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炎帝是為了百姓誤入毒草而亡。而黃帝呢?好像是黃帝要駕龍升天,被大臣阻止,用箭射傷龍。龍飛到橋國時停下來休息,被橋國人拉下一個靴子,不慎摔下來死了,好像還葬在那兒?好有趣的傳說啊,我們偉大始祖不會是這樣死的吧。古人真是誠實啊,不像現代人動輒就為英雄戴到十全十美的光環。也許這就是中國神話的魅力之所在吧?結局總是令人驚訝。英雄一不定死在戰場,更多的英雄是死在不是英雄死在的地方/

熱心網友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崩,葬橋山。”《史記·封禪書》中又引述了軒轅黃帝的死因和入葬情況:“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后來,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后曾說:“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在當時,司馬遷對黃帝的離世,或說是乘龍上天,或說崩葬橋山,或說是衣冠紀念冢,未有定論。黃帝是否真有陵墓存之于世,歷史上眾說紛紜,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如《路史》對黃帝升仙之說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這是秦漢時期方士之言,不足為訓。《劍經》上說的則是黃帝鑄鼎以疾崩葬橋山,意指為鑄鼎時生病而死。但后面又說,五百年以后,山崩,墓內空空無尸,只存有黃帝的寶劍和赤靴。  其實,這些記載并不能說出黃帝陵的真實情況。根據中國墓葬發展過程推測,那時還不會有現在這樣的高墳大冢,更不會有陵園祭殿的建筑物。所以,現在陜西、河南、河北、甘肅甚至北京附近,現存的軒轅皇帝陵或紀念性標志,都是后人為紀念這位祖先和心目中的英雄而修建的,里邊根本不會有他的尸骨。但司馬遷所記,漢武帝北巡朔方回長安時,曾在黃陵縣城北面的橋山祭祀過黃帝陵,這一點應是事實。由此也可以斷定,橋山黃帝陵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傳說歷史。但我聽說這樣一個故事。黃帝向醫生歧伯請教有關老年的知識,這位學富五車的醫生告訴他: 當一個人老化時,他的骨頭會變得像稻草一樣又干又脆(即現代的骨質疏松癥),他的肉松軟下陷,而且胸腔中有許多空氣(即現代的肺氣腫),胃部常感疼痛(即慢性消化不良),心臟常感不適(即心絞痛或慢性心律不齊中的搏動),頸背與肩部頂端常會攣縮,身體時感發熱(通常是泌尿道感染造成),骨頭干枯無肉(肌肉質量減少),眼睛鼓出且松軟易陷。當肝臟的脈動可被看見(右心衰竭),但眼睛卻無法分辨細縫時(白內障),死亡即將降臨。當一個人無法再戰勝疾病時,壽命的極限就可預期了。所以我認為黃帝是自然死亡的。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夏朝之前歷史階段被稱為五帝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約公元前22世紀末21世紀初)五帝分別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在長達500多年的歲月里僅僅傳了五個首領,平均下來每個人都享有接近100歲的壽元。這個數據在今天看來也是驚人的。但是在那個醫療手法極度落后的年代,人的平均壽命不到30歲。這恐怕要成為千古之迷了。 。

熱心網友

傳說是升天了

熱心網友

是摔死的

熱心網友

你是想求證,還是想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