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盔甲不知道厲害嗎 還有中國古代好像打仗都不怎么用方陣啊 到底那時候跟十字軍誰比較厲害啊

熱心網友

中國古代的盔甲根據當時的國力和部隊的不同其保護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別。總的來說步兵的保護側重正面,不注重兩側,特別是處于陣型攻擊下的士兵基本上沒有保護身后的盔甲。持劍的或是持戈的以單兵撕殺為主的盔甲雖然可以保護身后,但比較輕薄,沒有像國外那種全身都包住的鋼甲。因為我們更加講究做戰的技巧和精活,再加上中國古代兵法對于做戰機動性上的要求,以突顯個人保護主義的鋼甲只有重要人物才會穿戴。(這以西方剛好相反。)我們打仗是講究各兵種間的配合的,打的是藝術。士兵們穿什么你以戰略性的眼光來看,就會發現西方和我們之間的差別,這也是一種文化上的差別。他們以個人為主,我們以集體為主,他們注重點,我們注重面。說到陣式,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著你所說的方陣。當時的方陣士兵每人手持一個長約七米的超長長槍排成密集的方陣向敵人發動進攻。這是一種只進不退的陣型,士兵經過長期訓練只會挺著槍一直向前走,前面的人死了就踏著他的尸體前進,沒有任何動作,就是往前走。通常在這種進攻開始后,敵人只有敗退(后來亞力山大的長槍橫行天下也證明這種陣法的犀利)。但這種陣型有一個很大的陷點就是在機動性上,一但敵人迂回到側冀,那么就很難抵擋了。因此,這種陣型只是作為攻擊方式的一種。古秦時代的進攻是十分藝術的,首先在戰斗開始前騎兵(當時沒有馬蹬,騎兵是弓騎)便會進行側冀的迂回,利用騎兵強大的機動性對敵人進行牽制,接著主力部隊會以弓弩配合槍兵(3米長槍)為前鋒進行遠距離射擊,通常這種情況下對方一定會以騎兵隊突擊弓駑。于是在3米長槍(或者叫絆馬槍)的掩護下弓弩會退入主陣攻擊,由兩冀的戈兵和迂回于側冀的騎兵進行包抄。在對方步兵逼近之后,打開陣型出來的就是七米長槍的方陣,進行沒有后退的最終沖鋒。在秦趙作戰時,當時的白起就是這樣連敗趙國大將廉頗數陣,使其不敢出戰,最后趙王換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另外這種戰法在對騎兵時也很有效。古代在七米長槍陣得到有效的配合后基本無人可敵。而相比之下西方使用長槍陣時卻缺少其它兵種的有效配合,如果他們打到東方來,那么在霍去病之類會應用騎兵的將領面前他們的方陣就是一個墳地。最后,打仗沒有一成不變的,具體的情況要具體分析,沒有哪支軍隊會長勝不敗。要說到和十字軍比,我個人感覺那群東拼西湊的小強盜也就只能欺負一下我們西邊的鄰居。我們北方草原隨便跑出去一個放馬的那就要讓他們來給我們牧羊。如同被漢武帝打跑的那群放馬的,差不多都要餓死了卻還把整個歐洲搞的雞犬不寧,要不是他們的統帥死了,現在歐洲就只剩下牧場了。PS:我奉勸我們西邊的那個鄰居,要想富,就記住,少生孩子多種樹。不要沒事就搞中國威脅論,翻翻歷史,你們的威脅從來就是從西面來的。西方人到東方來罵娘,都是因為你他媽的第一個頂不住。

熱心網友

盔甲是保護了自己,可是也同時限制了你的自由和靈活.我國秦朝時,站在第一線的沖鋒士兵身上一點保護的措施都沒有.要的就是勇氣和機動靈活.

熱心網友

蒙古軍大敗歐洲軍很好的解釋了你的“到底那時候跟十字軍誰比較厲害啊”。重步兵的死對頭克星其實就是“長于騎射的輕騎兵”。

熱心網友

單兵我們打不過他,但是我們戰術靈活的話,再加上我們漢人的智慧,像岳飛和楊家將那樣就所向披靡了。

熱心網友

十字軍沒得比,要不是有個青藏高原和幾個戈壁擋著中國版圖不知道擴展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