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幣值問題?
熱心網友
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作出變化,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 有人曾預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將在“五一”長假之后的2005年5月8日發生。節前的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從通常的8。276∶1攀升到8。270∶1,并且持續了長達20分鐘,被認為是貨幣部門為人民幣升值所做的試探和準備。這個預言最終落空,但沒有改變很多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測,很快又傳言人民幣將在5月18日升值。 今年以來,預言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越來越多;新浪網的一個網上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投票者認為人民幣將在近期內升值。升值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首先是外匯儲備劇增,而且投機資本熱炒人民幣,大量熱錢流入,這是人民幣匯率面臨的經濟方面的壓力;其次是4月上旬美國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要求中國在六個月內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這是政治方面的壓力;而溫總理關于匯率改革出臺將“出其不意”的講話,更被他們認為是人民幣將要升值的依據;補充論證則是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 但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將不利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制度改革;美國的貿易赤字根源在于其經濟結構,人民幣不應成為替罪羔羊;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的問題,可以其他措施解決,人民幣升值并非良方。 這兩方的觀點都很有道理,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理清,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這種局面,已經維持了很多年,肯定是有支持它的因素,這些因素是什么?現在發生改變了嗎?如果沒有改變,那這種局面仍然可能維持下去;如果發生了改變,那人民幣匯率也要相應變化。 美國有人批評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致使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但多年來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顯然不是中國政府單憑自己的意愿就能實現,也是因為它符合美國的利益,為美國所接受。這種匯率安排,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環節,通過它,中國形成對美國的貿易盈余,獲得經濟起飛所需要的市場需求;而美國也借此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實現產業轉移。只要這種經濟格局能夠存在,這種匯率安排就不會發生實質改變,從中獲利的雙方都有維持它的意愿。而這種經濟格局存在的前提是中國內需不足,但又擁有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有廉價勞動力,向美國輸出廉價的產品,遭到美國工會等組織的反對,但也得到在中國投資和經商的資本的支持,匯率問題會轉化為美國的內部爭論,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這一次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是其中的一方暫時獲得了優勢;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更多的人看清楚自己的真實利益,另外一方會采取行動,這個法案將不能成為現實。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將緩解。 內需不足則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壓力。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導致央行持有的外國資產不斷增長,國內基礎貨幣增加,形成通貨膨脹壓力。但因為內需不足和信貸規模擴張動力不足,基礎貨幣沒有完全通過“乘數效應”轉變為貨幣供給,轉化為信貸擴張和總需求增加;另外,內需不足也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又阻止了貨幣供給轉化為貨幣流通量,這都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只要中國內需不足,又有充足勞動力,中美之間乃至世界的經濟格局不改變,人民幣就不會有持久的升值壓力。 目前,中國不必太在意美國諸如“匯率報復案”等反應,當然,中國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也是需要的,要認識到,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長期來看,中國需要做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準備。 長期是多久?有國外專家估計,中國約有2億過剩勞動力,每年創造約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因此,在20年內可以使名義利率維持低水平。但現在已經有事實證明這種估計有誤,“民工荒”的存在說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遠遠不能維持那么長時間。 而且,美國這次對人民幣匯率的爭論,不是停留在升值還是貶值這種問題上,有人提出中國應該擔負更多責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這說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將發生改變。 這些都是改變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因此,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將在幾年內發生。但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實現,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重新定位,以迎接可能到來的世界經濟新格局。。
熱心網友
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作出變化,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 有人曾預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將在“五一”長假之后的2005年5月8日發生。節前的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從通常的8。276∶1攀升到8。270∶1,并且持續了長達20分鐘,被認為是貨幣部門為人民幣升值所做的試探和準備。這個預言最終落空,但沒有改變很多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測,很快又傳言人民幣將在5月18日升值。 今年以來,預言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越來越多;新浪網的一個網上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投票者認為人民幣將在近期內升值。升值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首先是外匯儲備劇增,而且投機資本熱炒人民幣,大量熱錢流入,這是人民幣匯率面臨的經濟方面的壓力;其次是4月上旬美國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要求中國在六個月內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這是政治方面的壓力;而溫總理關于匯率改革出臺將“出其不意”的講話,更被他們認為是人民幣將要升值的依據;補充論證則是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 但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將不利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制度改革;美國的貿易赤字根源在于其經濟結構,人民幣不應成為替罪羔羊;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的問題,可以其他措施解決,人民幣升值并非良方。 這兩方的觀點都很有道理,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理清,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這種局面,已經維持了很多年,肯定是有支持它的因素,這些因素是什么?現在發生改變了嗎?如果沒有改變,那這種局面仍然可能維持下去;如果發生了改變,那人民幣匯率也要相應變化。 美國有人批評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致使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但多年來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顯然不是中國政府單憑自己的意愿就能實現,也是因為它符合美國的利益,為美國所接受。這種匯率安排,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環節,通過它,中國形成對美國的貿易盈余,獲得經濟起飛所需要的市場需求;而美國也借此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實現產業轉移。只要這種經濟格局能夠存在,這種匯率安排就不會發生實質改變,從中獲利的雙方都有維持它的意愿。而這種經濟格局存在的前提是中國內需不足,但又擁有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有廉價勞動力,向美國輸出廉價的產品,遭到美國工會等組織的反對,但也得到在中國投資和經商的資本的支持,匯率問題會轉化為美國的內部爭論,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這一次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是其中的一方暫時獲得了優勢;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更多的人看清楚自己的真實利益,另外一方會采取行動,這個法案將不能成為現實。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將緩解。 內需不足則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壓力。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導致央行持有的外國資產不斷增長,國內基礎貨幣增加,形成通貨膨脹壓力。但因為內需不足和信貸規模擴張動力不足,基礎貨幣沒有完全通過“乘數效應”轉變為貨幣供給,轉化為信貸擴張和總需求增加;另外,內需不足也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又阻止了貨幣供給轉化為貨幣流通量,這都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只要中國內需不足,又有充足勞動力,中美之間乃至世界的經濟格局不改變,人民幣就不會有持久的升值壓力。 目前,中國不必太在意美國諸如“匯率報復案”等反應,當然,中國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也是需要的,要認識到,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長期來看,中國需要做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準備。 長期是多久?有國外專家估計,中國約有2億過剩勞動力,每年創造約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因此,在20年內可以使名義利率維持低水平。但現在已經有事實證明這種估計有誤,“民工荒”的存在說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遠遠不能維持那么長時間。 而且,美國這次對人民幣匯率的爭論,不是停留在升值還是貶值這種問題上,有人提出中國應該擔負更多責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這說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將發生改變。 這些都是改變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因此,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將在幾年內發生。但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實現,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重新定位,以迎接可能到來的世界經濟新格局。 。
熱心網友
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作出變化,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 有人曾預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將在“五一”長假之后的2005年5月8日發生。節前的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從通常的8。276∶1攀升到8。270∶1,并且持續了長達20分鐘,被認為是貨幣部門為人民幣升值所做的試探和準備。這個預言最終落空,但沒有改變很多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測,很快又傳言人民幣將在5月18日升值。 今年以來,預言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越來越多;新浪網的一個網上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投票者認為人民幣將在近期內升值。升值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首先是外匯儲備劇增,而且投機資本熱炒人民幣,大量熱錢流入,這是人民幣匯率面臨的經濟方面的壓力;其次是4月上旬美國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要求中國在六個月內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這是政治方面的壓力;而溫總理關于匯率改革出臺將“出其不意”的講話,更被他們認為是人民幣將要升值的依據;補充論證則是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 但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將不利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制度改革;美國的貿易赤字根源在于其經濟結構,人民幣不應成為替罪羔羊;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的問題,可以其他措施解決,人民幣升值并非良方。 這兩方的觀點都很有道理,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理清,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這種局面,已經維持了很多年,肯定是有支持它的因素,這些因素是什么?現在發生改變了嗎?如果沒有改變,那這種局面仍然可能維持下去;如果發生了改變,那人民幣匯率也要相應變化。 美國有人批評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致使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但多年來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顯然不是中國政府單憑自己的意愿就能實現,也是因為它符合美國的利益,為美國所接受。這種匯率安排,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環節,通過它,中國形成對美國的貿易盈余,獲得經濟起飛所需要的市場需求;而美國也借此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實現產業轉移。只要這種經濟格局能夠存在,這種匯率安排就不會發生實質改變,從中獲利的雙方都有維持它的意愿。而這種經濟格局存在的前提是中國內需不足,但又擁有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有廉價勞動力,向美國輸出廉價的產品,遭到美國工會等組織的反對,但也得到在中國投資和經商的資本的支持,匯率問題會轉化為美國的內部爭論,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這一次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是其中的一方暫時獲得了優勢;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更多的人看清楚自己的真實利益,另外一方會采取行動,這個法案將不能成為現實。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將緩解。 內需不足則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壓力。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導致央行持有的外國資產不斷增長,國內基礎貨幣增加,形成通貨膨脹壓力。但因為內需不足和信貸規模擴張動力不足,基礎貨幣沒有完全通過“乘數效應”轉變為貨幣供給,轉化為信貸擴張和總需求增加;另外,內需不足也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又阻止了貨幣供給轉化為貨幣流通量,這都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只要中國內需不足,又有充足勞動力,中美之間乃至世界的經濟格局不改變,人民幣就不會有持久的升值壓力。 目前,中國不必太在意美國諸如“匯率報復案”等反應,當然,中國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也是需要的,要認識到,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長期來看,中國需要做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準備。 長期是多久?有國外專家估計,中國約有2億過剩勞動力,每年創造約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因此,在20年內可以使名義利率維持低水平。但現在已經有事實證明這種估計有誤,“民工荒”的存在說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遠遠不能維持那么長時間。 而且,美國這次對人民幣匯率的爭論,不是停留在升值還是貶值這種問題上,有人提出中國應該擔負更多責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這說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將發生改變。 這些都是改變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因此,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將在幾年內發生。但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實現,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重新定位,以迎接可能到來的世界經濟新格局。。
熱心網友
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作出變化,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 有人曾預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將在“五一”長假之后的2005年5月8日發生。節前的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從通常的8。276∶1攀升到8。270∶1,并且持續了長達20分鐘,被認為是貨幣部門為人民幣升值所做的試探和準備。這個預言最終落空,但沒有改變很多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測,很快又傳言人民幣將在5月18日升值。 今年以來,預言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越來越多;新浪網的一個網上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投票者認為人民幣將在近期內升值。升值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首先是外匯儲備劇增,而且投機資本熱炒人民幣,大量熱錢流入,這是人民幣匯率面臨的經濟方面的壓力;其次是4月上旬美國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要求中國在六個月內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這是政治方面的壓力;而溫總理關于匯率改革出臺將“出其不意”的講話,更被他們認為是人民幣將要升值的依據;補充論證則是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 但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將不利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制度改革;美國的貿易赤字根源在于其經濟結構,人民幣不應成為替罪羔羊;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的問題,可以其他措施解決,人民幣升值并非良方。 這兩方的觀點都很有道理,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理清,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這種局面,已經維持了很多年,肯定是有支持它的因素,這些因素是什么?現在發生改變了嗎?如果沒有改變,那這種局面仍然可能維持下去;如果發生了改變,那人民幣匯率也要相應變化。 美國有人批評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致使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但多年來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顯然不是中國政府單憑自己的意愿就能實現,也是因為它符合美國的利益,為美國所接受。這種匯率安排,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環節,通過它,中國形成對美國的貿易盈余,獲得經濟起飛所需要的市場需求;而美國也借此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實現產業轉移。只要這種經濟格局能夠存在,這種匯率安排就不會發生實質改變,從中獲利的雙方都有維持它的意愿。而這種經濟格局存在的前提是中國內需不足,但又擁有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有廉價勞動力,向美國輸出廉價的產品,遭到美國工會等組織的反對,但也得到在中國投資和經商的資本的支持,匯率問題會轉化為美國的內部爭論,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這一次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是其中的一方暫時獲得了優勢;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更多的人看清楚自己的真實利益,另外一方會采取行動,這個法案將不能成為現實。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將緩解。 內需不足則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壓力。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導致央行持有的外國資產不斷增長,國內基礎貨幣增加,形成通貨膨脹壓力。但因為內需不足和信貸規模擴張動力不足,基礎貨幣沒有完全通過“乘數效應”轉變為貨幣供給,轉化為信貸擴張和總需求增加;另外,內需不足也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又阻止了貨幣供給轉化為貨幣流通量,這都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只要中國內需不足,又有充足勞動力,中美之間乃至世界的經濟格局不改變,人民幣就不會有持久的升值壓力。 目前,中國不必太在意美國諸如“匯率報復案”等反應,當然,中國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也是需要的,要認識到,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長期來看,中國需要做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準備。 長期是多久?有國外專家估計,中國約有2億過剩勞動力,每年創造約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因此,在20年內可以使名義利率維持低水平。但現在已經有事實證明這種估計有誤,“民工荒”的存在說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遠遠不能維持那么長時間。 而且,美國這次對人民幣匯率的爭論,不是停留在升值還是貶值這種問題上,有人提出中國應該擔負更多責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這說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將發生改變。 這些都是改變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因此,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將在幾年內發生。但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實現,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重新定位,以迎接可能到來的世界經濟新格局。。
熱心網友
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作出變化,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 有人曾預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將在“五一”長假之后的2005年5月8日發生。節前的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從通常的8。276∶1攀升到8。270∶1,并且持續了長達20分鐘,被認為是貨幣部門為人民幣升值所做的試探和準備。這個預言最終落空,但沒有改變很多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測,很快又傳言人民幣將在5月18日升值。 今年以來,預言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越來越多;新浪網的一個網上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投票者認為人民幣將在近期內升值。升值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首先是外匯儲備劇增,而且投機資本熱炒人民幣,大量熱錢流入,這是人民幣匯率面臨的經濟方面的壓力;其次是4月上旬美國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要求中國在六個月內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這是政治方面的壓力;而溫總理關于匯率改革出臺將“出其不意”的講話,更被他們認為是人民幣將要升值的依據;補充論證則是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 但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將不利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制度改革;美國的貿易赤字根源在于其經濟結構,人民幣不應成為替罪羔羊;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的問題,可以其他措施解決,人民幣升值并非良方。 這兩方的觀點都很有道理,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理清,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這種局面,已經維持了很多年,肯定是有支持它的因素,這些因素是什么?現在發生改變了嗎?如果沒有改變,那這種局面仍然可能維持下去;如果發生了改變,那人民幣匯率也要相應變化。 美國有人批評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致使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但多年來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顯然不是中國政府單憑自己的意愿就能實現,也是因為它符合美國的利益,為美國所接受。這種匯率安排,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環節,通過它,中國形成對美國的貿易盈余,獲得經濟起飛所需要的市場需求;而美國也借此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實現產業轉移。只要這種經濟格局能夠存在,這種匯率安排就不會發生實質改變,從中獲利的雙方都有維持它的意愿。而這種經濟格局存在的前提是中國內需不足,但又擁有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有廉價勞動力,向美國輸出廉價的產品,遭到美國工會等組織的反對,但也得到在中國投資和經商的資本的支持,匯率問題會轉化為美國的內部爭論,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這一次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是其中的一方暫時獲得了優勢;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更多的人看清楚自己的真實利益,另外一方會采取行動,這個法案將不能成為現實。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將緩解。 內需不足則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壓力。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導致央行持有的外國資產不斷增長,國內基礎貨幣增加,形成通貨膨脹壓力。但因為內需不足和信貸規模擴張動力不足,基礎貨幣沒有完全通過“乘數效應”轉變為貨幣供給,轉化為信貸擴張和總需求增加;另外,內需不足也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又阻止了貨幣供給轉化為貨幣流通量,這都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只要中國內需不足,又有充足勞動力,中美之間乃至世界的經濟格局不改變,人民幣就不會有持久的升值壓力。 目前,中國不必太在意美國諸如“匯率報復案”等反應,當然,中國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也是需要的,要認識到,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長期來看,中國需要做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準備。 長期是多久?有國外專家估計,中國約有2億過剩勞動力,每年創造約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因此,在20年內可以使名義利率維持低水平。但現在已經有事實證明這種估計有誤,“民工荒”的存在說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遠遠不能維持那么長時間。 而且,美國這次對人民幣匯率的爭論,不是停留在升值還是貶值這種問題上,有人提出中國應該擔負更多責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這說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將發生改變。 這些都是改變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因此,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將在幾年內發生。但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實現,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重新定位,以迎接可能到來的世界經濟新格局。 。
熱心網友
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作出變化,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 有人曾預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將在“五一”長假之后的2005年5月8日發生。節前的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從通常的8。276∶1攀升到8。270∶1,并且持續了長達20分鐘,被認為是貨幣部門為人民幣升值所做的試探和準備。這個預言最終落空,但沒有改變很多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測,很快又傳言人民幣將在5月18日升值。 今年以來,預言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越來越多;新浪網的一個網上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投票者認為人民幣將在近期內升值。升值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首先是外匯儲備劇增,而且投機資本熱炒人民幣,大量熱錢流入,這是人民幣匯率面臨的經濟方面的壓力;其次是4月上旬美國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要求中國在六個月內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這是政治方面的壓力;而溫總理關于匯率改革出臺將“出其不意”的講話,更被他們認為是人民幣將要升值的依據;補充論證則是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 但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將不利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制度改革;美國的貿易赤字根源在于其經濟結構,人民幣不應成為替罪羔羊;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的問題,可以其他措施解決,人民幣升值并非良方。 這兩方的觀點都很有道理,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理清,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這種局面,已經維持了很多年,肯定是有支持它的因素,這些因素是什么?現在發生改變了嗎?如果沒有改變,那這種局面仍然可能維持下去;如果發生了改變,那人民幣匯率也要相應變化。 美國有人批評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致使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但多年來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顯然不是中國政府單憑自己的意愿就能實現,也是因為它符合美國的利益,為美國所接受。這種匯率安排,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環節,通過它,中國形成對美國的貿易盈余,獲得經濟起飛所需要的市場需求;而美國也借此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實現產業轉移。只要這種經濟格局能夠存在,這種匯率安排就不會發生實質改變,從中獲利的雙方都有維持它的意愿。而這種經濟格局存在的前提是中國內需不足,但又擁有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有廉價勞動力,向美國輸出廉價的產品,遭到美國工會等組織的反對,但也得到在中國投資和經商的資本的支持,匯率問題會轉化為美國的內部爭論,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這一次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是其中的一方暫時獲得了優勢;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更多的人看清楚自己的真實利益,另外一方會采取行動,這個法案將不能成為現實。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將緩解。 內需不足則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壓力。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導致央行持有的外國資產不斷增長,國內基礎貨幣增加,形成通貨膨脹壓力。但因為內需不足和信貸規模擴張動力不足,基礎貨幣沒有完全通過“乘數效應”轉變為貨幣供給,轉化為信貸擴張和總需求增加;另外,內需不足也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又阻止了貨幣供給轉化為貨幣流通量,這都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只要中國內需不足,又有充足勞動力,中美之間乃至世界的經濟格局不改變,人民幣就不會有持久的升值壓力。 目前,中國不必太在意美國諸如“匯率報復案”等反應,當然,中國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也是需要的,要認識到,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長期來看,中國需要做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準備。 長期是多久?有國外專家估計,中國約有2億過剩勞動力,每年創造約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因此,在20年內可以使名義利率維持低水平。但現在已經有事實證明這種估計有誤,“民工荒”的存在說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遠遠不能維持那么長時間。 而且,美國這次對人民幣匯率的爭論,不是停留在升值還是貶值這種問題上,有人提出中國應該擔負更多責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這說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將發生改變。 這些都是改變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因此,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將在幾年內發生。但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實現,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重新定位,以迎接可能到來的世界經濟新格局。。
熱心網友
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作出變化,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 有人曾預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將在“五一”長假之后的2005年5月8日發生。節前的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從通常的8。276∶1攀升到8。270∶1,并且持續了長達20分鐘,被認為是貨幣部門為人民幣升值所做的試探和準備。這個預言最終落空,但沒有改變很多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測,很快又傳言人民幣將在5月18日升值。 今年以來,預言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越來越多;新浪網的一個網上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投票者認為人民幣將在近期內升值。升值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首先是外匯儲備劇增,而且投機資本熱炒人民幣,大量熱錢流入,這是人民幣匯率面臨的經濟方面的壓力;其次是4月上旬美國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要求中國在六個月內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這是政治方面的壓力;而溫總理關于匯率改革出臺將“出其不意”的講話,更被他們認為是人民幣將要升值的依據;補充論證則是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
熱心網友
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作出變化,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 有人曾預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將在“五一”長假之后的2005年5月8日發生。節前的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從通常的8。276∶1攀升到8。270∶1,并且持續了長達20分鐘,被認為是貨幣部門為人民幣升值所做的試探和準備。這個預言最終落空,但沒有改變很多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測,很快又傳言人民幣將在5月18日升值。 今年以來,預言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越來越多;新浪網的一個網上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投票者認為人民幣將在近期內升值。升值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首先是外匯儲備劇增,而且投機資本熱炒人民幣,大量熱錢流入,這是人民幣匯率面臨的經濟方面的壓力;其次是4月上旬美國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要求中國在六個月內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這是政治方面的壓力;而溫總理關于匯率改革出臺將“出其不意”的講話,更被他們認為是人民幣將要升值的依據;補充論證則是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 但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將不利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制度改革;美國的貿易赤字根源在于其經濟結構,人民幣不應成為替罪羔羊;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的問題,可以其他措施解決,人民幣升值并非良方。 這兩方的觀點都很有道理,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理清,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這種局面,已經維持了很多年,肯定是有支持它的因素,這些因素是什么?現在發生改變了嗎?如果沒有改變,那這種局面仍然可能維持下去;如果發生了改變,那人民幣匯率也要相應變化。 美國有人批評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致使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但多年來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顯然不是中國政府單憑自己的意愿就能實現,也是因為它符合美國的利益,為美國所接受。這種匯率安排,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環節,通過它,中國形成對美國的貿易盈余,獲得經濟起飛所需要的市場需求;而美國也借此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實現產業轉移。只要這種經濟格局能夠存在,這種匯率安排就不會發生實質改變,從中獲利的雙方都有維持它的意愿。而這種經濟格局存在的前提是中國內需不足,但又擁有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有廉價勞動力,向美國輸出廉價的產品,遭到美國工會等組織的反對,但也得到在中國投資和經商的資本的支持,匯率問題會轉化為美國的內部爭論,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這一次參議院通過“匯率報復案”,是其中的一方暫時獲得了優勢;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更多的人看清楚自己的真實利益,另外一方會采取行動,這個法案將不能成為現實。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將緩解。 內需不足則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壓力。資本流入和外匯儲備過高,導致央行持有的外國資產不斷增長,國內基礎貨幣增加,形成通貨膨脹壓力。但因為內需不足和信貸規模擴張動力不足,基礎貨幣沒有完全通過“乘數效應”轉變為貨幣供給,轉化為信貸擴張和總需求增加;另外,內需不足也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又阻止了貨幣供給轉化為貨幣流通量,這都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只要中國內需不足,又有充足勞動力,中美之間乃至世界的經濟格局不改變,人民幣就不會有持久的升值壓力。 目前,中國不必太在意美國諸如“匯率報復案”等反應,當然,中國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也是需要的,要認識到,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長期來看,中國需要做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準備。 長期是多久?有國外專家估計,中國約有2億過剩勞動力,每年創造約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因此,在20年內可以使名義利率維持低水平。但現在已經有事實證明這種估計有誤,“民工荒”的存在說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遠遠不能維持那么長時間。 而且,美國這次對人民幣匯率的爭論,不是停留在升值還是貶值這種問題上,有人提出中國應該擔負更多責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這說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將發生改變。 這些都是改變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因此,人民幣幣值重估和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將在幾年內發生。但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幾個月內就實現,應該給國內企業比較長的預期和準備時間,重新定位,以迎接可能到來的世界經濟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