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熱心網(wǎng)友

劉學根

熱心網(wǎng)友

劉飛,呵呵.

熱心網(wǎng)友

劉學根

熱心網(wǎng)友

:《我是劉翔》(連載) 《我是劉翔》(3)劉翔的爸爸叫劉學根在爸爸噼噼啪啪的巴掌聲中“茁壯”成長起來的我的爸爸叫劉學根,是自來水公司的司機,所以我從小就享受著金杯面包車“專車接送”的待遇。但打起我來最狠的,也是他。可以這么說,我就是在我爸爸噼噼啪啪的巴掌聲中“茁壯”成長起來的。我看到他發(fā)怒的樣子是真的害怕。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去萬體館看馬戲,出來時我恰好看到別的孩子手里拿著那種可以正過來倒過去翻著玩,還會一閃一閃的手動滑輪玩具,就吵著要買。媽媽不同意,我稍微犟一犟,爸爸的巴掌就無情地揍上來了。再比如,放學后明明和同學一起去打游戲機,回來卻撒謊說是在同學家里做功課,一頓“生活”(滬語,意為“揍”)是逃不掉的了。不過話說回來,有的時候,我多少也有點“討打”的樣子。小時候,放學了和同學一起出去玩,去的時候書包好好地背上身上,“玩仗”一開始,書包就朝路邊或隨便什么地方一扔。等玩得差不多要準備回家了,這才想起來要拿書包———甚至有一次索性連書包都忘了拿———忽然發(fā)現(xiàn),書包不見了,連帶放在書包里的訓練服、訓練鞋都沒了。知道事情嚴重,撒謊肯定是說不通的,回到家只好老老實實“交代”。爸爸一聽,一臉莫名其妙:“什么?書包掉了?你人呢,人怎么沒有掉啊?”在他看來,一個讀書的孩子怎么可能把書包給玩沒了?這哪像讀書的樣子,簡直不可思議、豈有此理、荒唐至極,這樣的事情都不教訓,什么事情才要教訓?該打,而且要打到我深深刻在腦子里,沒有下次。這樣的一頓打,打得痛快,忘得也快。之后,書包雖然沒再丟過,但也發(fā)生過我的書包和其他同學的書包換錯的事情———玩好之后,隨便一拿,兩人書包的外表是一樣的,也不注意看,也沒感到分量輕重有什么不同。就這樣提著別人的書包回家了———自然又逃不掉一頓打。剛換上的新衣服、新跑鞋,沾滿著泥漿回來了,要打;功課不認真做,敷衍了事,也要打;飯不好好吃,更要打。我爸腦筋里信奉的是那套傳統(tǒng)的老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輕的請我“吃毛栗子”(滬語,即用手指關節(jié)警告性地敲腦袋),嚴重一點的“吃”耳光,級別再高,就是打屁股,打完之后罰跪。他通過程度不同的“打”法,來告訴我犯下的錯誤性質惡劣到怎樣的程度。不過,每次打完,他都無一例外地要跟我講道理,讓我知道自己為什么被打,由此建立初步的判斷能力———這種事情以后堅決不可以做。然而,不得不說,我爸爸打我“下手”雖狠,卻著實講究“打的藝術”。很小的時候,我跟小朋友們在小區(qū)附近玩,幾個人一起去走什么“平衡木”。說是“平衡木”,其實是一堵兩米多高的鐵路圍墻,我們爭先恐后地爬上去,然后沿著寬度只有一點點的墻頂走。一邊走還一邊嘻嘻哈哈地笑鬧。也是巧,那時爸爸媽媽正好要出去辦點事,從邊上經過。但爸爸沒有馬上就大聲喊叫著開口罵我。相反,他在下面和顏悅色地喚我:“翔翔,很好玩是嗎?你現(xiàn)在下來一下好嗎,爸爸有事情跟你說。”我信以為真,從上面“咚”地一下跳下來。他們倆都急著跑過來伸出手托住我。可等我雙腳剛一落地,我爸抄起巴掌噼里啪啦就請我吃了一頓“竹筍烤肉”(滬語,意為打屁股)。我當時都被打懵了———三秒鐘前還好好的說有事要跟我說,怎么三秒鐘后就二話不說地打我?后來我才知道,我爸之所以笑瞇瞇先把我“騙”下來,而不是抬頭大聲把我吼下來,是怕我一著急,慌不擇路地往下一跳,萬一摔了胳膊傷了腿,得不償失。這頓打,大概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了。明日請看:媽媽總是“包庇”我 帖子相關圖片: 。

熱心網(wǎng)友

劉學根 上海自來水廠的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