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參不透這問題,望高人指點.吃素是為了戒殺生,但現今的農作物,都使用農藥殺死大量害蟲,我們就算為了吃一粒米都會殺死了無數的生命,這樣和吃肉有何分別呢?那么我們怎樣持戒呢?難道殺一頭豬就是殺,殺一只蟻就不是殺嗎?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人只要是為自己的目的,殺害任何生命都是造殺業。如果皈依受五戒之后,這樣的殺就是犯“殺生”戒,無論殺豬、殺雞,乃至打死蒼蠅、蚊子、蟑螂、螞蟻等等小動物,都算是殺生。殺生的后果很嚴重,就是與眾生結冤仇,就是討“債”還“債”,殺生是“討債”,被殺是“還債”,雖然舊債還了,可也不是心甘情愿還的,舊債還了又填新債,時機因緣成熟的時候,他還要討債。所以,今天你殺他,來生他殺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殺”的事實真相就是如此,因果報應,因果循環而已。吃肉也有果報,今天你吃他半斤,明天你肯定要還他八兩,不要以為動物的肉是那么好吃的,要還債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的,要說誰占了誰的便宜,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老天絕對是公平的。所謂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五戒里“殺生”是最重的戒,是人的根本性戒,無論皈不皈依,受不受五戒,殺業的因果報應都是要承受的,因為這是人輪回的根本業因之一。如果不造殺業,就減少了很多輪回之苦。我們業重凡夫迷惑顛倒,看不到這些事實真相,不能自覺地遵守這些自然規律,而在六道苦海里生生世世受苦,佛陀慈悲,才苦口婆心勸導人用戒律來規范三業行為,使人逐漸斷除惡業惡因,逐漸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所以,戒律的目的在于“止非防惡”,在于離苦得樂,并非毫無意義的約束,對人的生死實在是有大利益、有致關重要的關系。這些戒律也并非是佛編造出來的,實在是自然法則,無論有沒有佛,只要是真正想離苦得樂的人,都應當自覺遵守的。持戒,需要自覺,破戒犯戒,受傷害最重的是自己,個人因果個人負責,造業受報都是自作自受。所以,對于造作惡業、犯戒,要想寄希望于求得誰的原諒,那是愚癡,是妄想,是迷惑顛倒。造業、犯戒,要想真正懺悔,惟有發露后不再造,只有這一條路可走。持戒,大乘人和小乘人在持戒功德上,迥然不同。小乘人的持戒,重在“事”上持戒,在事上不造殺盜淫妄等惡業,是論事不論心,心里有沒有殺盜淫妄的惡念,不是小乘犯戒的標準。當然這樣的持戒層次是比較低的,不是究竟圓滿的持戒。而大乘人持戒是論心不論事,別看他行為上沒有嚴持戒律,可是他心地清凈,沒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象我們熟知的濟公和尚,歷史上有名的寶香禪師、窺基大師,都是這樣的典范,他們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比小乘持戒層次就高很多了。戒行容易,戒心難啊!《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法界唯心,所以,人造業的根源在于心,心有妄想分別執著,身語意三業就不可能做到圓滿的清凈。心有“貪嗔癡慢”,這是人造業的根源,是苦報的根源。所以,要真正離苦得樂,斷除十惡業,不僅“事”上要嚴持戒律,更要從心里,從根本上斷除惡業苦報的惡因種子。佛語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果是果報現前,眾生害怕,套句俗話“不見棺材不落淚”;菩薩畏因,那個“因”在那里,在“心”里,在起心動念,一個小小的惡念,在菩薩看來都重如須彌山,菩薩對惡念如此畏懼,可見,“心”才是造業的根源,“心”能持戒,才是真正圓滿清凈的持戒。歷史上有名的“道宣律師”和“窺基大師”的公案,就是最好的佐證。所以,持戒怎樣持?對于我們業重凡夫,“事”上的持戒,是應當首先做到的。象濟公活佛、寶香禪師、窺基大師等等,他們那是示現,我們是不能學的,而且學也學不來,我們沒有那樣高的功夫和智慧,還得從小乘開始做起。一方面身體力行,一方面,心里面要覺悟,“心”是業之本,要努力放下自己心里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貪嗔癡慢,修慈悲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這樣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持戒真正的目的,收到持戒的真實利益。如果只是身持戒,而心里的貪嗔癡慢不減少,不祛除,試想,一個心里充滿貪婪、邪惡、仇恨、報復、愚癡、傲慢、嫉妒、偏見、自私自利的人,要說他能嚴守五戒十善,這可能嗎?心里有殺害、傷害眾生的念頭,“不殺生”很難守住;心里總想占別人的便宜,“不偷盜”不容易守;心里有淫欲,有邪思邪想,“不邪淫”難守;心里總想道人長短、是非,總想花言巧語,欺騙他人,總想惡語傷人,“不妄語”就難做到;心里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欲,“不飲酒”難做到。佛語講“心凈則佛土凈”,心地清凈無染,身語意三業自然清凈,心是持戒的根本,心是主宰。以上是末學學佛的一點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敬請大家批評指正。感恩!南無阿彌陀佛補充:關于“學佛的人是否就不用再執著于吃素和吃肉的問題”,從理上講是不應當執著分別的,前提條件是自己心里有沒有“想吃”的念頭。象濟公和尚、寶香禪師、窺基大師,他們真的做到了吃素和吃肉沒有分別,關鍵是在他們心里根本就不著“吃”和“吃什么”的相,更沒有“想吃什么”和“不想吃什么”的貪念。無論吃什么或不吃什么都是為利益他人,利益眾生,所以他們無論吃什么都不礙事,《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他們做到了。人家“吃”是為利益眾生,而我們凡夫吃是為利益自己,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是“貪嗔癡”三毒在作怪,這是造業,造業必受果報。象古大德們那樣的境界,我們是不能一下達到的,但是他們的心量我們可以學習,在轉變“心念”上可以學習,原來“吃”是為滿足自己的“貪欲”,現在念頭一轉為盡虛空遍法界眾生,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想想,“吃素”和“吃肉”到底對眾生有多大利益呢?“吃肉”與“殺業”是緊密聯系的,沒有“殺業”在先,哪來的肉吃,沒有“殺生”就沒有“吃肉”,換句話說,如果大家都不吃肉,那這個世界就沒有殺業了。為什么今天的世界,戰爭、災難這么多?根源在于眾生殺業重,在于人想吃肉,佛說,要想沒有刀兵劫(戰爭),除非眾生不食肉!看看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飯館里的酒席上,哪一餐少得了肉,再聽聽大家怎么說,很多人都說,每頓飯沒有肉就吃不下飯,多可怕!要想人不吃肉談何容易,難哪!既然人不能斷掉“吃肉”,那就決定斷不了殺業,也就不能消除戰爭、災難!我們學佛一定要明白吃肉絕對是與眾生結冤仇,只要有想吃的念頭,都是跟眾生結怨,只要與眾生有冤仇,自己就不能得自在解脫,眾生也不能得自在解脫。所以,不吃肉就是把與眾生的冤仇作個了斷,從此再不結怨,大家都解脫,否則還要你來我往地討債還債,那樣多苦啊!吃素是自他兩利,利益一切眾生,是無畏大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這是大善事,功德無量無邊。當然也有人疑惑,吃素,那些蔬菜是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吃素不也是傷害生命嗎?是的不錯,眾生分“有情”和“無情”,肉是有情眾生的,而蔬菜是屬于無情一類的。吃有情眾生的肉,因為他有情識,他會生很重的嗔恨,時節因緣成熟,他要報復他要討債;而無情眾生則微弱很多。當然從理上講,人的清凈法身是不需要吃任何東西的,可我們現在是煩惱、染污、業報深重的業報身,要維持這個虛假的“軀殼”,還是要吃的,要吃當然選擇吃素是最佳的。因為要借假修真,如果沒有這個假身,自己也無從修起。這個“假身”,也是眾生之一,我們不能執著他就是“我”,“真我”不是這個“臭皮囊”,“真我”是不變的、永恒的,可這個臭皮囊是會老的、會病的、會死的、更是會腐爛掉的,這怎么能是“我”呢?它只不過是我們穿的一件特殊的“衣服”而已,萬不可為此“衣服”而執著,更不可為此而造種種罪業,來拖累“真我”。雖然吃素,應當明白是為利益自己的假身這個“眾生”,不可增長貪吃的煩惱,只不過是為維持這個假身而使我們能精進地“借假修真”。所以,我們學佛人自己的飲食一定是素食。那么有些學佛人,遇到工作生活中的應酬,要和吃肉的人在一起吃飯,這時候可以隨緣,這個隨緣是為利益那些吃肉的人的,自己心里絕對沒有想吃肉的欲念,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把吃肉和吃素的好處以及事實真相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能夠明了吃素的道理,吃肉的害處,繼而引導大家學佛,我們這樣做就是利他,令大家生歡喜心,是接引眾生入佛門的善舉。古今大德們都有給我們做類似的示現,我們要明白,佛教是活潑的,是重實質的,不是死呆板的。自己生活要斷“貪嗔癡”,對己要嚴,是自利;與大眾相處,要令人生歡喜心,心量要大,要寬以待人,要舍己為人,這是利他。我們這樣學佛就如理如法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戒殺,主要是指不殺人。進而不殺一切有情眾生。如果蟲害造成糧食減產,或災害,危害到人的生存。首先要考慮到人的生存,消滅蟲害應該不為過?至于食素,一般居士未受菩薩戒的可以吃三凈肉。受了菩薩戒的就不能吃一切眾生肉,以及五辛。而現代社會,出現了許多健康族群,在國外沒有宗教信仰而喜歡練瑜伽、吃素的人,大有人在。如在眾人聚餐時可吃肉邊菜。在家做飯可做葷素兩道菜。而殺豬和殺螞蟻當然都是殺害眾生。因為每一個有情眾生,人類、動物、禽類、蟲類、魚類等,都有一個如來藏,即佛性。所以佛性面前眾生平等。

熱心網友

眾生都是平等的,不論殺什么都算殺生。害蟲、益蟲都是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定義,沒有道理說害蟲就應該死!不錯,為了滿足人類的欲望,確實有許多生靈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們想穿皮鞋,牛就遭了殃;最近幾年又開始流行皮草,又有一大批動物遭殃了……還有像你說的,由于使用農藥,確實殺死了許多昆蟲。但我個人認為,這與你破沒破殺戒沒有直接聯系,因為畢竟不是你殺的嘛,但有沒有間接聯系就不好說了。就算這多少與我們有些牽連,但話反過來說,我們能不穿皮鞋,但穿布鞋就沒事了嗎?種棉花時不使用農藥嗎?我們生病吃藥,又有許多制劑是從動物體內提純的;為了探索更高的醫療水平,又有多少生命斷送在實驗室;為了使飲用水更潔凈,不知道又殺死了多少微生物;即使我們吃有機糧食,雖然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嚴禁使用化學制劑,但還是會使用一些生物制劑或者人工捕捉的方法消滅掉一些對作物生長不利的昆蟲。但真的因為這些我們就不穿衣服、不喝水、不吃東西了嗎?我想,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的話,佛陀也不會同意。那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我想,我們可以盡可能的只滿足我們的最基本需求。譬如,誰不知道皮草好看,但我們不要過于迷戀物質,我們不去購買它;化妝品、護膚品確實可以令我們的容顏光彩,但我們在選購時盡量選一些純植物提純的;還有我們是佛教信眾,在我們念完經咒之后,或者平時專門拿出一定的時間念往生咒,把這些功德、利益回向給蕓蕓眾生,愿他們早日遇到佛法,令得解脫。最后,我想說:“愿所有的生靈,隨幸福和幸福的源泉而得以增強; 愿所有的生靈,從痛苦和痛苦的來源而得以解脫; 愿所有知覺的生靈,擺脫怨憎和奢望,以平等的思想協心同行。”。

熱心網友

秦少龍所言甚善,贊嘆隨喜。

熱心網友

戒殺就是戒殺,不要擴大范圍。殺戒并不包括吃素。吃素屬于“齋”,不屬于“戒”,受五戒的居士沒有規定要吃素。關于戒律問題,很多不了解佛教原理的朋友會產生不少矛盾的認知。其實,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正是由于充滿無法圓滿化解的矛盾,所以才成其為“苦”。否則,如果這個世間有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圓滿地成就至善,無后世惡苦之憂,那又何必以解脫輪回為向往呢?佛陀傳授的戒律是一種“中道”的生活方式,它并不能完全杜絕惡因,而是在戒首惡、止巨苦,并能夠被人守持,能夠實實在在的實行而減少現世、后世的苦痛,從而能夠獲得修行解脫輪回之道必要的資糧。有些不會佛意的人在給人講佛法的時候,往往自己陷入兩個誤區~或增或損~就是擴大戒律的范疇或者縮減其范疇。比如,有些人一談到戒律,就說什么要人心里沒有貪、嗔、癡、慢、疑等,說什么人起惡心動惡念就算犯了戒云云~這等于把戒律置之于無法實行的境地,名為贊嘆,實則毀謗。這都是對佛法的嚴重歪曲。如果人恒常不起惡念,已經是果地的圣人,還修持什么戒律~這不是顛倒了因果嗎?再者,戒律主要是對治身、口的惡行,而非意惡;意惡是靠禪定和智慧來調服的。我們在理解戒律和佛法的時候,要從現實、中道、實用的角度契入,方可體會佛的本意和佛的悲心、智慧與方便善巧。

熱心網友

戒殺 是從自身做起的 你不殺就可以了 佛法不是教條 也要與時俱進的 也要以人為本的 為了人的生存 用農藥殺死害蟲 這樣佛會高興的 因為佛主要是度人的 一般不度害蟲 你可以放心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