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關于青海高原的知識.

熱心網友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80%以上的地區在海拔3千米以上,和西藏共同形成了地球“第三級”獨特的自然景觀。碧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白皚皚的雪山、光禿的石頭山、綠色的草地、成群的白羊、黑牦牛、筆直的白楊樹、湛藍的青海湖、清澈的黃河水、強烈的陽光和人們臉上印著“高原紅”。青海高原真是好一幅高原風光畫。   高原古城西寧市為青海省省會,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唐蕃古道”與“絲綢之路”中的要沖和商業重鎮。氣溫適宜,是理想的消夏避暑旅游之地。著名的旅游景點有青海省博物館、東關清真大寺、北禪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等。  青海高原景點   青海省博物館:位于西寧市城西區,是一座建筑面積為200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館藏文物30000余件,從舊石器時代到民國。有史前文物、青海民族關系文物和青海藏傳佛教藝術、青海民俗文化等展覽區。  東關清新大寺:西北地區四大清真古寺之一,與西安化覺巷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并列,聞名國內。整座大寺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是一座融塔、墻、殿為一體的伊斯蘭建筑,集中體現了回族建筑的藝術風格。  藍色海洋———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距西寧市151千米,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列入《國際重要濕地手冊》,并加入《水禽棲息地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青海湖碧波蕩漾,煙波浩淼,一望無際,青海湖畔遼闊的草原上,每當春夏時節,綠草如茵,到處盛開著五彩繽紛的野花,一片又一片金黃色的油菜花,隨風起伏,一群群駿馬、牛羊以及不時出沒于草叢間的草原動物,還有遠處山頂的皚皚白雪,蔚藍色天空飄動的朵朵白云……組成了神奇迷人的絕妙風光。青海湖西北角有鳥島,每年四月來自南方約萬只候鳥在此筑巢棲息,情景有趣,場面壯觀,是青海湖上的一大奇觀。  黃教圣地-塔爾寺:國家4A級景區,位于湟中縣魯沙爾鎮,距西寧市25千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建筑宏偉壯觀,為藏漢建筑藝術相結合的佛教園林建筑群。其中著名的“藝術三絕”為堆繡、壁畫、酥油花,還有四大學院。  文化名山———日月山:位于湟源縣境內,距西寧市86千米,因山頂部由第三紀紅色沙礫巖組成而呈紅色,故古時稱“赤嶺”,為國家級著名的旅游景點。日月山是文成公主西嫁吐魯番的一個重要途經之地,留下了無數美麗動人的傳說。  金銀灘草原:西部歌王王洛賓曾在此駐足采風,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將中國西部的草原風光描繪得十分格外誘人,它也使得青海湖畔、西海郡故城所在的那個名叫金銀灘草原的地方變得異常吸引目光。  互助土族風情園:位于青海省互助縣威遠鎮。風情園由近20余個旅游接待點組成,形成了以土族民俗民情、歷史文化、自然風光、農業種植、風味餐飲、旅游特色商品等協調配套的綜合性旅游景區。土族婦女的服飾很獨特,衣袖是用紅、綠、黃、紫、藍五色彩色拼制而成,鮮艷奪目,美觀大方,故稱“彩虹的故鄉”。土族文化藝術豐富,有“安昭”舞、“輪子秋”、“花兒”等。 ——摘自搜狐廣東站 青海高原“變軟”了呂雪莉 宋常青   科學家研究表明,由于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位于世界屋脊東部的青海高原凍土幾十年來持續退化,青海高原正在持續變軟。而凍土的明顯退化,導致青海高原生態環境蛻變顯著。  這項題為青海省凍土分布規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的研究課題,日前已經通過驗收。承擔此項課題的青海省氣候資料中心,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高原凍土區氣象臺站多年來積累的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  研究認為,氣候變暖是造成青海高原凍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影響凍土的社會、自然因素當中,氣候因子及其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凍土對氣溫變化的響應最為敏感。  青海省氣候資料中心負責人秦寧生介紹,高原凍土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功能,諸如控制植被成為適應寒旱生境的年輕植物區系、凍土及其活動層還具有調節水資源的作用等。凍土退化使它這些生態環境功能減弱,而凍土影響工程建筑穩定性的地質功能增強,從而加速了高寒草場的退化、地表水資源的減少,并引發出更多的凍土區工程地質問題。加強凍土勘測和研究以及采取防治凍害等對策,樹立科學發展觀,對開發利用和保護好凍土環境顯得尤為迫切。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1月17日 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