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同學現在英國~明年4月參加當地語言的考試~因為我和她有感情方面的事~所以不太希望她在英國呆著~希望她能回來~我想知道在英國過語言的幾率是多大~過語言要多少分~都考些什么~如果語言通過~是不是可以永久呆在英國~還有就是如果辦英國移民~辦下來的可能性是多少~謝謝了~因為不方便問她~所以在這里問~

熱心網友

在英國過語言的幾率主要看個人,有些人考試成績并不好,但是和導師溝通以后,也可以通過考試。語言通過了,她就可以在當地申請上學了,找工作和這個考試沒有關系。時間長短要看她自己了,移民英國很困難,需要超過100萬英鎊的擔保,另外,還有在英國長期居住的證明,即使這樣,也很難申請得到,因為英國對移民很排斥。

熱心網友

歐洲移民不容易,即使過了雅思成績,還需要在英國累計居住5年以上,才可提出申請移民

熱心網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高校跟外界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因此,很多高校就在其中文校名的基礎上,增加了英文校名,以便于對外交流。但是,由于我國的法規沒有就高校或其他機構的英文名字作出任何的指引,所以高校英文校名就由學校當局自行命名或按中文校名自行翻譯,無須監管。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就談不上相應的命名標準問題。結果,我國高校的英文校名五花八門,同一類型學校其英文校名的命名方式都有不同,讓國外人士不得要領;有時英文校名本身就存在歧義,致使在對外交流中遭到誤解,或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和尷尬。本文就中國高校英文校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修改的建議。(一)中國高校英文校名存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兩次較大的變革:一是50年代的高校院系調整;另一是90年代的高校合并。經過了這兩次變革,現在中國的高等院校,就其性質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綜合性大學和多科性專業院校。綜合性大學,其英文校名的命名結構基本都是“地區名/紀念名+University”,如北京大學的 “Peking University”,清華大學的 “Tsinghua University”,中山大學的 “Sun Yat-sen University”,暨南大學的 “Jinan University”等等。綜合性院校的這種英文校名命名結構,盡管有一些沿用下來的地區名或人名拼寫與現在的寫法不盡相同,但都很少會引起誤解。現在引起誤解的問題就出在多科性專業院校的英文校名上了。上世紀50年代,我國高校仿效前蘇聯的做法,實施高校院系調整,出現大量的專業性院校。那時的專業性高校大都有俄文校名,它們都按前蘇聯的專業性高校的叫法習慣命名或翻譯過來的,即“地區名+學院+專業名稱”。現在我國的專業性高校一改過去的單一性專業而成了多科性專業,校名也從過去的“學院”改為“大學”,它們的英文校名似乎仍然沿襲了當時俄文校名的命名方式,只是簡單地將“學院”(institute)改為“大學”。今天看來,這種命名結構很容易引起誤解。就拿“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這兩所大學的英文校名為例吧: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廣東工業大學————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筆者曾經拿著這兩所學校的英文校名咨詢過本校的外籍教師,又咨詢過很多居住在本市的外國友人,更通過電子郵件委托在英美留學的朋友就這個問題咨詢當地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對中國高校情況比較熟悉的本校外籍教師,能夠對這兩個英文校名作出準確的判斷,不會產生誤解。然而,對中國高校情況不甚了解,又或者是根本毫無了解的外國朋友,他們對這兩個英文校名就產生誤解了——他們認為:這兩個英文校名可能不是代表著兩所不同的學校,而是代表著同一所大學(Guangdong University)及其屬下的兩個不同院系或部門:外國研究部/系(Department of Foreign Studies)和技術部/系(Department of Technology)。如此看來,用這種結構來命名的高校英文校名,確實存在著歧義,容易招致外國人的誤解。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國際上有影響的學術機構和外國院校,以及國際友人,經常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誤解成Guangdong University或者是Foreign Studies Depart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的原因了。(具體的例證見請本文末尾的附件)(二)產生歧義的原因為什么多科性專業大學的英文校名會產生歧義,使人誤解呢?筆者試從其“地區名+University+of+專業名稱”的命名結構上進行分析。章振邦(1997)主編的《新編英語語法》(修訂本)[1]對前置修飾語和后置修飾語的關系有如下的解釋:“前置修飾語和后置修飾語就其所修飾的范圍來看,往往有所不同:一個名詞中心詞如果既有前置修飾語又有后置修飾語,前者通常只修飾中心詞,而后者則往往修飾除限定詞以外的整個名詞詞組。”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的《大學英語語法》[2]一書也說:“前置修飾語同中心詞的關系較后置修飾語更為緊密。”就拿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英文校名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為例吧。在這個詞組里面,University是名詞中心詞,Guangdong是其前置修飾語,Foreign Studies是其后置修飾語,由介詞of帶出。如果根據上述兩條規律,那么,在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這個詞組中,Guangdong一詞作為University一詞的前置修飾語,與其關系最為緊密,只對其進行修飾;而Foreign Studies作為University一詞的后置修飾語,則修飾整個Guangdong University。按照這樣分析,英文校名的修飾成分是不通的,“外國研究”不應修飾“廣東大學”。于是,人們將這樣的校名首先理解為Guangdong University,然后將 Foreign Studies猜想為廣東大學屬下的“外國研究部/系”了。從漢語的修飾關系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人們首先理解它是一所“外語外貿”的大學,然后是屬于“廣東”地區的屬于“外語外貿”專業的大學。這里漢、英校名的修飾關系并不一致,英文校名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的修飾關系是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本義相違的,難怪外國人會對我校的英文校名產生誤會。(三)一些改進的辦法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一些多科性專業大學英文校名的改進辦法。雖然這些辦法不一定完美,但是至少避免了產生歧義和誤解的尷尬。辦法(1):建議結構改為“專業名稱+University+of+地區名”的形式。筆者訪問了很多國外大學的網站主頁,收集了很多他們的英文校名,發現了這樣的一個規律。英美國家的地區性大學的英文校名結構一般以“University+地區名”的形式出現,如英國的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美國的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中國香港的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kong)等等;而英美國家的紀念性或者專業屬性大學的英文校名結構一般以“紀念名/專業名稱+University”的形式出現,如英國的公開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美國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等等。我們綜合這兩種校名特征,便形成 “專業名稱+University+of+地區名”的形式了。根據我們收集到的英語國家的大學校名看,我們認為,這個形式是最合理的。辦法(2):建議結構改為“地區名+專業名稱+University”的形式。《新編英語語法》說,現代英語的明顯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前置修飾語用的越來越多,比如說原先是用介詞詞組作后置修飾語的,現在往往改用名詞或者名詞詞組作前置修飾語 (p。1337)。章振邦先生主編的其他幾部英語語法都明確指出:在現代英語中有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前置修飾語用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長。[3]如此看來,“地區名+專業名稱+University”的結構形式也是成立的。事實上,我國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兄弟學校的英文校名早已用這種方法處理,說成: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了。辦法(3):建議結構改為“特殊名稱+University”的形式。我們這里討論的,是中國高校的英文校名,而并非英文譯名。因此,如果高校的英文校名譯起來比較復雜,干脆就創造一個名稱(實際上是音譯),作為一個標志。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英文校名就用了“北航“的漢字拼音,稱為“Beihang University”;無獨有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英文校名也是比較特別,用了“西電”的漢字拼音,說成“Xidian University”。姑且勿論這些高校的英文校名是否為人們所接受,但起碼,在國際交流中,這類的英文校名簡便,且不會引起外國人的歧義和誤會。所以,如果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英文校名翻譯起來比較麻煩復雜,依我們的愚見,就干脆改叫做“Guangwai University”好了。(四)一些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進行資料搜集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個問題:日本和韓國的很多專業性大學的英文校名都是像我國很多專業性大學那樣,以“地區名+University+of+專業名稱”的結構形式出現。如日本的東京外國語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韓國的Pus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等等……看來,這可能是亞洲的特有的問題了。按照我們的的分析,這些日本韓國大學的英文校名也很有可能被引起歧義,從而被人誤解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這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此外,University一詞是指綜合性大學;Institute才是帶專業性的高等院校,多科性的專業大學如果不用institute而用university來命名,恐怕就要注意避免外界誤解為那是綜合性大學下面的部/系問題了。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用的是institute: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我們過去使用的“地區名+institute+of+專業名稱”的表達方式也是正確的,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前身廣州外國語學院和廣州外貿學院,分別用了th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和th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使用“institute+of+專業名稱”而不致出現歧義也許是institute本身的含義所決定。根據《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institute指 " a society or organization formed to do SPECIAL work of for a SPECIAL purpose" (p。 793, 其中大寫詞為引者強調)。上述校名用“地區名+institute+of+專業名稱”,概因institute的專一性含義而不致于令人產生混淆。所以當年的th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 和th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即便字面上十分相近,人們也不會誤解;相反,university的綜合性和包容性含義,使我們在應用“地區名+University+of+專業名稱”來表達多科性專業大學的英文校名時就造成誤解了。本文如有片面或不在理之處,懇請專家們指正。。

熱心網友

問題不夠具體?

熱心網友

留英的留學生都得考雅思,然后再選學校讀書。不太可能一過去,不讀書也不工作就平白無故地能移居英國。你怎么連這些基本常識都沒有?有時間在這里問你還不如在google上搜索“留學英國”來得快呢! 還有你介紹的你同學情況太不清楚,她到底是去讀書還是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