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智度論,第37篇有什么文學性

熱心網友

大智度論(梵文:Mahāprajñāpāramitā Śa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稱《摩訶般若釋論》、《大智度經論》、《大慧度經集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是佛教論著。古印度龍樹(約三世紀)撰,后秦鳩摩羅什(344年-413年)譯。100卷。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于長安逍遙園,西明寺創譯,至弘始七年(405年)訖。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以為九州人氏喜簡,僅全譯論之初品,余皆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乃成百卷。大智度論主講中道實相,以二諦解釋實相。發揮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系統解說論證。 第37篇文學性:《大智度論》是《大論》與《智論》的簡稱。中國從北周時代起,就有注釋的典籍在流通,尤其隋、唐時代最多。在日本首推奈良時代和江戶時代閱讀最普遍。這是《四論》之一,相當有名氣。其間,跟天臺有關的學者,最習慣引用這本書。《大智度論》通常簡稱《大論》,是《摩訶般若波羅密經》的注釋書。作者龍樹菩薩(約150—250年),譯者是鳩摩羅什(344—413年),譯書地點在長安逍遙園的百門閣。  龍樹所寫的書,全是論藏,由此可見,在其他諸論里,他的著作幾乎全是如此,始終都是艱深的論理與交談。在龍樹的著作里,尤其以《中論》最出名,它把大乘佛教“空”的思想,完全用論理的、哲學的文脈建立起來。但是,只有《大智度論》跟龍樹的其他論著不同,中間插入不少文學故事。從這些具體實例,來說明艱深的概念與實踐德目等。本來《中論》很強調“空”的思想,“破邪”方面很明顯,反之,《大智度論》卻在敘述“真空妙有”。其實“真空妙有”這句術語,卻是后代人任意加進去,它根本不曾出現在《大智度論》里。或者,也有人表示《大智度論》等于當時佛教思想的百科全書。原因是,本書里除了上述尋些文學性敘述以外,也有極多部分引自經典,也引用諸說。  關于本書的作者,各方面看法不一。其中最極端的,甚至懷疑本書很可能是鳩摩羅什所杜撰的。因為這本書既無梵文本,也無藏文本,僅有一本漢譯而已。而且在其它諸多梵文書或藏文書里,也根本沒有提到這本書。根據譯序與后記,竟發現有鳩摩羅什任意的節譯。作者究竟是誰,恐怕暫時不會有水落石出了。。

熱心網友

常嘆與佛無緣,雖然對佛法了解甚少,但《大智度論經》中卷三十六、三十七論“習相應品第三之余”對我的啟發還是極大。我們國人真的要感謝鳩摩羅什,沒有他歷時三年的心血譯作《大智度論》,后人對般若思想的理解不知還要延后幾多年。佛學從玄學走上宗派理論的變革歷程,龜茲大師鳩摩羅什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熱心網友

《大智度論》姚秦弘始四年(402)夏,鳩摩羅什于長安逍遙園中西明閣上創譯,至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見《大智論記》和《開元釋教錄》)。此論是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稱《大品般若》,即一再翻譯過的《放光般若》、《光贊般若》和后來唐玄奘譯的《大般若經》第二分)的論著。首緣起第一,略述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因緣。繼釋經初其中如是我聞一時第二,乃至釋初其中信持無三毒第五十二,是為釋《序品》第一。順次以下釋《報應品》(《即奉缽品》)第二,乃至釋《囑累品》第九十,是為釋摩訶衍(大乘)論。般若波羅蜜,摩訶衍一義,但名字異(論卷四十六)。摩訶衍空般若波羅蜜亦空,空又一故(卷五十二)所以《大智度論》釋般若也就是釋摩訶衍論。《龍樹傳》說他著有《優菩提舍》(論議)十萬頌,這種體裁是解釋經文并加以發揮的,可能就是指的《大智度論》。  羅什譯《大智度論》不久,又兼譯《大品般若》,首先對舊譯用原文作了訂正,以后又據《大智度論》再次改動經文,并從經本楷定論義。如于《大品般若》品目名稱的確定,就是以釋論精神作依據,對《光贊》、《放光》的品目有所整理改定,把《序品》之外的各品都改動了,一方面對舊本略有開合,另一方面改定了一些品名。在改定中還可以看出貫徹龍樹釋論的精神之處。最明顯的要算第七品。羅什名這品為《三假名》(法假、受假、名假),而《放光》名為《行品》,《光贊》名為《分別空品》,玄奘譯的《大般若經·二分》又標《善現(須菩提)品》,都不能象羅什用"三假"一名那樣能表現出這一品的主要內容。三假不僅是這一品的中心,也是全經的中心,在龍樹看來,般若的整個精神就在以假成空,以假顯空。主要以三假貫徹于般若的全體,從而構成空觀。《大智度論》對般若學的重要于此可見。

熱心網友

大智度論(梵文:Mahāprajñāpāramitā Śa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稱《摩訶般若釋論》、《大智度經論》、《大慧度經集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是佛教論著。古印度龍樹(約三世紀)撰,后秦鳩摩羅什(344年-413年)譯。100卷。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于長安逍遙園,西明寺創譯,至弘始七年(405年)訖。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以為九州人氏喜簡,僅全譯論之初品,余皆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乃成百卷。大智度論主講中道實相,以二諦解釋實相。發揮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系統解說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