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幾年前的期貨交易案例報道,萬國證券公司做國債期貨,賣出1000萬期貨合同,沒想到價格跳空高開,對空頭平倉不利,就冒險一搏,繼續拋售4000萬期貨壓盤,不但沒有起到效果,反而無法交出巨額保證金。問題:1 萬國此次交易,難道是一個完全的投機者的身份?為什么不套期保值,規避風險?2 為什么一定要不惜血本來平倉?可以到期呈對合同啊?這樣可以賠的少一點
熱心網友
這是1995年的3。18國債期貨案,當時萬國證券違規超額賣空,結果爆倉,最終導致國債期貨被停牌至今,他也是1995年井噴行情的直接原因之一1、本身推出期貨交易就是為了對國債的利率風險進行套期保值,但是萬國證券純粹以一個投機者的身份而不是商品持有人的身份入場,交易規模過大最終導致慘劇發生,這對全國的投資者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這不僅僅是交易控制的問題,更多的是管理問題和監管問題2、不是不惜血本平倉,而是整個市場根本就沒有那么多國債,最后拿什么交割?!不顧一切的賭博,最終的結果是死路一條事實上,1996年的新加坡期貨銅事件,今年的中航油事件、國儲銅事件都反應出我們的交易人員的賭博心理,同時也反應出我們的一些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不合格,從業目的不純潔,職業道德低下等許多問題。我們進入金融市場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在交易中的首要原則是什么,我們在交易中的數學統計和數學分析應當按照什么原則來完成,當這些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顯示出茫然、無助、更多的是無知。這些幾乎都是國內業界比較忌諱的話題了,唉……中國的金融市場的發展,任重而道遠,而我們的培訓和基礎知識的教育幾乎是空白,我今年7月辭職的時候辭職報告寫“某忍以桑榆之晚節,配滋駔儈之下才業已久已”正是因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