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在中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百姓口袋里開始有了富裕的錢了。對于富裕出來的人民幣,很多人琢磨著如何將這些錢通過投資再生出更多的錢,這就是所謂的理財。炒股時代的痛提起理財,人們不難忘記掀起全國人民炒股熱情的那個年代。1990年12月,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營業,三個月之后的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正式掛牌營業,這兩家證券交易所的掛牌營業標志著我國股市的正式開始。開市后的中國股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就一路上揚開始了一輪牛市,在短暫的時間里,人們眼看著周圍投資股票的親朋好友賺了大錢,在利益的驅使下于是大家紛紛涌進股市,將多年積攢的錢投入股票當中,有的人甚至不惜借錢來炒股,一時間吸引了全國眾多的居民投身到股市當中。上個世紀90年代,老百姓頻繁出入證券交易場所,此時證券公司的營業網點更加地普及,全國范圍內普通投資大眾買賣股票也更加方便,可以說那時中國已全面進入了炒股時代。然而,瘋狂的股市在一輪牛市之后,引來的不僅是瘋狂的資金,同時更多地是新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大量發行,瘋狂的資金被新股吸納后的結局就是市場股價的崩潰,如同資金失控性涌入時的爆漲一樣,資金被高價發行新股吸納后,高股價開始了失控性的爆跌。爆跌的后果是讓許多股民傾家蕩產,痛不欲生。進入2004年,中國股市仍然讓投資者傷透了心。有調查顯示,2004年,在證券市場上有79。34%的中小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15。33%的投資者基本持平,只有5。33%的投資者略有盈利。與以往的“七虧二平一盈”相比,投資者的虧損面進一步擴大。連資深的證券分析師都看不明白了,嘆息“這股市沒法兒玩了”。在風云變幻、風險極大的股市中,股價的爆漲爆跌讓眾多股民大喜大悲過,也讓多少腰纏萬貫的有錢人一夜之間變成了窮光蛋。股市的變幻給許多股民心靈上烙上了永久的傷痛。買賣股票不僅風險太大,而且近年來我國股市持續低迷,讓不少股民吃足了苦頭。很多股民忍痛割愛退出了讓他們歡喜讓他們憂的股市,將理財投資的目光投向了別處。房地產泡沫上世紀末,中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即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住房福利制向住房商品化的歷史性轉變。這一轉變吸引了許多人投資的眼球。“如果你沒有時間炒股,或是害怕被套牢,那么你去投資房地產吧!”在股市持續低迷之時,很多人將房產視為投資致富的捷徑——或是出租,或是買入比實際需求面積更大的房屋,到退休時賣出,再買入面積較小的房屋,或是買入商品房等升值后再轉手賣出。雖然房地產業被媒體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之首,但購置房產要謹慎投資、防范風險。這給人們帶來了矛盾的心里:小投資掙不來大錢,大投資風險又大。雖然如此,一些人還是看到,房地產業確實有利可圖,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想殺進去掘一桶金。 前幾年,由于商品房銷售非?;鸨?,商品房價格一路飆升,房地產吸引了不少投資者,最顯著的就是溫州炒房團在全國南征北戰進行房地產投資。根據有關統計表明,溫州民間資本總額高達1500億元,與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溫州人不愿讓錢在銀行睡大覺,而是熱衷于投資。因此,在全國各地房產開發熱潮中,溫州人挾1500億元的雄厚資金,在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杭州等地的樓市熱點區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搶購風。到2003年,我國商品房銷售仍然持續升溫,商品房平均價格穩中趨升。進入2004年,央產房將大量進入二級市場,在轉按揭業務逐漸深入開展的同時,二手商品房的交易量也在大幅上升,很多業主看準這一商機將房產出手套現。不僅商品房市場銷售持續升溫,就連二手房的投資也很火,一些二手房因其價格低、地段好、物業配套成熟成為重點投資對象。有資料顯示,2004年,北京市二手房購買者中用于投資的比例從2003年的10%升至20%。一些中介公司推出的“賣舊買新”“押舊買新”“租舊養新”等置業升級方案,也將促進房地產一、二、三級住宅市場聯動。 不過,如今一些地區房地產出現過熱苗頭,這必須引起投資者警惕。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認為,我國東部一些地區房地產開發已超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過熱現象。同時一些大中城市高檔商品房供過于求,價格虛高,低價位的經濟適用房卻供不應求,房地產市場價格與消費者的購買力之間出現了嚴重錯位。專家提醒,老百姓購買自用住房,這是一種建立終生資產的行為,應當深思熟慮。將購買房產作為投資之用,也不能頭腦發熱,不要讓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輕易就隨著“泡沫”蒸發了。人民幣理財風起云涌股市風險太大,房地產又有泡沫。那么老百姓手中富裕的錢該投向何方?又該如何理財呢?近年來,隨著居民儲蓄的不斷增多,居民理財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而對金融機構來講,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誰設計出符合居民投資需求的產品,誰就能獲得巨大的利潤。2004年9月,光大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年收益率高達2。88%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成為這一領域中“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所謂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就是一種封閉式債券投資基金產品,募集的資金將主要投資于國內債券市場流通的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高信用等級投資產品,大多數期限在一年以內且不可提前贖回,并以預期收益為名實現遠高于同期法定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收益。從2004年9月到12月,在短短的三個多月里,人民幣理財業務就迅速形成了300億元資金規模的市場。隨著人民幣理財業務在各股份制銀行中迅速推出,其已成為商業銀行的競爭手段和新的利潤增長點,在2004年里,人民幣理財業務理所當然地成為商業銀行最大的產品創新點。這一誘人的大市場,國有銀行當然不肯放過。而且熱銷的背后是儲蓄資源的再分配,四大國有銀行顯然不愿輕易坐失。在各大國有銀行的積極努力下,2005年初,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分別收到銀監會的相關批復,獲準開辦人民幣理財業務。其中,建行自銀監會批準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之后,僅十天時間,就已完成了首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利得盈”從設計到銷售的全部準備,并于今年2月1日推出了第一期“利得盈”人民幣理財產品,而且在當天上午9點到12點僅3個小時內,就提前完成發售任務,成功募集資金20億元人民幣。就在同一天,工行也在全國推出了第一期“穩得利”人民幣理財產品。第二天,中國銀行也推出了首期人民幣理財產品,且上市首日即告售罄。農行的“本利豐”人民幣理財產品也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全面介入人民幣理財市場。建行的“利得盈” 、工行的“穩得利”、農行的“本利豐”以及中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均選擇在春節前這一良機開始發售,并都在其各自的優質客戶群體中迅速售罄。隨著四大國有銀行的高調參與,本已在去年末被全國股份制銀行捧得火熱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更有愈演愈烈之勢。業內人士估計,今年人民幣理財市場有望達到1000億元。毫無疑問,隨著政策面的越來越寬松,四大國有銀行的加入,形式繁多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將在2005年涌現。有關人士認為。目前,各家銀行都相繼取得了經營金融衍生產品的資格,加上已有的國債、基金和即將出現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2005年個人能選擇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將日益豐富。高收益人民幣理財的推出給投資者帶來的最為直接的好處便是增加了低利率時代的投資渠道,銀行也將借此增加相關的中間業務收入。光大銀行資金部人士認為,銀行可根據市場變化設計不同的理財產品結構,投資者也可自主選擇,在這一過程中,銀行和投資者是平等的交易主體,而銀行出于增加存款的目的,進行相關的設計也無可厚非。從去年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卷入理財計劃發行大戰之中,到今年年初國有銀行有意跟進,可以看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業務受到居民的廣泛關注和青睞。據悉,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商業銀行醞釀今后將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擴大到企業債券、信托產品甚至委托貸款等領域,以提高其綜合收益。就這樣,在炒股時代給許多股民留下難以泯滅的傷痛之后,在炒房時代許多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在泡沫經濟中蒸發,居民將目光轉移到人民幣理財上,隨著各大國有銀行不甘示弱紛紛推出各自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之時,人民幣理財已風起云涌。人民幣理財激戰正酣由于從2006年1月1日零點起,中國將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而開放后國內銀行所受到的外來壓力卻已經提前顯現出來,各家銀行紛紛開拓自己的個人理財業務,而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競爭更是硝煙四起……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投資者的一致追捧。推出此類產品的先驅——光大銀行也掘到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第一桶金”,其中第一期深圳地區6天就把所有的4000多萬額度賣光了,北京銷售近1億元。隨后的第二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上市,光大銀行福州分行就銷售一空,并且銷售過億元,而北京地區還把認購門檻從1000元上升到10000元。緊接著,民生銀行也隆重地推出了“民生財富·人民幣保得理財”,僅上海分行發行頭兩天就銷售了1。5億元。此外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也相繼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券商也將加入人民幣理財行列,三家證券公司獲證監會批準,隨后也推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正是看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機會,招商、華夏、中信、民生、興業等多家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殺入這一領域。一時之間,人民幣理財產品市場硝煙四起,各大銀行使出渾身解數,在猴年歲末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幣理財大戰。自從去年9月,光大銀行首家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此后,隨著各銀行競爭日趨白熱化,人民幣理財產品年收益率一路攀升到3。2%。曾經只有存款和國債兩大主渠道的銀行如今推出了全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其最新的人民幣理財計劃著實吸引了不少儲戶的目光,而且銷售形勢良好。無論內資外資,各個金融機構對個人理財市場的市場份額之渴望溢于言表。而據分析,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對個人理財的需求越來越大,真正優質的理財產品與服務的空間還會繼續擴大,這也正是各大銀行在人民幣理財業務上激戰的真正原因。據專家預測,在未來的五年中,個人理財市場將以30%的速度遞增。個人理財理所當然成為銀行比拼創新能力和實力的必爭之地。根據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的經驗,個人銀行的中間收入成為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調查顯示,北京的中高收入群體的理財更傾向于穩健型的銀行產品,如儲蓄和國債等。因此,人民幣理財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往個人理財工具,尤其是穩健型理財工具極端匱乏的情況。光大銀行搶在多數銀行的前面,開設各項人民幣理財業務,無疑開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好頭。今年年初,中國工商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穩得利”后,建設銀行的同類產品“利得盈”、以及農行“本利豐”和中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已全面切入人民幣理財市場,打響了人民幣理財市場的爭奪戰。國有四大銀行加入人民幣理財市場后,會對股份制銀行產生一定影響,會搶走股份制銀行人民幣理財業務的客戶。專家表示,四大銀行涉足人民幣理財產品后,勢必憑借龐大的網絡及客戶資源,對股份制銀行的相關業務帶來威脅。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商業銀行也不甘落后,紛紛推出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如南京商行的“梅花”系列、北京銀行的“心喜”系列等等。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白熾化,人民幣理財市場的爭奪激戰正酣。人民幣理財時代的到來由于理財產品收益穩定且高于存款利率,因此一經推出,就受到投資者尤其是普通居民等中小投資者的熱烈歡迎。據了解,光大銀行去年推出的“陽光理財”產品,為該行累計募集資金折合人民幣170億元,截至去年底,該行儲蓄存款余額達到541億元,增幅達到44。2%。業內人士曾經分析各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供不應求的內在原因:以銀行的信用作保證,資金的投向是央行票據、國債,風險較低,又能帶給客戶較高綜合收益,非常貼近市場、貼近百姓,因而比儲蓄更有吸引力。另外,從最初的與定期存款結合到純粹的理財產品的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已不是簡單的銀行理財產品,更使廣大居民面前多了一種投資渠道,而在廣大銀行的熱情參與下,這種投資渠道的出現將引入居民主動投資觀念,也對銀行業本身帶來整體的沖擊。從銀行業來說,隨著近年同業競爭日趨激烈,傳統業務(利息收入和金融機構往來收入)所能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少。中國的商業銀行亟需轉變傳統的單一盈利模式,尋求和擴大盈利空間。雖然這一新鮮事物從一開始便受到廣大居民的歡迎,但仍然存在著潛在的風險。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自從去年9月份光大銀行首推人民幣理財產品以來,銀監會對這類產品的潛在風險就特別關注,不斷發出風險提示。今年2月底,為了遏制各家銀行在預期收益率上的惡性競爭,促進該產品市場的良性發展,銀監會在向各家銀行下發的一份內部通報中明確提出了“產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人民幣理財產品不能搭售存款”、“明確風險提示”三方面要求,以規范這一市場。雖然如此,但是也未能阻止各家銀行力推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情。2005年上半年各種居民理財產品更是層出不窮,從上半年居民理財市場的空前活躍程度可以看出,隨著國內居民儲蓄率創出新高,居民理財市場已經非常巨大。比如貨幣市場基金,由于其良好的流通性、較好的收益率和低風險特性滿足了居民的理財需求,發展極快,截至今年6月底,貨幣市場基金的整體規模已經超過1800億份。理財產品對于我國銀行業來說,屬于新興的中間業務,人民幣理財產品本身擁有誘人的市場前景。近期專業機構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居民進行的專項調查顯示,74%的被調查者對個人理財服務感興趣;41%的被調查者表示需要個人理財服務。由此可見,人民幣理財產品不但被銀行業看好,也為城市居民所青睞,可以說人民幣理財的時代已經到來。。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在中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百姓口袋里開始有了富裕的錢了。對于富裕出來的人民幣,很多人琢磨著如何將這些錢通過投資再生出更多的錢,這就是所謂的理財。炒股時代的痛提起理財,人們不難忘記掀起全國人民炒股熱情的那個年代。1990年12月,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營業,三個月之后的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正式掛牌營業,這兩家證券交易所的掛牌營業標志著我國股市的正式開始。開市后的中國股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就一路上揚開始了一輪牛市,在短暫的時間里,人們眼看著周圍投資股票的親朋好友賺了大錢,在利益的驅使下于是大家紛紛涌進股市,將多年積攢的錢投入股票當中,有的人甚至不惜借錢來炒股,一時間吸引了全國眾多的居民投身到股市當中。上個世紀90年代,老百姓頻繁出入證券交易場所,此時證券公司的營業網點更加地普及,全國范圍內普通投資大眾買賣股票也更加方便,可以說那時中國已全面進入了炒股時代。然而,瘋狂的股市在一輪牛市之后,引來的不僅是瘋狂的資金,同時更多地是新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大量發行,瘋狂的資金被新股吸納后的結局就是市場股價的崩潰,如同資金失控性涌入時的爆漲一樣,資金被高價發行新股吸納后,高股價開始了失控性的爆跌。爆跌的后果是讓許多股民傾家蕩產,痛不欲生。進入2004年,中國股市仍然讓投資者傷透了心。有調查顯示,2004年,在證券市場上有79。34%的中小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15。33%的投資者基本持平,只有5。33%的投資者略有盈利。與以往的“七虧二平一盈”相比,投資者的虧損面進一步擴大。連資深的證券分析師都看不明白了,嘆息“這股市沒法兒玩了”。在風云變幻、風險極大的股市中,股價的爆漲爆跌讓眾多股民大喜大悲過,也讓多少腰纏萬貫的有錢人一夜之間變成了窮光蛋。股市的變幻給許多股民心靈上烙上了永久的傷痛。買賣股票不僅風險太大,而且近年來我國股市持續低迷,讓不少股民吃足了苦頭。很多股民忍痛割愛退出了讓他們歡喜讓他們憂的股市,將理財投資的目光投向了別處。房地產泡沫上世紀末,中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即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住房福利制向住房商品化的歷史性轉變。這一轉變吸引了許多人投資的眼球。“如果你沒有時間炒股,或是害怕被套牢,那么你去投資房地產吧!”在股市持續低迷之時,很多人將房產視為投資致富的捷徑——或是出租,或是買入比實際需求面積更大的房屋,到退休時賣出,再買入面積較小的房屋,或是買入商品房等升值后再轉手賣出。雖然房地產業被媒體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之首,但購置房產要謹慎投資、防范風險。這給人們帶來了矛盾的心里:小投資掙不來大錢,大投資風險又大。雖然如此,一些人還是看到,房地產業確實有利可圖,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想殺進去掘一桶金。 前幾年,由于商品房銷售非常火爆,商品房價格一路飆升,房地產吸引了不少投資者,最顯著的就是溫州炒房團在全國南征北戰進行房地產投資。根據有關統計表明,溫州民間資本總額高達1500億元,與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溫州人不愿讓錢在銀行睡大覺,而是熱衷于投資。因此,在全國各地房產開發熱潮中,溫州人挾1500億元的雄厚資金,在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杭州等地的樓市熱點區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搶購風。到2003年,我國商品房銷售仍然持續升溫,商品房平均價格穩中趨升。進入2004年,央產房將大量進入二級市場,在轉按揭業務逐漸深入開展的同時,二手商品房的交易量也在大幅上升,很多業主看準這一商機將房產出手套現。不僅商品房市場銷售持續升溫,就連二手房的投資也很火,一些二手房因其價格低、地段好、物業配套成熟成為重點投資對象。有資料顯示,2004年,北京市二手房購買者中用于投資的比例從2003年的10%升至20%。一些中介公司推出的“賣舊買新”“押舊買新”“租舊養新”等置業升級方案,也將促進房地產一、二、三級住宅市場聯動。 不過,如今一些地區房地產出現過熱苗頭,這必須引起投資者警惕。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認為,我國東部一些地區房地產開發已超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過熱現象。同時一些大中城市高檔商品房供過于求,價格虛高,低價位的經濟適用房卻供不應求,房地產市場價格與消費者的購買力之間出現了嚴重錯位。專家提醒,老百姓購買自用住房,這是一種建立終生資產的行為,應當深思熟慮。將購買房產作為投資之用,也不能頭腦發熱,不要讓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輕易就隨著“泡沫”蒸發了。人民幣理財風起云涌股市風險太大,房地產又有泡沫。那么老百姓手中富裕的錢該投向何方?又該如何理財呢?近年來,隨著居民儲蓄的不斷增多,居民理財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而對金融機構來講,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誰設計出符合居民投資需求的產品,誰就能獲得巨大的利潤。2004年9月,光大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年收益率高達2。88%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成為這一領域中“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所謂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就是一種封閉式債券投資基金產品,募集的資金將主要投資于國內債券市場流通的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高信用等級投資產品,大多數期限在一年以內且不可提前贖回,并以預期收益為名實現遠高于同期法定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收益。從2004年9月到12月,在短短的三個多月里,人民幣理財業務就迅速形成了300億元資金規模的市場。隨著人民幣理財業務在各股份制銀行中迅速推出,其已成為商業銀行的競爭手段和新的利潤增長點,在2004年里,人民幣理財業務理所當然地成為商業銀行最大的產品創新點。這一誘人的大市場,國有銀行當然不肯放過。而且熱銷的背后是儲蓄資源的再分配,四大國有銀行顯然不愿輕易坐失。在各大國有銀行的積極努力下,2005年初,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分別收到銀監會的相關批復,獲準開辦人民幣理財業務。其中,建行自銀監會批準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之后,僅十天時間,就已完成了首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利得盈”從設計到銷售的全部準備,并于今年2月1日推出了第一期“利得盈”人民幣理財產品,而且在當天上午9點到12點僅3個小時內,就提前完成發售任務,成功募集資金20億元人民幣。就在同一天,工行也在全國推出了第一期“穩得利”人民幣理財產品。第二天,中國銀行也推出了首期人民幣理財產品,且上市首日即告售罄。農行的“本利豐”人民幣理財產品也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全面介入人民幣理財市場。建行的“利得盈” 、工行的“穩得利”、農行的“本利豐”以及中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均選擇在春節前這一良機開始發售,并都在其各自的優質客戶群體中迅速售罄。隨著四大國有銀行的高調參與,本已在去年末被全國股份制銀行捧得火熱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更有愈演愈烈之勢。業內人士估計,今年人民幣理財市場有望達到1000億元。毫無疑問,隨著政策面的越來越寬松,四大國有銀行的加入,形式繁多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將在2005年涌現。有關人士認為。目前,各家銀行都相繼取得了經營金融衍生產品的資格,加上已有的國債、基金和即將出現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2005年個人能選擇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將日益豐富。高收益人民幣理財的推出給投資者帶來的最為直接的好處便是增加了低利率時代的投資渠道,銀行也將借此增加相關的中間業務收入。光大銀行資金部人士認為,銀行可根據市場變化設計不同的理財產品結構,投資者也可自主選擇,在這一過程中,銀行和投資者是平等的交易主體,而銀行出于增加存款的目的,進行相關的設計也無可厚非。從去年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卷入理財計劃發行大戰之中,到今年年初國有銀行有意跟進,可以看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業務受到居民的廣泛關注和青睞。據悉,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商業銀行醞釀今后將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擴大到企業債券、信托產品甚至委托貸款等領域,以提高其綜合收益。就這樣,在炒股時代給許多股民留下難以泯滅的傷痛之后,在炒房時代許多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在泡沫經濟中蒸發,居民將目光轉移到人民幣理財上,隨著各大國有銀行不甘示弱紛紛推出各自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之時,人民幣理財已風起云涌。人民幣理財激戰正酣由于從2006年1月1日零點起,中國將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而開放后國內銀行所受到的外來壓力卻已經提前顯現出來,各家銀行紛紛開拓自己的個人理財業務,而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競爭更是硝煙四起……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投資者的一致追捧。推出此類產品的先驅——光大銀行也掘到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第一桶金”,其中第一期深圳地區6天就把所有的4000多萬額度賣光了,北京銷售近1億元。隨后的第二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上市,光大銀行福州分行就銷售一空,并且銷售過億元,而北京地區還把認購門檻從1000元上升到10000元。緊接著,民生銀行也隆重地推出了“民生財富·人民幣保得理財”,僅上海分行發行頭兩天就銷售了1。5億元。此外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也相繼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券商也將加入人民幣理財行列,三家證券公司獲證監會批準,隨后也推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正是看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機會,招商、華夏、中信、民生、興業等多家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殺入這一領域。一時之間,人民幣理財產品市場硝煙四起,各大銀行使出渾身解數,在猴年歲末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幣理財大戰。自從去年9月,光大銀行首家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此后,隨著各銀行競爭日趨白熱化,人民幣理財產品年收益率一路攀升到3。2%。曾經只有存款和國債兩大主渠道的銀行如今推出了全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其最新的人民幣理財計劃著實吸引了不少儲戶的目光,而且銷售形勢良好。無論內資外資,各個金融機構對個人理財市場的市場份額之渴望溢于言表。而據分析,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對個人理財的需求越來越大,真正優質的理財產品與服務的空間還會繼續擴大,這也正是各大銀行在人民幣理財業務上激戰的真正原因。據專家預測,在未來的五年中,個人理財市場將以30%的速度遞增。個人理財理所當然成為銀行比拼創新能力和實力的必爭之地。根據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的經驗,個人銀行的中間收入成為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調查顯示,北京的中高收入群體的理財更傾向于穩健型的銀行產品,如儲蓄和國債等。因此,人民幣理財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往個人理財工具,尤其是穩健型理財工具極端匱乏的情況。光大銀行搶在多數銀行的前面,開設各項人民幣理財業務,無疑開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好頭。今年年初,中國工商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穩得利”后,建設銀行的同類產品“利得盈”、以及農行“本利豐”和中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已全面切入人民幣理財市場,打響了人民幣理財市場的爭奪戰。國有四大銀行加入人民幣理財市場后,會對股份制銀行產生一定影響,會搶走股份制銀行人民幣理財業務的客戶。專家表示,四大銀行涉足人民幣理財產品后,勢必憑借龐大的網絡及客戶資源,對股份制銀行的相關業務帶來威脅。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商業銀行也不甘落后,紛紛推出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如南京商行的“梅花”系列、北京銀行的“心喜”系列等等。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白熾化,人民幣理財市場的爭奪激戰正酣。人民幣理財時代的到來由于理財產品收益穩定且高于存款利率,因此一經推出,就受到投資者尤其是普通居民等中小投資者的熱烈歡迎。據了解,光大銀行去年推出的“陽光理財”產品,為該行累計募集資金折合人民幣170億元,截至去年底,該行儲蓄存款余額達到541億元,增幅達到44。2%。業內人士曾經分析各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供不應求的內在原因:以銀行的信用作保證,資金的投向是央行票據、國債,風險較低,又能帶給客戶較高綜合收益,非常貼近市場、貼近百姓,因而比儲蓄更有吸引力。另外,從最初的與定期存款結合到純粹的理財產品的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已不是簡單的銀行理財產品,更使廣大居民面前多了一種投資渠道,而在廣大銀行的熱情參與下,這種投資渠道的出現將引入居民主動投資觀念,也對銀行業本身帶來整體的沖擊。從銀行業來說,隨著近年同業競爭日趨激烈,傳統業務(利息收入和金融機構往來收入)所能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少。中國的商業銀行亟需轉變傳統的單一盈利模式,尋求和擴大盈利空間。雖然這一新鮮事物從一開始便受到廣大居民的歡迎,但仍然存在著潛在的風險。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自從去年9月份光大銀行首推人民幣理財產品以來,銀監會對這類產品的潛在風險就特別關注,不斷發出風險提示。今年2月底,為了遏制各家銀行在預期收益率上的惡性競爭,促進該產品市場的良性發展,銀監會在向各家銀行下發的一份內部通報中明確提出了“產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人民幣理財產品不能搭售存款”、“明確風險提示”三方面要求,以規范這一市場。雖然如此,但是也未能阻止各家銀行力推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情。2005年上半年各種居民理財產品更是層出不窮,從上半年居民理財市場的空前活躍程度可以看出,隨著國內居民儲蓄率創出新高,居民理財市場已經非常巨大。比如貨幣市場基金,由于其良好的流通性、較好的收益率和低風險特性滿足了居民的理財需求,發展極快,截至今年6月底,貨幣市場基金的整體規模已經超過1800億份。理財產品對于我國銀行業來說,屬于新興的中間業務,人民幣理財產品本身擁有誘人的市場前景。近期專業機構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居民進行的專項調查顯示,74%的被調查者對個人理財服務感興趣;41%的被調查者表示需要個人理財服務。由此可見,人民幣理財產品不但被銀行業看好,也為城市居民所青睞,可以說人民幣理財的時代已經到來。。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在中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百姓口袋里開始有了富裕的錢了。對于富裕出來的人民幣,很多人琢磨著如何將這些錢通過投資再生出更多的錢,這就是所謂的理財。炒股時代的痛提起理財,人們不難忘記掀起全國人民炒股熱情的那個年代。1990年12月,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營業,三個月之后的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正式掛牌營業,這兩家證券交易所的掛牌營業標志著我國股市的正式開始。開市后的中國股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就一路上揚開始了一輪牛市,在短暫的時間里,人們眼看著周圍投資股票的親朋好友賺了大錢,在利益的驅使下于是大家紛紛涌進股市,將多年積攢的錢投入股票當中,有的人甚至不惜借錢來炒股,一時間吸引了全國眾多的居民投身到股市當中。上個世紀90年代,老百姓頻繁出入證券交易場所,此時證券公司的營業網點更加地普及,全國范圍內普通投資大眾買賣股票也更加方便,可以說那時中國已全面進入了炒股時代。然而,瘋狂的股市在一輪牛市之后,引來的不僅是瘋狂的資金,同時更多地是新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大量發行,瘋狂的資金被新股吸納后的結局就是市場股價的崩潰,如同資金失控性涌入時的爆漲一樣,資金被高價發行新股吸納后,高股價開始了失控性的爆跌。爆跌的后果是讓許多股民傾家蕩產,痛不欲生。進入2004年,中國股市仍然讓投資者傷透了心。有調查顯示,2004年,在證券市場上有79。34%的中小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15。33%的投資者基本持平,只有5。33%的投資者略有盈利。與以往的“七虧二平一盈”相比,投資者的虧損面進一步擴大。連資深的證券分析師都看不明白了,嘆息“這股市沒法兒玩了”。在風云變幻、風險極大的股市中,股價的爆漲爆跌讓眾多股民大喜大悲過,也讓多少腰纏萬貫的有錢人一夜之間變成了窮光蛋。股市的變幻給許多股民心靈上烙上了永久的傷痛。買賣股票不僅風險太大,而且近年來我國股市持續低迷,讓不少股民吃足了苦頭。很多股民忍痛割愛退出了讓他們歡喜讓他們憂的股市,將理財投資的目光投向了別處。房地產泡沫上世紀末,中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即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住房福利制向住房商品化的歷史性轉變。這一轉變吸引了許多人投資的眼球?!叭绻銢]有時間炒股,或是害怕被套牢,那么你去投資房地產吧!”在股市持續低迷之時,很多人將房產視為投資致富的捷徑——或是出租,或是買入比實際需求面積更大的房屋,到退休時賣出,再買入面積較小的房屋,或是買入商品房等升值后再轉手賣出。雖然房地產業被媒體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之首,但購置房產要謹慎投資、防范風險。這給人們帶來了矛盾的心里:小投資掙不來大錢,大投資風險又大。雖然如此,一些人還是看到,房地產業確實有利可圖,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想殺進去掘一桶金。 前幾年,由于商品房銷售非?;鸨?,商品房價格一路飆升,房地產吸引了不少投資者,最顯著的就是溫州炒房團在全國南征北戰進行房地產投資。根據有關統計表明,溫州民間資本總額高達1500億元,與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溫州人不愿讓錢在銀行睡大覺,而是熱衷于投資。因此,在全國各地房產開發熱潮中,溫州人挾1500億元的雄厚資金,在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杭州等地的樓市熱點區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搶購風。到2003年,我國商品房銷售仍然持續升溫,商品房平均價格穩中趨升。進入2004年,央產房將大量進入二級市場,在轉按揭業務逐漸深入開展的同時,二手商品房的交易量也在大幅上升,很多業主看準這一商機將房產出手套現。不僅商品房市場銷售持續升溫,就連二手房的投資也很火,一些二手房因其價格低、地段好、物業配套成熟成為重點投資對象。有資料顯示,2004年,北京市二手房購買者中用于投資的比例從2003年的10%升至20%。一些中介公司推出的“賣舊買新”“押舊買新”“租舊養新”等置業升級方案,也將促進房地產一、二、三級住宅市場聯動。 不過,如今一些地區房地產出現過熱苗頭,這必須引起投資者警惕。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認為,我國東部一些地區房地產開發已超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過熱現象。同時一些大中城市高檔商品房供過于求,價格虛高,低價位的經濟適用房卻供不應求,房地產市場價格與消費者的購買力之間出現了嚴重錯位。專家提醒,老百姓購買自用住房,這是一種建立終生資產的行為,應當深思熟慮。將購買房產作為投資之用,也不能頭腦發熱,不要讓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輕易就隨著“泡沫”蒸發了。人民幣理財風起云涌股市風險太大,房地產又有泡沫。那么老百姓手中富裕的錢該投向何方?又該如何理財呢?近年來,隨著居民儲蓄的不斷增多,居民理財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而對金融機構來講,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誰設計出符合居民投資需求的產品,誰就能獲得巨大的利潤。2004年9月,光大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年收益率高達2。88%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成為這一領域中“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所謂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就是一種封閉式債券投資基金產品,募集的資金將主要投資于國內債券市場流通的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高信用等級投資產品,大多數期限在一年以內且不可提前贖回,并以預期收益為名實現遠高于同期法定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收益。從2004年9月到12月,在短短的三個多月里,人民幣理財業務就迅速形成了300億元資金規模的市場。隨著人民幣理財業務在各股份制銀行中迅速推出,其已成為商業銀行的競爭手段和新的利潤增長點,在2004年里,人民幣理財業務理所當然地成為商業銀行最大的產品創新點。這一誘人的大市場,國有銀行當然不肯放過。而且熱銷的背后是儲蓄資源的再分配,四大國有銀行顯然不愿輕易坐失。在各大國有銀行的積極努力下,2005年初,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分別收到銀監會的相關批復,獲準開辦人民幣理財業務。其中,建行自銀監會批準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之后,僅十天時間,就已完成了首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利得盈”從設計到銷售的全部準備,并于今年2月1日推出了第一期“利得盈”人民幣理財產品,而且在當天上午9點到12點僅3個小時內,就提前完成發售任務,成功募集資金20億元人民幣。就在同一天,工行也在全國推出了第一期“穩得利”人民幣理財產品。第二天,中國銀行也推出了首期人民幣理財產品,且上市首日即告售罄。農行的“本利豐”人民幣理財產品也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全面介入人民幣理財市場。建行的“利得盈” 、工行的“穩得利”、農行的“本利豐”以及中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均選擇在春節前這一良機開始發售,并都在其各自的優質客戶群體中迅速售罄。隨著四大國有銀行的高調參與,本已在去年末被全國股份制銀行捧得火熱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更有愈演愈烈之勢。業內人士估計,今年人民幣理財市場有望達到1000億元。毫無疑問,隨著政策面的越來越寬松,四大國有銀行的加入,形式繁多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將在2005年涌現。有關人士認為。目前,各家銀行都相繼取得了經營金融衍生產品的資格,加上已有的國債、基金和即將出現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2005年個人能選擇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將日益豐富。高收益人民幣理財的推出給投資者帶來的最為直接的好處便是增加了低利率時代的投資渠道,銀行也將借此增加相關的中間業務收入。光大銀行資金部人士認為,銀行可根據市場變化設計不同的理財產品結構,投資者也可自主選擇,在這一過程中,銀行和投資者是平等的交易主體,而銀行出于增加存款的目的,進行相關的設計也無可厚非。從去年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卷入理財計劃發行大戰之中,到今年年初國有銀行有意跟進,可以看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業務受到居民的廣泛關注和青睞。據悉,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商業銀行醞釀今后將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擴大到企業債券、信托產品甚至委托貸款等領域,以提高其綜合收益。就這樣,在炒股時代給許多股民留下難以泯滅的傷痛之后,在炒房時代許多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在泡沫經濟中蒸發,居民將目光轉移到人民幣理財上,隨著各大國有銀行不甘示弱紛紛推出各自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之時,人民幣理財已風起云涌。人民幣理財激戰正酣由于從2006年1月1日零點起,中國將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而開放后國內銀行所受到的外來壓力卻已經提前顯現出來,各家銀行紛紛開拓自己的個人理財業務,而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競爭更是硝煙四起……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投資者的一致追捧。推出此類產品的先驅——光大銀行也掘到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第一桶金”,其中第一期深圳地區6天就把所有的4000多萬額度賣光了,北京銷售近1億元。隨后的第二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上市,光大銀行福州分行就銷售一空,并且銷售過億元,而北京地區還把認購門檻從1000元上升到10000元。緊接著,民生銀行也隆重地推出了“民生財富·人民幣保得理財”,僅上海分行發行頭兩天就銷售了1。5億元。此外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也相繼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券商也將加入人民幣理財行列,三家證券公司獲證監會批準,隨后也推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正是看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機會,招商、華夏、中信、民生、興業等多家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殺入這一領域。一時之間,人民幣理財產品市場硝煙四起,各大銀行使出渾身解數,在猴年歲末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幣理財大戰。自從去年9月,光大銀行首家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此后,隨著各銀行競爭日趨白熱化,人民幣理財產品年收益率一路攀升到3。2%。曾經只有存款和國債兩大主渠道的銀行如今推出了全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其最新的人民幣理財計劃著實吸引了不少儲戶的目光,而且銷售形勢良好。無論內資外資,各個金融機構對個人理財市場的市場份額之渴望溢于言表。而據分析,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對個人理財的需求越來越大,真正優質的理財產品與服務的空間還會繼續擴大,這也正是各大銀行在人民幣理財業務上激戰的真正原因。據專家預測,在未來的五年中,個人理財市場將以30%的速度遞增。個人理財理所當然成為銀行比拼創新能力和實力的必爭之地。根據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的經驗,個人銀行的中間收入成為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調查顯示,北京的中高收入群體的理財更傾向于穩健型的銀行產品,如儲蓄和國債等。因此,人民幣理財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往個人理財工具,尤其是穩健型理財工具極端匱乏的情況。光大銀行搶在多數銀行的前面,開設各項人民幣理財業務,無疑開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好頭。今年年初,中國工商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穩得利”后,建設銀行的同類產品“利得盈”、以及農行“本利豐”和中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已全面切入人民幣理財市場,打響了人民幣理財市場的爭奪戰。國有四大銀行加入人民幣理財市場后,會對股份制銀行產生一定影響,會搶走股份制銀行人民幣理財業務的客戶。專家表示,四大銀行涉足人民幣理財產品后,勢必憑借龐大的網絡及客戶資源,對股份制銀行的相關業務帶來威脅。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商業銀行也不甘落后,紛紛推出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如南京商行的“梅花”系列、北京銀行的“心喜”系列等等。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白熾化,人民幣理財市場的爭奪激戰正酣。人民幣理財時代的到來由于理財產品收益穩定且高于存款利率,因此一經推出,就受到投資者尤其是普通居民等中小投資者的熱烈歡迎。據了解,光大銀行去年推出的“陽光理財”產品,為該行累計募集資金折合人民幣170億元,截至去年底,該行儲蓄存款余額達到541億元,增幅達到44。2%。業內人士曾經分析各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供不應求的內在原因:以銀行的信用作保證,資金的投向是央行票據、國債,風險較低,又能帶給客戶較高綜合收益,非常貼近市場、貼近百姓,因而比儲蓄更有吸引力。另外,從最初的與定期存款結合到純粹的理財產品的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已不是簡單的銀行理財產品,更使廣大居民面前多了一種投資渠道,而在廣大銀行的熱情參與下,這種投資渠道的出現將引入居民主動投資觀念,也對銀行業本身帶來整體的沖擊。從銀行業來說,隨著近年同業競爭日趨激烈,傳統業務(利息收入和金融機構往來收入)所能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少。中國的商業銀行亟需轉變傳統的單一盈利模式,尋求和擴大盈利空間。雖然這一新鮮事物從一開始便受到廣大居民的歡迎,但仍然存在著潛在的風險。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自從去年9月份光大銀行首推人民幣理財產品以來,銀監會對這類產品的潛在風險就特別關注,不斷發出風險提示。今年2月底,為了遏制各家銀行在預期收益率上的惡性競爭,促進該產品市場的良性發展,銀監會在向各家銀行下發的一份內部通報中明確提出了“產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人民幣理財產品不能搭售存款”、“明確風險提示”三方面要求,以規范這一市場。雖然如此,但是也未能阻止各家銀行力推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情。2005年上半年各種居民理財產品更是層出不窮,從上半年居民理財市場的空前活躍程度可以看出,隨著國內居民儲蓄率創出新高,居民理財市場已經非常巨大。比如貨幣市場基金,由于其良好的流通性、較好的收益率和低風險特性滿足了居民的理財需求,發展極快,截至今年6月底,貨幣市場基金的整體規模已經超過1800億份。理財產品對于我國銀行業來說,屬于新興的中間業務,人民幣理財產品本身擁有誘人的市場前景。近期專業機構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居民進行的專項調查顯示,74%的被調查者對個人理財服務感興趣;41%的被調查者表示需要個人理財服務。由此可見,人民幣理財產品不但被銀行業看好,也為城市居民所青睞,可以說人民幣理財的時代已經到來。。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