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新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要遠遠超過一般公司?

熱心網友

 在100強中,有一些公司是前一年剛剛上市的公司(稱之為“新上市公司”)。由于上市時間短,業績都比較突出,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可能性就應該遠遠超過其他公司。  我們可以看到,新上市公司的經常性總資產回報率要遠遠好于一般公司(2001年新上市公司這一比例要低,是因為當年計算時未考慮融資的影響,未列在圖中),其今年的這一指標是所有公司中位數的1。7倍。  實際上,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僅僅比一般公司高出不到8個百分點(2003年)。  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沒有想象那么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新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要遠遠超過一般公司。  新上市公司中派現公司所占比例高達94%,70家2002年新上市公司中只有4家未安排派現(根據年報預案),這些公司2002年度合計派現高達35億元、平均每家5000萬元,其中18家公司的派現比例超過50%,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34。29%,是所有排名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16。66%)的兩倍多。  從理論上來講,發行上市的一個主要目的應該是解決融資的問題,也就是說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一般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需要籌集資金來發展具有投資潛力的業務。因此,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該用來集中發展公司的業務,而不應出現上市后就大規模派現的現象。  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為了研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將上市公司近兩年的派現總額除以其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和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然后分別按照所有排名公司和新上市公司分別取兩個指標的中位數。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與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前)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而派現總額與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后)的比例雖有降低,但仍然是新上市公司大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  其中,很多新上市公司在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甚至要遠遠超過年初的貨幣資金余額,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發行前的貨幣資金很可能是不足以支付這筆高額派現的。  此外,我們還發現,新上市公司發行上市當年的利潤分配一般是要按發行時間分為向老股東分配和向新老股東分配,而發行前的全部利潤是全部分配給老股東的。譬如,新上市的“長園新材”(600525)將發行前的利潤全部分配給老股東,其2002年末的未分配利潤竟然變成了負數;而“第一投資”(600515)在2002年8月6日上市,9月5日就發老股東的股利。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老股東所分配的利潤雖然來自發行前的未分配利潤,但是其支付的現金卻很可能是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因為派現總額超過了發行前的貨幣資金余額)。  那么,我們可以斷定,很多公司上市當年高額派現一定程度上就是大股東為了套現,而“上市融資,發展業務”只是一個幌子罷了。  出現這種現象,只能說明很多上市公司根本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或者融資過多。也就是說,中國股市的資金供給遠超過需求,資金效率從基本面的角度看很低;但是資金投入不可能追求如此低的基本面回報,那么惟一的解釋只能是資金本來就不是為了獲取基本面的回報,而是二級市場的新股申購回報。這就出現了二級市場回報高于基本面回報的問題,也就是說,二級市場還是脫離基本面的。  為此,我們建議:應要求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的一年內未發生過派現行為(否則可認為其資金過剩,沒必要發行籌資);同時發行前形成的未分配利潤的分配,由于分配所使用的資金可能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規定超過發行前貨幣資金余額的發起人股東利潤分配應由流通股股東單獨投票表決,而發起人股東應予回避。。

熱心網友

在100強中,有一些公司是前一年剛剛上市的公司(稱之為“新上市公司”)。由于上市時間短,業績都比較突出,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可能性就應該遠遠超過其他公司。  我們可以看到,新上市公司的經常性總資產回報率要遠遠好于一般公司(2001年新上市公司這一比例要低,是因為當年計算時未考慮融資的影響,未列在圖中),其今年的這一指標是所有公司中位數的1。7倍。  實際上,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僅僅比一般公司高出不到8個百分點(2003年)。  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沒有想象那么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新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要遠遠超過一般公司。  新上市公司中派現公司所占比例高達94%,70家2002年新上市公司中只有4家未安排派現(根據年報預案),這些公司2002年度合計派現高達35億元、平均每家5000萬元,其中18家公司的派現比例超過50%,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34。29%,是所有排名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16。66%)的兩倍多。  從理論上來講,發行上市的一個主要目的應該是解決融資的問題,也就是說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一般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需要籌集資金來發展具有投資潛力的業務。因此,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該用來集中發展公司的業務,而不應出現上市后就大規模派現的現象。  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為了研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將上市公司近兩年的派現總額除以其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和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然后分別按照所有排名公司和新上市公司分別取兩個指標的中位數。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與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前)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而派現總額與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后)的比例雖有降低,但仍然是新上市公司大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  其中,很多新上市公司在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甚至要遠遠超過年初的貨幣資金余額,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發行前的貨幣資金很可能是不足以支付這筆高額派現的。  此外,我們還發現,新上市公司發行上市當年的利潤分配一般是要按發行時間分為向老股東分配和向新老股東分配,而發行前的全部利潤是全部分配給老股東的。譬如,新上市的“長園新材”(600525)將發行前的利潤全部分配給老股東,其2002年末的未分配利潤竟然變成了負數;而“第一投資”(600515)在2002年8月6日上市,9月5日就發老股東的股利。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老股東所分配的利潤雖然來自發行前的未分配利潤,但是其支付的現金卻很可能是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因為派現總額超過了發行前的貨幣資金余額)。  那么,我們可以斷定,很多公司上市當年高額派現一定程度上就是大股東為了套現,而“上市融資,發展業務”只是一個幌子罷了。  出現這種現象,只能說明很多上市公司根本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或者融資過多。也就是說,中國股市的資金供給遠超過需求,資金效率從基本面的角度看很低;但是資金投入不可能追求如此低的基本面回報,那么惟一的解釋只能是資金本來就不是為了獲取基本面的回報,而是二級市場的新股申購回報。這就出現了二級市場回報高于基本面回報的問題,也就是說,二級市場還是脫離基本面的。  為此,我們建議:應要求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的一年內未發生過派現行為(否則可認為其資金過剩,沒必要發行籌資);同時發行前形成的未分配利潤的分配,由于分配所使用的資金可能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規定超過發行前貨幣資金余額的發起人股東利潤分配應由流通股股東單獨投票表決,而發起人股東應予回避。。

熱心網友

在100強中,有一些公司是前一年剛剛上市的公司(稱之為“新上市公司”)。由于上市時間短,業績都比較突出,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可能性就應該遠遠超過其他公司。  我們可以看到,新上市公司的經常性總資產回報率要遠遠好于一般公司(2001年新上市公司這一比例要低,是因為當年計算時未考慮融資的影響,未列在圖中),其今年的這一指標是所有公司中位數的1。7倍。  實際上,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僅僅比一般公司高出不到8個百分點(2003年)。  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沒有想象那么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新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要遠遠超過一般公司。  新上市公司中派現公司所占比例高達94%,70家2002年新上市公司中只有4家未安排派現(根據年報預案),這些公司2002年度合計派現高達35億元、平均每家5000萬元,其中18家公司的派現比例超過50%,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34。29%,是所有排名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16。66%)的兩倍多。  從理論上來講,發行上市的一個主要目的應該是解決融資的問題,也就是說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一般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需要籌集資金來發展具有投資潛力的業務。因此,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該用來集中發展公司的業務,而不應出現上市后就大規模派現的現象。  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為了研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將上市公司近兩年的派現總額除以其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和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然后分別按照所有排名公司和新上市公司分別取兩個指標的中位數。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與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前)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而派現總額與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后)的比例雖有降低,但仍然是新上市公司大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  其中,很多新上市公司在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甚至要遠遠超過年初的貨幣資金余額,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發行前的貨幣資金很可能是不足以支付這筆高額派現的。  此外,我們還發現,新上市公司發行上市當年的利潤分配一般是要按發行時間分為向老股東分配和向新老股東分配,而發行前的全部利潤是全部分配給老股東的。譬如,新上市的“長園新材”(600525)將發行前的利潤全部分配給老股東,其2002年末的未分配利潤竟然變成了負數;而“第一投資”(600515)在2002年8月6日上市,9月5日就發老股東的股利。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老股東所分配的利潤雖然來自發行前的未分配利潤,但是其支付的現金卻很可能是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因為派現總額超過了發行前的貨幣資金余額)。  那么,我們可以斷定,很多公司上市當年高額派現一定程度上就是大股東為了套現,而“上市融資,發展業務”只是一個幌子罷了。  出現這種現象,只能說明很多上市公司根本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或者融資過多。也就是說,中國股市的資金供給遠超過需求,資金效率從基本面的角度看很低;但是資金投入不可能追求如此低的基本面回報,那么惟一的解釋只能是資金本來就不是為了獲取基本面的回報,而是二級市場的新股申購回報。這就出現了二級市場回報高于基本面回報的問題,也就是說,二級市場還是脫離基本面的。  為此,我們建議:應要求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的一年內未發生過派現行為(否則可認為其資金過剩,沒必要發行籌資);同時發行前形成的未分配利潤的分配,由于分配所使用的資金可能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規定超過發行前貨幣資金余額的發起人股東利潤分配應由流通股股東單獨投票表決,而發起人股東應予回避。。

熱心網友

在100強中,有一些公司是前一年剛剛上市的公司(稱之為“新上市公司”)。由于上市時間短,業績都比較突出,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可能性就應該遠遠超過其他公司。  我們可以看到,新上市公司的經常性總資產回報率要遠遠好于一般公司(2001年新上市公司這一比例要低,是因為當年計算時未考慮融資的影響,未列在圖中),其今年的這一指標是所有公司中位數的1。7倍。  實際上,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僅僅比一般公司高出不到8個百分點(2003年)。  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沒有想象那么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新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要遠遠超過一般公司。  新上市公司中派現公司所占比例高達94%,70家2002年新上市公司中只有4家未安排派現(根據年報預案),這些公司2002年度合計派現高達35億元、平均每家5000萬元,其中18家公司的派現比例超過50%,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34。29%,是所有排名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16。66%)的兩倍多。  從理論上來講,發行上市的一個主要目的應該是解決融資的問題,也就是說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一般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需要籌集資金來發展具有投資潛力的業務。因此,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該用來集中發展公司的業務,而不應出現上市后就大規模派現的現象。  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為了研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將上市公司近兩年的派現總額除以其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和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然后分別按照所有排名公司和新上市公司分別取兩個指標的中位數。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與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前)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而派現總額與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后)的比例雖有降低,但仍然是新上市公司大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  其中,很多新上市公司在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甚至要遠遠超過年初的貨幣資金余額,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發行前的貨幣資金很可能是不足以支付這筆高額派現的。  此外,我們還發現,新上市公司發行上市當年的利潤分配一般是要按發行時間分為向老股東分配和向新老股東分配,而發行前的全部利潤是全部分配給老股東的。譬如,新上市的“長園新材”(600525)將發行前的利潤全部分配給老股東,其2002年末的未分配利潤竟然變成了負數;而“第一投資”(600515)在2002年8月6日上市,9月5日就發老股東的股利。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老股東所分配的利潤雖然來自發行前的未分配利潤,但是其支付的現金卻很可能是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因為派現總額超過了發行前的貨幣資金余額)。  那么,我們可以斷定,很多公司上市當年高額派現一定程度上就是大股東為了套現,而“上市融資,發展業務”只是一個幌子罷了。  出現這種現象,只能說明很多上市公司根本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或者融資過多。也就是說,中國股市的資金供給遠超過需求,資金效率從基本面的角度看很低;但是資金投入不可能追求如此低的基本面回報,那么惟一的解釋只能是資金本來就不是為了獲取基本面的回報,而是二級市場的新股申購回報。這就出現了二級市場回報高于基本面回報的問題,也就是說,二級市場還是脫離基本面的。  為此,我們建議:應要求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的一年內未發生過派現行為(否則可認為其資金過剩,沒必要發行籌資);同時發行前形成的未分配利潤的分配,由于分配所使用的資金可能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規定超過發行前貨幣資金余額的發起人股東利潤分配應由流通股股東單獨投票表決,而發起人股東應予回避。。

熱心網友

在100強中,有一些公司是前一年剛剛上市的公司(稱之為“新上市公司”)。由于上市時間短,業績都比較突出,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可能性就應該遠遠超過其他公司。  我們可以看到,新上市公司的經常性總資產回報率要遠遠好于一般公司(2001年新上市公司這一比例要低,是因為當年計算時未考慮融資的影響,未列在圖中),其今年的這一指標是所有公司中位數的1。7倍。  實際上,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僅僅比一般公司高出不到8個百分點(2003年)。  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入選100強的幾率沒有想象那么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新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要遠遠超過一般公司。  新上市公司中派現公司所占比例高達94%,70家2002年新上市公司中只有4家未安排派現(根據年報預案),這些公司2002年度合計派現高達35億元、平均每家5000萬元,其中18家公司的派現比例超過50%,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34。29%,是所有排名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中位數為16。66%)的兩倍多。  從理論上來講,發行上市的一個主要目的應該是解決融資的問題,也就是說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一般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需要籌集資金來發展具有投資潛力的業務。因此,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該用來集中發展公司的業務,而不應出現上市后就大規模派現的現象。  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為了研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將上市公司近兩年的派現總額除以其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和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然后分別按照所有排名公司和新上市公司分別取兩個指標的中位數。我們發現,新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與上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前)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而派現總額與當年年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發行后)的比例雖有降低,但仍然是新上市公司大于所有公司的中位數。  其中,很多新上市公司在上市當年的派現總額甚至要遠遠超過年初的貨幣資金余額,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發行前的貨幣資金很可能是不足以支付這筆高額派現的。  此外,我們還發現,新上市公司發行上市當年的利潤分配一般是要按發行時間分為向老股東分配和向新老股東分配,而發行前的全部利潤是全部分配給老股東的。譬如,新上市的“長園新材”(600525)將發行前的利潤全部分配給老股東,其2002年末的未分配利潤竟然變成了負數;而“第一投資”(600515)在2002年8月6日上市,9月5日就發老股東的股利。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老股東所分配的利潤雖然來自發行前的未分配利潤,但是其支付的現金卻很可能是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因為派現總額超過了發行前的貨幣資金余額)。  那么,我們可以斷定,很多公司上市當年高額派現一定程度上就是大股東為了套現,而“上市融資,發展業務”只是一個幌子罷了。  出現這種現象,只能說明很多上市公司根本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或者融資過多。也就是說,中國股市的資金供給遠超過需求,資金效率從基本面的角度看很低;但是資金投入不可能追求如此低的基本面回報,那么惟一的解釋只能是資金本來就不是為了獲取基本面的回報,而是二級市場的新股申購回報。這就出現了二級市場回報高于基本面回報的問題,也就是說,二級市場還是脫離基本面的。  為此,我們建議:應要求新上市公司在發行前的一年內未發生過派現行為(否則可認為其資金過剩,沒必要發行籌資);同時發行前形成的未分配利潤的分配,由于分配所使用的資金可能來自發行所籌集的資金,應規定超過發行前貨幣資金余額的發起人股東利潤分配應由流通股股東單獨投票表決,而發起人股東應予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