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據說就是從秦的讀音“CHIN”演變而來的。秦始皇的暴虐,直接促成了漢帝國統治政策的轉變,從而奠定了漢家600年天下的基業。否則的話,我不認為漢朝會比秦強多少。作為反面教材,秦始皇的歷史貢獻不能算小。秦始皇興修萬里長城,成為了后世王朝連綿不絕的一項重大國防工程,一直修到明末。這直接影響了中國農耕地區與游牧民族的關系發展。秦始皇強化軍事機器,他的建軍手段與治軍思想一直為后人所效仿。尤其是商秧改革后,在秦國所推行的軍功制度和耕戰政策,更是成為了歷代開國君主走向成功的最佳范本。曹操的屯田之策,朱元璋的“高筑墻,廣積糧”思想,其實都是秦始皇時代的產物。還有就是統一了漢字、貨幣和度量衡,這些大家都知道了,但我覺得其意義不如上面幾條重要。因為漢字貨幣度量衡促進的是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而要說貫穿影響了秦朝之后2000多年封建時代的,還是秦始皇的軍事政治經濟思想。。

熱心網友

公元 前221年,砍政殺殺了二百六十年的戰國時代告終,嶄新的大一統局面出現,秦王朝建立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具有法家思想的強大王朝。塵埃已經落定,封國和獨立王國長期的混戰局面,已經過去。 東方六個王國到此全部結束,為時二百六十年的戰國時代也到此終止。只有一個封國仍然存在,那就是衛國(河南沁陽)。可能是它太小了,小到被贏政把它忘掉。直到十二年后公元前二○九年,贏政的繼承人贏胡亥大概忽然間想起了它,才下令把它取消。 這是一個空前廣袤的帝國,過去從沒有過。比同時期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還大。而且亞歷山大帝國只曇花一現,秦王朝建立的中華帝國卻一直矗立不墜。贏政大帝再擺脫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另一個制度——分封制度,把帝國劃分為四十一個郡。郡是地方行政單位,直屬中央政府,郡下再劃分為若干縣,縣下再劃分為若干鄉。完全遵照公孫鞅變法時在秦國所定的制度,這項制度是中國作為一個龐大帝國能綿延兩千年而不象蘇聯那樣解體的原因。 贏政是這個空前偉大事業的總工程師,幾乎就在征服六國的同時,他立即就把軍事上蓬勃的破壞動力,轉變為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的建設動力(鐵木真做不到,毛澤東做到了)。 贏政大帝的生命是多采多姿的,充分顯示他強力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他面對的是包羅萬象的龐大帝國,充滿陌生的人民。他以一種只向前看的心理狀態,人們逐漸地從周王朝那種崇古守舊的傳統中脫穎而出,而以堅決的態度,發揮創造未來的倔強精神。贏政大帝正是這種主流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國最勤勞的帝王之一,不分晝夜地為他的帝國服務。 在政府組織上,贏政大帝給中國歷代王朝奠定了權威性的規范,使得以后幾百個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無力作巨大改變。 上至贏政大帝,下至包括宰相李斯在內的高級官員,都精力充沛,具有活潑的想象力。在本世紀(前三)十年中,他們做出比七十年代統一當時世界還要多的事,也做出幾乎比此后兩千年大多數帝王所做的總和還要多的事。 他先從一件小事情上開始,那就是他不再稱為國王,而改稱皇帝。這是“皇”、“帝”二字第一次結合為一個專有名詞,從此它的地位比國王高一等,代表國家最高元首和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權力。贏政大帝又規定,皇帝的命令稱為詔書,皇帝并用一種特別的字作為自己的代名詞,即不再稱“我”而改稱“朕”。并廢除周王朝最得意的溢法制度,皇帝的區別以簡單明了的數字作標準,如贏政大帝自己稱秦王朝的創始皇帝,他的后裔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萬世皇帝”。不過中國民間卻把贏政大帝的稱號簡化,一致稱他為“秦始皇”。 贏政大帝跟他的政府已完全擺脫儒書里那些同王朝的重要傳統,眼前展開的是一個自由自主的新的天地。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疆域開始轟轟烈烈的向外擴張。周王朝只限于黃河中游,戰國時代七個強大的王國各自開疆拓土,幾乎每一個王國都膨脹到有周王朝那么龐大。贏政大帝完成統一的工作后,疆域已包括了黃河、長江,以及桑干河三大流域的大部分,這已是夠大的帝國了,然而有一個新興的威脅使他不能安枕,就是北方沙漠上,強大的匈奴民族,悄悄崛起。當秦王國剛剛掃平六國,收兵回營的時候,匈奴那個毛茸茸的陰影,忽然籠罩下來。匈奴最南的邊界,在被稱為“河南地”的河套北部,距秦王朝的中華帝國的首都咸陽,只四百公里,騎兵一天就可以抵達城下。這使贏政大帝決心把匈奴逐出河套。 這項任務由大將蒙恬勝利的完成,秦兵團而且越過黃河,挺進到陰山山脈(高闕·內蒙古烏拉特后旗東南)。沿著固有的邊界一帶,戰國時代各國為了抵御北方蠻族的劫掠,都建有屬于自己的邊防長城,現在,蒙恬為了阻止匈奴的反攻復仇和南下侵略,他發動軍隊和民眾,把它銜接起來。這個在當時長達兩千余公里而被稱為“萬里”的長城,東端起自遼東半島遼東郡(遼寧遼陽、的東南,西端到臨挑城(甘肅氓縣),使本來分為三段的長城:燕王國長城,趙王國長城,秦王國長城,聯而為一。這對匈奴以及后來代之而起的其他北方蠻族,是一個阻擋力量,他們必須承受重大的死傷損失之后,才能攻破長城,進入中國本土。 在南方,有兩塊廣袤的蠻荒土地,等待開發,那就是“閩中地”和“陸梁地”。閩中地即現在的福建省跟浙江省南部。陸梁地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和湖南、江西兩省的南部,陸梁的意義是“陸地上的強梁”,形容土著民族的強悍善戰。我們不知道什么原因促使贏政大帝決心征服這兩個地方,反正是當北方的河套被并入版圖后,秦兵團立即排山倒海般南下,投入這個懊熱難當,到處叢山峻嶺和惡霧毒蟲的原始地帶。 儒家學派建議贏政大帝分封他的兒子們到各地當國王。一個叫“淳于越”的人正式上書給贏政大帝說:“從前商周兩個王朝,立國都近千年(按,這是文化打手式的信口開河,事實上商王朝立國只有六百六十二年,周王國連洛陽那種賣九鼎的日子包括在內,不過八百七十九年,距千年都遠得很),主要原因在于分封兒子兄弟,作為枝葉。現在陛下雖富有世界,可是你的兒子們卻跟平民一樣,一旦發生危險,便沒有人相救。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長久的,從沒有聽過。” ——注意最后三句話,它表現出儒家學派的中心思想。 然而,這是對秦王朝那種眼睛只看未來的立國精神的挑戰,宰相李斯反駁說:“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復,三代的制度不相抄襲。各自使用各自的制度,并不是故意反古,而是時代前進,不得不如此。陛下創立大業,所建立的是萬世功勛,儒家學者愚陋,對此新的局面,不能領略。淳于越所說的是兩千年前三代時代原始社會的事,怎么能夠效法?儒家學者不向時代學習,只一心一意崇拜古人,用虛偽的言語打擊真實。見到新興事物,先議論紛紛。堅持現在的制度都沒有古代好,擾亂民心。” 贏政大帝采納李斯的意見,儒家第一次碰到政治硬漢。贏政大帝的手段是粗暴的,他下令焚毀那些使魯國國君被強迫叩頭的儒書(詩書)。超過六十天仍不焚毀的人,處以鯨刑(臉上字),罰做苦工。兩個人以上談論儒書的,一律處決。凡認為古代才是好的,現代都是錯的——“是古非今”的人,全家斬首。但政府圖書館收藏,供博士們研究的儒書,以及其他學派的著作,跟醫藥、卜卦、種樹的著作,不在焚毀之列。 這是儒家學派所受到最大一次打擊,但仍準許博士們研究,所以影響不大。大的影響發生于稍后的九十年代,粗野的項羽攻進咸陽后,縱火燒城,政府所保存的圖書,包括儒家的以及其他學派的很多著作,才永久喪失。 贏政大帝雖然焚毀儒書,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傳播,對儒家學者,仍繼續保留他們的職位,而且繼續鼓勵他們研究。 ——以上就是被稱為“焚書坑儒”的事件,使儒家學派從此把贏政大帝恨入骨髓。在此后兩千年儒家學派當權的漫長期間(從漢武帝開始),一提起贏政大帝,就破口大罵,把字典上所有惡劣的字句像炭火一樣的堆到他頭上。直到現在,中國人對秦始皇的印象也不好。 在敘述贏政大帝為中國作了些什么事時,必須了解一點。他的每一項措施,無論后世的人高興與不高興,贊美或詛咒,卻幾乎件件都影響中國歷史至少兩千年之久!(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這兩項措施的知名度實在太高,這里就不闡述了)。

熱心網友

最重要的貢獻應該是它是我國成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多民族國家,并且延續了數千年,這是外國尤其是歐洲所特別羨慕的。其次還有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等,都是次要的。

熱心網友

我靠!初中生也能回答呀簡單得說建立封建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促進民族融和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制實行郡縣制還有暴政猛于虎給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訓為漢朝的興旺提供了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