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陳圓圓,董小宛,柳如是,其他五位是誰?

熱心網友

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

熱心網友

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 泡到一個就開心了.

熱心網友

寇白門名湄,字白門,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之一。   《板橋雜記》曰:“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正是由于白門為人單純不圓滑,而決定了她在婚戀上的悲劇。   崇禎十五年暮春,聲勢顯赫的功臣保國公朱國弼,在差役的護傭下來到了鈔庫街寇家,幾次交往后,白門對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禮,溫柔親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時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歲的寇白門濃妝重彩地登上了花轎。明代金陵的樂籍女子,脫籍從良或婚娶都必須在夜間進行,這是當時的風俗。朱國弼為了顯示威風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執紅燈的士兵從武定橋開始,沿途肅立到內橋朱府,盛況空前,成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親場面。   朱國弼實際上是一個圓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門是一時的需要,數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漸暴露,遂將寇氏丟一邊,依舊走馬于章臺柳巷之間。   1645年清軍南下。朱國弼投降了清朝,不久盡室入京師,又被清廷軟禁。朱氏欲將連寇白門在內的歌姬婢女一起賣掉,白門對朱云:“若賣妾所得不過數百金……若使妾南歸,一月之間當得萬金以報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門短衣匹馬帶著婢女斗兒歸返金陵。寇氏在舊院姊妹幫助下籌集了2萬銀子將朱國弼贖釋。   這時朱氏想重圓好夢,但被寇氏拒絕,她說:“當年你用銀子贖我脫籍,如今我也用銀子將你贖回”當可了結。   寇氏歸金陵一,人稱之女俠,她“筑園亭,結賓客,日與文人騷客相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嘆美人之遲幕,嗟紅豆之飄零”。后又從揚州某孝廉,不得意復還金陵,最后流落樂籍病死。當時文壇祭酒的東林領袖錢謙益作《寇白門》詩追悼曰:“寇家姊妹總芳菲,十八年來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紅淚一沾衣。叢殘紅粉念君恩,女俠誰知寇白門?黃土蓋棺心未死,香丸一縷是芳魂。”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后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   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妓,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云,“一落筆盡十余紙”喜畫風枝裊娜,尤善畫蘭。   18歲時游吳門,居虎丘,往來于秦淮與蘇州之間,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賽一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云,令人傾倒。卞賽曾與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吳梅村有過一段姻緣。   崇禎十四年春,吳梅村在南京水西門外的勝楚樓上餞送胞兄吳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這里他遇見了前來為吳志衍送行的卞賽姐妹,看到卞賽那高貴脫俗而又含有幾分憂郁的氣質,不由想到江南盛傳的兩句詩:“酒壚尋卞賽,花底出陳圓”。席間吳又對卞賽的文才進行了探試,令吳不由傾倒,以后二人交往頻繁,感情漸深。   后來吳在長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書簡,知道卞想嫁給他,心里很矛盾。因吳聽到一消息,崇禎帝的寵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來金陵選妃,已看中陳圓圓與卞賽等。吳在權勢赫赫的國舅前膽怯了,只在卞賽的寓所吹了幾首曲子便凄然離去。   二年后,卞賽嫁給了一諸侯,因不得意,遂將侍女柔柔進奉之,自己乞身下發,在蘇州出家當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歲的名醫鄭保御,鄭筑別宮資之。卞賽長齋繡佛,持課誦戒律甚嚴,為報鄭氏之恩,用3年時間為鄭氏刺舌血書《法華經》。   此時吳梅村當了清朝的官,心情頹傷。順治七年的一天,卞賽在錢謙家里看到了吳的《琴河感舊》四首詩,方知吳對她的思念。數月后二人在太倉終于相見,卞賽為吳氏操琴,吳感懷不憶,寫了《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詩中道出了卞在這十年中的情景,點出了清軍下江南、玉京“弦索冷無聲”,一派凄涼狀況。卞賽后來隱居無錫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顧眉生即顧媚,是南京上元人,據《板橋雜記》載:“顧媚字眉生,又名眉,號橫波,晚號善持君,莊妍靚雅,風度超群;鬢發如云,桃花滿須,弓變纖小,腰肢輕亞。通文史,善畫蘭,追步馬守真,而姿容勝之,時人推為南曲第一?!笨梢娝坏兄伺逆虫脣勺耍呶牟潘嚰?。   著名文人余懷與顧眉情誼甚篤;后顧與劉芳約為夫婦,不久她背約嫁給了早已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龔定山作妾,劉因此而以身殉情。龔得顧媚甚寵愛,號曰“善特”,后以顧為亞妻,受為一品封典。龔時為清廷禮部尚書,在京師四方名士尊如泰斗,凡有客求龔詩書畫時,皆由顧媚代筆,顧聲名才氣愈盛。顧氏曾多鎰利用龔的政治地位,對抗清志士慷慨解囊。   1657年龔攜顧媚重游金陵,寓秦淮河畔大油坊巷市隱園。有一天她向正在寫詩的龔說,她在文德橋遇到了身著和尚衣服的閻爾梅,龔暗吃一驚,原來凈本是沛縣舉人,清兵南下時他在徐州勸史可法率軍北上山東阻擊;這幾年他到處鼓吹反清復明,為清廷追緝。正在講著,閻爾梅逃進了市隱園中村堂,此時四周已被清軍烏黑在顧媚機智的庇護下,終掩閻脫險。所以大才子袁枚贊之曰 :“禮賢愛士,俠內峻?頡薄?  1664年深秋,顧媚在北京鐵獅子胡同的龔府內病逝,吊喪的車輛有數百乘;連遠在江南的閻爾梅、柳敬亭、余杯亦在安徽廬州為她開吊設祭。龔還在北京長棒寺為其建了妙光閣,并為之著有《白門柳傳奇》流傳于世。 柳如是是活動于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后又稱“河東君”、“蘼蕪君”。她是嘉興人,生于明萬歷五十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于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于江浙金陵之間。由于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后于崇禎十四年她20余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后,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云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云軒是來自柳氏的絳云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占領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是支持錢謙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后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于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于受柳氏影響,半年后便稱病辭歸。后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并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系。柳氏并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后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郁達夫在《娛霞雜載》中錄有柳如是的《春日我聞室》一詩。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艷”這首。著名學者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后,“亦有瞠目結舌”之感,對柳如是的“清詞麗句”十分敬佩。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艷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后人贊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6年錢氏去世后,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莊。是年其女年17歲,已嫁給無錫趙玉森編修之子。 陳圓圓本為昆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于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并說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后,神馳心蕩,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蔽吹忍镱祷卮?,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   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后,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占,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后,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后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后獨占云南。   順治中,吳氏進爵云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后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后,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   后來吳三桂在云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后,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后葬于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馬氏在繪畫上造詣很高,當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連三次為《馬湘蘭畫蘭長卷》題詩,共72句,記載在曹寅的《棟亭集》里。《歷代畫史匯傳》中評價她的畫技是“蘭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襲其韻”。在北京故宮的書畫精品中也間雜著馬氏的蘭花冊頁,發著獨異的光彩,她的繪畫在國外一直被視為珍品。在文學上馬氏亦頗具才華,曾撰有《湘蘭子集》詩二卷和《三生傳》劇本。馬氏多才多藝,還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編自導戲劇。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戲班,能演出“西廂記全本”,隨其學技者,備得真傳。   馬氏生長于南京,自幼不幸淪落風塵,但她為人曠達,性望輕俠,常揮金以濟少年。她的居處為秦淮勝處,慕名求訪者甚多,與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誼甚篤,她給王稚登的書信收藏在《歷代名媛書簡》中。在王稚登70大壽時,馬氏集資買船載歌妓數十人,前往蘇州置酒祝壽,“宴飲累月,歌舞達旦”,歸后一病不起,最后強撐沐浴以禮佛端坐而逝,年57歲。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鷺州洲公園的碧峰寺附近?! 《⊥?,名白,號青蓮,金陵人,生于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董小宛出身于富庶人家,早年父親開設“董家繡莊”,董家繡莊”是蘇州小有名氣的一家蘇繡繡莊,因活計做得精細,所以生意一直興隆。董家是蘇繡世家,到這一代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別看刺繡屬于工藝制造行業,卻是十分接近于繪畫藝術。小宛母親白氏是一個老秀才的獨生女兒,白氏為董家生了個千金,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號青蓮,小宛模樣俊秀,腦子靈慧,父母視如至寶,悉心教她詩文書畫、針線女紅,一心想調教出一個才德具全的姑娘。 這本是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測風云,董白十三歲那年,父親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藥不湊效,不久便撒手人寰。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將董白母女打擊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舊宅中繼續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傷;于是花了一筆錢,在半塘河濱筑下了幽室,帶著女兒隱居其中,過一種與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繡莊的事則全委托伙計去掌管。 兩年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淡淡流走了,此時已是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梟雄四起,天下陷入戰亂之中。到了崇禎九年,亂象已迫近蘇州,人們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關閉繡莊的生意,收回資金以備隨時逃難。誰知繡莊伙計一算帳,不但沒有銀兩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兩銀子的帳。分明是伙計從中搗鬼,白氏又無法把握,又氣又急,終于病倒在床。母親倒下,繡莊破產,債務壓頭,生活的重擔猛地壓到了十五歲的董白身上,她仿佛從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時間無法睜開眼睛。   龐大的債務能拖則拖,母親的醫藥費用卻迫在眉睫。從小隨母親隱居世外的董白已養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貸。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應了別人的引薦,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改名小宛。   小宛聰明靈秀,舉凡針神、曲圣、食譜、茶經,無不精曉。她雖然從事的是彈箏撥阮、歌唱侑酒的職業,卻天性好靜,遇到男女闐集喧囂,常思遠避。而每到幽林遠壑,就依戀不舍。   董小宛秀麗的容貌,超塵脫俗的氣質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屈意賣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氣有時不免露了出來,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卻贏得了一些高潔之士的欣賞。董小宛孤芳自賞,自憐自愛,決不肯任憑客人擺布,如此一來,影響了鴇母的進帳,鴇母自然對她冷嘲熱諷,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腳離開南京,回到了蘇州。可家中母親依然躺在病床上,離不開請醫吃藥,一些債主聽說董小宛回了家,也紛紛上門催債,董小宛無力應付,只好重操舊業,索性將自己賣到半塘的妓院,賣笑、陪酒、陪客人出游。 李香君,不用多說了,有《桃花扇》。。

熱心網友

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于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齻儼巳擞袔讉€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后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蕦m博物館曾展出了馬湘蘭的蘭花長卷,無錫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圖;最后一點就是她們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誠。秦淮八艷都是被逼上青樓的。有誰想過這樣的賣笑生涯呢?她們無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終生廝守,可他們的從良,總是以愛情和友誼為擇偶標準,但是卻歷經坎坷。這固然是當時社會婦女的悲劇,也體現了她們自身高尚的品質。 。

熱心網友

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