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結合專業史教學,適當增強大學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一、大學課程設置與大學生知識結構 高校擔負著為未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任務,為使所培養的專門人才能很好地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就必須使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具有寬廣、雄厚、扎實的基礎知識。課程設置與知識結構的形成是密切聯系的,二者互為依據。為此,我們必須依據未來所需要人才應形成的知識結構進行高校課程設置的改革。 我國高校長期以來不僅基礎課程設置較少,而且在師生中重視的不夠,這種狀況對于大學生掌握寬廣、雄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適應能力是極為不利的。在進行高校課程設置的改革中,應由輕視基礎課轉變為重視和加強基礎課,只有重視和加強基礎課,才可為大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奠定基礎,才可使他們形成對各種專業工作的適應能力。 發展市場經濟和“外向型”經濟所需要的人才,必須掌握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和所形成的知識結構有自己的特色。高校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選修課供大學生選修。近年來高校也設置了一些選修課,但選修課在課程結構中仍然是少量的。對于理工科大學生來說,設置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的選修課,對文科大學生來說,可設置一些自然科學基礎的選修課,這樣有利于實現課程的綜合化和使大學生形成綜合化的知識結構。我們在強調選修課重要性的同時,也不能否定必修課的重要性。必修課可保證使大學生掌握所學專業必要的基礎知識,專業課可使大學生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掌握所從事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形成本專業的特色。所以,高校必須把這三類課程密切地結合起來,才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目前高校課程設置中除了藝術、建筑之外,最令人擔憂的是,傳統文化在課程設置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少,主要表現是專業史老師嚴重缺乏,或教師改行,學生上專業史課的積極性不高,或選修率低下,或只是搞幾個專業史的講座。如財政專業本科生不上財政史、統計專業本科生不上統計史的高校日益增多。筆者所在的高校是教育部所屬院校,能堅持專業史教學尚且只有少數專業,其它高校可想而知。筆者認為,系統地進行專業史的教學,比講座更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反映了中國大學的特色,也是大學本科教學不同于專科教學之處。 二、傳統文化的弘揚與高等教育的發展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時期的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在21世紀的人才培養中,應當認真地加以弘揚。 傳統文化對現實的作用可分為正反兩個方面,它既是人類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人類繼續前進的基礎,又是一個可以阻止人們前進的包袱。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就必須強調對一切傳統文化進行鑒別和選擇,采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棄其保守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為時代需要的精華,并賦予其新的意義。 一切國家在繼承自己的傳統文化時,都必須吸收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因此,中國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時,同樣要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西方的文化傳統和世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傳統。西方發達國家不但有古代希臘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而且從文藝復興以來,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這對培養新世紀人才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古代的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不但在歷史上是光輝的成就,就是在今天,仍然是我們應當加以批判繼承的??偟膩碚f,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必然有自己的傳統,都應當受到尊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也必然日趨頻繁。文化之間的沖突,也同樣是避免不了的。應該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吸收中實現融合。 大學作為高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地,在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與整合過程中,負有重大的歷史使命,起著極為重要而關鍵的作用?,F代化的高等教育實質上應該是促進人的價值實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科學技術作為重要推進力量,不斷發展物質生產,提高精神生活品質,努力實現人類自身價值的一種共同追求的過程。這決定了高等教育必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來培養人、塑造人。只有這樣,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不斷推陳出新。有學者指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相對于西方國家高等教育而言,是一種“后發外生型”的現代化,它不是由中國古代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邏輯漸進演化而來,而主要是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通過移植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制度而逐漸形成的。這種“后發外生型”的現代化面臨著一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問題,即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關系問題。有的專家指出,中外大學教育的真正區別就在于中國綿延五千年的文化傳統,越是世界的東西便越是民族的東西。傳統文化作為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共同的歷史生活中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粘合劑,具有整合社會價值的強大功能。因此,中國大學人應該充分地尊重和真心珍惜中國傳統文化,使其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的過程中得到理性、科學的對待,創造一種有利于傳統文化批判性繼承與反思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條件,致力于將文化傳統融于現代高等教育之中。 三、增強大學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的建議 20世紀末期,中國高校掀起了“素質教育熱浪”,從時任國家教育副部長周遠清的講話:“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品質”,到當時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的演講:“傳統文化、人文底蘊、大學教育”;從重點院校到一般院校,素質教育提到了教育改革的重心地位。一時間,各種藝術門類和人文社科的選修課閃亮登場。在“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促使當代大學生去自覺地關注社會與人生,自覺地去思索中國的焦點和熱點。 當前,我國正在致力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離不開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傳統。大學階段是傳播和繼承傳統文化的關鍵時期,在大學教育中強化傳統文化的元素,可以滲透到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中,這對于培養有中國特色的人才,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非常重要。建議: (一)相對固定各專業史的教學時間。教育部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充分考慮到傳統文化的功能,最有效的做法是強化每個專業的歷史教育,如財政史、金融史、物價史、經濟史、建筑史、物理史、化學史、數學史等,并作為專業必修課,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學把某個方面的歷史知識轉化為大學生的知識體系,而且,可以強化專業史的研究力量。 (二)教育部統一編寫專業史教材。有的專業史過去曾經是教育部統編教材,后來這個任務主要由各個部委承擔,現在部委不辦大學了,教育部統編教材的任務十分沉重。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部委甚至學校自己編寫教材,更有甚者是教師把自己的專著作為教材,水準參差不齊,大學生的起點就不一樣,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影響很大。教育部統一編寫教材,使得大學學生有一個基本的知識平臺,至于有沒有高素質教師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三)加大專業史教師的培訓力度。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由于十年動亂的影響,高等教育受到摧殘,老教師的知識財富要傳給年輕一代,曾有一個教師進修的熱潮,這批人現在起重要的作用。教育部要加強這一工作,大學連年擴招,大學的教師編制并沒有同比例增加,何況還有大量的升級大學、獨立學院、民辦大學存在,教師嚴重不足,大學教育品質必然下降。教育部對有的師生比過低的大學也亮黃燈。建議教育部抓一抓各個層次的教師培訓班,如暑期班,包括各專業史的教師研修班。教育主管部門不能不注意教師——高等教育擴張的基礎缺失的問題,高等教育的擴張應該是人、財、物力的共同擴張。 。

熱心網友

不忘老祖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