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第一題通常會問概括文章的內容,或是說所反映的問題。這兩種說法有什么區別嗎?我看答案通常寫的都差不多。可我覺得概括內容就是把文章的重點都總結出來,而所反映的問題是不是要簡單總結一下然后稍加評論呢?另外這道題的答法應該怎么寫呢?是用一、二、三。。。標出來,然后各寫一句話,還是就整個寫一段把內容都說了呢?如果是問反映的問題是不是就不用用標號都標出來了呢?謝謝大家幫我回答一下
熱心網友
建議你多看看范文以及網上專家的做答,選擇出現頻率最高的答題方法。這里誰也不是專家,都和你一樣不了解判卷老師的想法,做出的回答命中率也差。即使說的有道理,也不一定可行。與其道聽途說,不如自己總結吧。
熱心網友
考試關鍵:材料的閱讀與分析。 材料是申論考題展開的基因(即事件發生的起源)。對它的正確深入理解、分析、整理、歸納、綜合是行文成功的關鍵。下面是一則經典的申論考試材料:北京的一輛公共汽車上,一位外地的同志掏出一張10元的人民幣,放在售票臺上,對售票員說:"見過嘛。"售票員抬了抬眼皮,揮了揮手,示意他收起來,沒再理他。那位外地同志再一次正經地把10元錢放在售票臺上,又說:"見過嘛。"這次售票員瞪了他一眼,還是沒再理他。當外地人第三次把10元錢放在售票臺,沒等他說"見過嘛",售票員卻是怒氣沖沖地從上衣兜中掏出一張嶄新的面值為50元的人民幣,"嘩啦"在外地人的鼻尖前一揮,大聲說:"你見過嘛?" 誰能知道,那位外地同志竟是在說:想買到"建國門"的車票! 讀了上述材料,如果你是一位國家公務員,你會根據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就上述材料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出不同的問題或觀點。從外地同志的角度,可概括出"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從售票員的角度,可概括出"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的重要"。然后,就概括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對策或方案。再向上級有關部門論證建議對策方案等的合理性和社會性等。當然,這一切均需要用恰切的語言表達出來。 上述資料只是一個片段,考試給定資料一般有2000-3000字,關乎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等各個社會生活領域;可從衣、食、住、行、娛樂、教育等角度加以體現。申論的資料復雜多樣,內涵豐富,既可是有影響待解決的具體問題;也可是圍繞熱點問題橫向摘錄組合而成的。比如,2000年國家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就是包含10多個"子材料"的一組關于"擾民"事件的資料;而2001年的錄用考試則是大家關注的感冒藥中"PPA"的熱點問題。但要注意,無論哪種材料,都是非文學性的描述。在就材料展開論述時,考生應牢牢把握國家公務員的專業視角,即慎思明辨:良好思辨能力,要善于發掘社會熱點問題,產生分析和聯想;言信行果:立足于現實,設計的方案要有可行性; 敬業樂群:論證的每一套方案都是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的;服務社會:這是公務員公仆意識的最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