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龍骨,龍齒,石燕等等是古代生物遺骸形成的化石。進一步說,埋藏在地層里的石化了的骨骼,牙齒,貝殼,甲殼,甚至動物的整個身體,植物的莖,葉等等,他們都是化石。有些是生物的整體,有些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把這類化石稱作“遺體化石”。在博物館的一些展品中,我們還能看到恐龍的腳印,蠕蟲爬行的遺跡,魚類的糞便,甚至猿人或古老人種使用過的石器,骨器,裝飾品之類。雖然這些不是生物體或人體的本身部分,卻能反映出生物或人類當時活動的情景,我們也稱之為化石。當然,這是廣義的化石含義。為了和遺體化石有所區別,我們把腳印,遺跡等叫做“遺物化石”。遺體化石固然重要,但遺跡化石和遺物化石在某鐘情況下也是極珍貴的。例如,研究人類發展史時,一定會想到恩格斯“勞動創造人”的英明論斷。如果只注意用古猿,猿人,古人和智人的遺骸化石,說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歷程,那只是單純的,生物學觀點的論證。只有當我們在注意到他們的勞動工具(主要是石器與骨器)的特點及其演變,注意到用火的證據,裝飾品以及雕刻,壁畫之類的特點時,才能闡明其社會性,即文明進步的特點,進而才能確定勞動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較全面的理解“勞動創造人”的論斷。總而言之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骸及其活動的遺跡,遺物的總稱。從遺體,遺骸化石可以了解到古代某地存在過什么生物;從遺物,遺跡化石可以進一步考察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化石包括生物的類別既然化石代表古代生物本身及其活動形跡,那么生物有多少類別,化石也相應的有多少類別。大家知道,生物界包括動物和植物等。前者又分為脊椎動物(背部有脊椎骨,如魚,蛙,蛇,鳥,犬等)和無脊椎動物(背部無脊椎,如珊瑚,蠕蟲,蚌,蝸牛,烏賊,螳螂等);后者又分為低等植物(不分根,莖,葉的各類花草樹木)和高等植物(常見的各種能分清根,莖,葉的各類花草樹木),化石也完全相同。生物界構成了今日地球上有聲有色,生氣蓬勃的景象;而化石卻描繪了往日地球上生物界的活動面貌及其發展圖景。化石和考古由于化石都是從地層里發掘出來的,于是人們很容易聯想到考古。例如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大量珍貴文物也都是從地上發掘出來的。這樣,也就容易把研究化石跟考古混淆起來。其實,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考古主要是研究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年)以后的人類文化遺物,與社會科學,歷史學的研究范圍密切聯系;而化石,主要是研究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古代生物遺跡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及其遺物。雖然從研究人類發展史角度看,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有著重要的聯系,但畢竟舊石器時代的生物面貌,地質環境和新石器時代及其以后的生物面貌,地質環境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研究化石時,更多的要運用地質學的方法,化石屬于地質學的研究范疇;而考古,則更多的應用歷史學的方法,屬于歷史學的范疇了。由此看來,化石與考古的研究對象,大致有個時間的界限——距今約10000年前,也就是舊石器時代的結束。所以,地層里發掘出來的東西,例如一塊動物骨頭,如果是新石器時代以前的,我們就把它當作化石看待了。但有些特殊情況,也當作化石看待。例如西安半坡文化遺址中(距今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現過鹿,牛,豬,獐,竹鼠等動物的骨骼,雖然這些動物與現生者無異,而我們仍把它當作化石,因為這些動物中的某些種類,當地目前已不存在(野生的),他們對于研究當地當時的地理條件,氣候變化等自然環境以及當時人類活動情況有重要的意義,況且其“化石作用”也有些發生,所以人們就稱之為“亞化石”,以區別于真化石。比如獐與竹鼠是生活在溫暖濕潤的大片竹林地帶,而現在,秦嶺以北的西安地區,也就是發現這些“亞化石”的地方,已見不到野生的竹林,氣候較為干燥,可見7000年來,當地的地理和氣候都有顯著的變遷了。這說明化石與考古有一定的聯系。所以,原則上來說,要把化石的含義加上時間的界限。但世界上很多的事物,卻又不允許將某一個界限絕對化,絕對了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