結。因此,它便既運用西方式機制,將自己朔造成為“亞洲的西方國家”,而那種企業不輕易解雇員工、國民的團隊精神、婦女在日本仍處次要地位等東方傳統現象,卻仍時常凸現。  (二)實現經濟的復興(1946—1955)  日本戰后經濟的復興,其實,并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是在“一窮二白”或破破爛爛的廢墟上進行。  自1868年明治維新始,早已在20世紀初便完成了工業化的日本,到三十年代時,它就已躍為美、英、德、法之后的第五個經濟強國了。而1945年戰敗之際,雖然日本的國力財富損失了25%,但其綜合國力卻仍與1935年時的水平持平。  當然,由于日本的經濟能力長期是用于戰爭,輕工業民需生產大幅減弱,農業生產破壞則更嚴重,糧食在戰爭期間就不能自給,而靠從中國大陸、臺灣與朝鮮的掠奪性進口來彌補,因此,從1939年起,日本國內就實行了糧食定量供應(每人每天定量僅為345克)。到戰敗后,生活物資奇缺,物價飛漲,糧食更成了全日本的危機,人民生活是極端的困苦。  三大經濟改革  美國占領軍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只關心兩個問題:(1)使其非軍事化;(2)使其民主化,建立自由競爭機制。  至于其他具體運作,那是日本政府與企業的事。  在美國占領當局指示下,戰后的日本,實行了三大經濟改革:  (1)農村土地改革。(2)解散財閥與組建新的企業集團。(3)勞動體制改革。  農村土地改革大致情況,前文已述。  土地改革使日本真正出現了“耕者有其田”,從而,獲得解放的農業生產力,不僅為保證國民的生活,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食品物資,由此,穩定了原本動蕩不安的社會。同時,也為工業的復興,提供了強大物資與人力基礎。  解散財閥,其目標就是摧毀隨時會演變為戰爭財力支持的壟斷經濟集團。從而,既達到經濟的非軍事化目的,又完成了企業自由競爭的民主化程序,打破了壟斷經濟體制。  當時,日本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野村等“十大財閥”,以及其他與支持戰爭有關的壟斷性公司,共83家,改革后,被勒令交出大部分股權(政府沒收性質),然后,或予以解散,或予以分割為多家公司。其交出的股權股票,則由政府轉賣給或該公司內部員工,或進行市場拍賣。制定并公布的《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排除法》,更在法律上使財閥集團不僅不復存在,而且,壟斷企業也不允許再生。  勞動體制的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勞動立法制度,組建自由工會,改善工人生產與生活條件,建立合理的勞資關系。  這三大改革,無疑對日本戰后經濟,能很快復興與高速發展,起了關鍵性的奠基作用。  戰后經濟復興的基礎  雖然,失敗的戰爭使日本經濟遭受到了很大的災難,但戰后日本經濟的復興,卻也還是仍有不少的基礎。  在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的運輸與能源方面:鐵路運輸基本完好;船舶雖大部分毀于了戰爭,但船廠與港口卻損失不大;電力基礎(水力與火力發電)與鋼鐵生產能力,也基本沒有受到破壞,恢復生產比較容易。  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工廠設備,原本是要作為對戰爭的賠償,予以拆走付賠的。但由于后來出現的冷戰局勢,使美國占領當局改變了這個計劃,結果,實際拆走用于戰爭賠償的機器設備,僅只有原計劃的7 %,當時價值僅約1·6億美元。由此,日本得以慶幸保有這些經濟復興的基礎條件。  由于美國的支持,對其他國家的戰爭賠償,也是比原計劃大幅度的減少。  如原提出的賠償計劃是(美元):緬甸25億、菲律賓80億、印尼172億、南越20億;而最后實際賠償則只有:緬甸2億、菲律賓5·5億、印尼2·23億、南越3900萬。總共還只10·1億。而且,這些賠償,其一,是都需用10—20年慢慢償付;其二,都是以提供勞務與商品的形式支付。這樣,恰好還有利于拉動日本的經濟。  中國方面,則自動放棄了賠償要求。  在人口素質方面,由于戰前日本的教育就很受重視,四十年代日本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就達近乎100%。在摧毀財閥集團后,大量的人才新人得以進入企業各級管理層,填補財閥體制被摧毀后的空缺,從而成為了復興經濟的強大中堅力量。  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更是成為了日本經濟復興的一個重要轉折。  戰后的1946—1949年間,日本的經濟主要是恢復性重建,至1949年時,工礦業生產平均指數,仍只有戰前(1935—1936年)平均水平的76 %。  但是,朝鮮戰爭的爆發,為日本經濟的外向發展,提供了一個“特需景氣”,有力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因此,到1953年朝鮮停戰時,日本的工業生產、勞動生產率、實際人均收入與國民消費水平,就都超過了戰前(1935—1936年)平均水平。  日本的外匯儲備,1949年末尚只有2億美元,而到1952年底,就達到了11·4億美元。  日本國民的消費水平,由于城市工薪階層收入較之1949年提高了21%,農民收入提高了17%,更有著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洗衣機、電冰箱、黑白電視機這新“三大件”的消費,開始取代原“三大件”即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逐漸進入了家庭。  這樣,至1953年,日本便完成了經濟復興的任務。  兩大因素的出現,客觀上幫助了當時的日本:  第一,美國因冷戰形勢的出現,而改變了大規模拆走日本機器設備及于戰爭賠償的計劃;  第二,朝鮮戰爭的爆發,使日本經濟在恢復性發展時,獲得了一個高整發展的外來機會。  對此,日本人自己都經常說:是“天助神佑”。  (三)走向經濟自立之路(1955—1960)  朝鮮戰爭結束后,日本經濟的發展勢頭,雖然又出現了短暫回落,但畢竟日本經濟已走出了低谷,新一輪發展已是在較高的平臺上進行了。  鑒于朝鮮戰爭結束后的經濟發展狀況,日本政府吉田茂內閣與鳩山一郎內閣,先后制定完善了一個《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提出了二大目標:  第一,力爭做好產業的合理化調整,以實現不依靠“美援”與“特需”的國際收支平衡與擴大,在此基礎上達到“經濟自立”;  第二,充分吸收迅速擴大的適齡勞動人口,實現“完全就業”。  與此同時,在1952年2月美、日兩國政府簽訂的法律上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的《和平條約》后,日本就積極地加入一切有利于它發展的國際組織,如1952年8月,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1953年2月加入“(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1955年6月加入“關貿總協定”。這些措施,對促進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日本的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遠遠比預想的要好。  原計劃在1955—1960年度內的五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NP要平均年增5 %,工礦生產指數年增長要達7·4 %。結果,實際上,GNP增長為9·1 %,工礦生產指數增長為15·6 %。  1955年,是日本經濟從復興走向高速增長的分界線。  這一年,日本出現了經濟全面好轉的“無通貨膨脹的數量景氣”,即生產與銷售都增長,企業利潤增加,但物價并不上漲的理想局面。而1955—1956年度GNP竟高達12 %,國際收支也出現了5億美元的黑字,  在經濟自立五年計劃期間,日本國民消費進一步大幅升溫,洗衣機、電冰箱、黑白電視機這新“三大件”的家庭消費,迅速普及。  洗衣機的銷量,從1954年的27萬臺,增至1958年的100萬臺;而黑白電視機的銷量,更是迅猛增長,從1954年的3000臺,增至1958年的100萬臺。從1954年至1958年的四年間,家用工業產品的增長率,電視機達47倍,電冰箱為24倍,洗衣機與合成纖維均為3·7倍。  到1960年底,城市家庭中新“三大件”的普及率,達到了:電視機為71·9 %、洗衣機為55 %、電冰箱為26·6%。  因此,1956年日本政府發表的《經濟白皮書》稱:“現在已不再是戰后了,我們正面臨著和過去不同的新情況。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今后則是以現代化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時期。”明確提出了“現代化”的新目標。  不過,這五年經濟的發展,也并不是呈一直向上趨勢,而是經過31個月的連續增長后,在1957年6月至1958年6月間,出現了一次短暫蕭條,致使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都以為日本經濟又遇到了周期性蕭條,還預測認為這是一次“平鍋底”蕭條,認為會有較長時間。  然而,事實上是,這不過是一次上升途中的庫存性短暫調整,從1958年6月起,呈“V”形發展態勢的日本經濟,新一輪上升又開始了(日本人稱之為“巖戶景氣”),歷時42個月,直至1961年12月。在這輪新的上升三年中,每年的GNP都遞增10%以上。  這個“巖戶景氣”的發生,一般認為,第一,是“投資引發投資”循環過程所致。其重點是投資工業基礎設備時,引發了機械、鋼鐵、水泥等需求增加,而卻又供給不足,導致對這些產業的投資,之中又引發對能源電力的需求增加,從而引發對電力的投資,以提高供給能力。  第二,則是消費支出的穩定增長所致,“消費革命”的新觀念開始出現,消費的內容也出現了均衡、一致,形成了大眾消費社會。日本家庭不僅朝普及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這新“三大件”目標大步前進,而且,如娛樂性消費,出開始占到消費支出的10%以上。  (四)經濟的高速增長(1961—1973年)  1960年12月,第二次組閣的日本新首相池田勇人,提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即要在此后十年內,使日本國民的收入增加一倍,以“顯著提高國民生活水平與實現完全雇用”為目標。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制定,是政府召集了大批經濟學家與各方面學者、專家,共同研討后制定的。當時,對此后十年間GNP的年均增長率計劃,經濟學者們分為二派:一派主張為11%,另一派則認為7·2%為妥。日本政府最后確定為7·8 %以上,但前三年應不低于9 %。。。。。。。。。。。。。。跟多詳情請您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