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鷹擊12--中國的爭氣彈 回顧中國導彈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的導彈技術一直是中國軍力中最強的一個環節,這得益與中國航空事業強勁的發展。 為什么中國導彈技術一直保持著如此強勁的勢頭,這與我國的國家戰略特色息息相關。比如馬島之戰,阿根廷空軍用一枚100萬美金的法國“飛魚”式導彈擊沉了英國價值2億美圓的“謝費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并且以戰略防御為主,所以發展導彈技術成為中國戰略思想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另外軍事界有一個飛行器武器幾何論的觀點,認為戰機機體的威力設為1,其運行速度的增加就會將其威力倍增,而機載雷達的高效使之威力倍增4倍,但是機載導彈的先進性就會將戰機的威力倍增16倍,所以阿軍落后的軍力因為有了先進法國戰機配備的更先進的空對艦導彈,照樣打的大英帝國找不到北。所以當阿軍的飛魚式導彈用光后,戰爭立即倒向了英軍。 閑話少說,我軍的導彈家族中就目前有二大鎮家之寶一是東風21型中程戰術導彈。東風21型中程戰術導彈的絕活是有絕對破解導彈防御系統的本事,平什么?靠的是導彈的高抗干擾性,高機動性,高智能性,高攻擊精度和超級的隱身性,這里暗表不再細說。 那么鷹擊12就是我軍最為自豪的爭氣彈拉!!!有人認為它是俄軍““紅寶石”系列反艦導彈的國產化,這是天大的笑話!!!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我軍最新的導彈技術水平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美國3-5年(比如代號為4171導彈定型任務以完成比鷹擊12理論上領先整整一代,微激光抗干擾系統+智能化衛星制導+分離假彈頭+主被動二程雷達+末段入水攻擊方式,每枚導彈造價380美圓左右)單因造價太高未被量產,但部分技術已被東風31B型導彈使用。 鷹擊12較鷹擊91比統屬中國最新一級的攻擊艦艇的導彈,但后者是仿蘇型,沒有像鷹擊12那樣具有明顯的國產特征。鷹擊12運用了中國最先進的激光技術成果,解決了抗干擾性問題,即使在脈沖炸彈的干擾下鷹擊12的激光抗干擾系統仍然可以100公里不超過1。5米的誤差(鷹擊12即使在發射時就受到了敵方的干擾,按其終極射程550公里計算其誤差也不過9米,況且鷹擊12末段有自動修復程序)。鷹擊12分空射、艦射和潛射三種。鷹擊12發射后飛想高度為1200米的高空后接受預警雷達的第一次目標鎖定參數后,接受系統將參數發送給鷹擊12的激光制導控制系統后,鷹擊12導彈在電子地圖的動態指揮下靜默飛行,速度為1。5馬赫,高度12-15米。當離攻擊目標50海里的時候,鷹擊12分離出一枚主動式+微波熱制導式空中雷達進行最后階段制導,同時鷹擊12導彈4玫助推導彈點火,導彈以6-8馬赫的速度在上空預警雷達的指令下直擊目標,攻擊最后階段戰斗部脫離,即使敵方的密集陣或導彈攔截,對于每秒1360米?2080米,體積不大與3立方米的戰斗部也望彈興嘆。 鷹擊12同時具有較強的假彈頭欺騙戰術,當當敵方在150公里開外發現鷹擊12后,敵方用導彈攔截,鷹擊12會將其中二枚助推火箭發射進行干擾,只不過在最后的攻擊階段攻擊距離縮短為25海里,導彈末端攻擊速度降至為3-4馬赫。 鷹擊12導彈的戰斗部為800公斤的超高爆炸藥,這是為美國航母量身定做的。鷹擊12的潛射型其戰斗部更重達1200公斤(這就是為什么鷹擊12的潛射型的射程僅有360公里的原因),一枚這樣的導彈足以讓一艏90000噸的航母遭受滅頂之災!!! 鷹擊12導彈的射程為550公里,但是其燃料部是在發射前通過內置燃料調節器調節后調整其發射射程的,因此內置燃料調節器調節具有很好的調節協調作用,使得導彈在飛行速度、射程方面有很大的變數。 鷹擊12導彈的造價在180萬美圓一枚,因此軍方首批定量只有816枚(不包括潛射型),軍方認為如果鷹擊12導彈的造價在每枚90萬美圓左右方可大量訂購。因此鷹擊12的總設計師正在考慮鷹擊12分離出的那枚主動式+微波熱制導式空中雷達的自動回收問題(這臺飛行雷達造價25萬美圓,鷹擊12的激光抗干擾系統造價更達58萬美圓,僅這兩部分占了鷹擊12 造價的46。11%)。因此軍方僅僅將首批的鷹擊12裝到了170導彈驅逐艦號上,168、169也只能裝鷹擊83反艦導彈了。空軍的殲十和093核動力攻擊潛艇這些高貴血統的克敵利器才能裝備上鷹擊12這種我們中國人的爭氣彈,相信隨著鷹擊12的閃亮登場,將大大提高我軍攻擊航母編隊的能力。 臺媒評論鷹擊12:威力超過“戰釜”,令人不寒而溧 臺“軍事家”報道鷹擊12甲 -- “軍事家”國際版2000 年4 月號總字第105 期第23 頁刊登“面向21 世紀的鷹擊飛彈”(臺灣稱導彈為“飛彈”)一文文章指出除了過渡性的C-803 即將服役之外,更具威脅性的遠程岸對艦飛彈也已研發多年。 (臺灣當局稱中國為*** 意在承認仍處在內戰狀態之下的正統的一個中國)不像前蘇聯,閱兵展示的武器都是現役或快將投役的,這些秘密武器是針對日本宙斯盾級驅逐艦而來的全新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臺灣稱巡航導彈為巡弋飛彈)。它們是在1990 年代初的海軍裝備發展會議上,被列為“海軍95 計劃重點工程”的新世代反艦武器。第一種飛彈被命名為鷹擊12 甲(YJ12A),射程遠達800 公里之譜,將會裝備設計中的萬噸級*** 神盾驅逐艦:同期研制的還有打算裝備海軍航空兵轟6 和殲轟7 機隊的鷹擊91(YJ91)空對地巡弋飛彈,射程估計與前者接近。 鷹擊12 甲在1990 年代初由*** 國務院和*** 軍委列為國家計劃,由研制海鷹2、鷹擊6、鷹擊7、鷹擊8、鷹擊1(C-101)/ 海鷹3(C-301)和紅鳥系列戰略巡弋飛彈(射程1800 至3500 公里)的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CHEMTA(即前航天部第三設計研究院)負責設計試驗。1997 年已成功進行了陸上自由飛行試驗,經過一系列重大改良精進后,已于1999 年10 月完成了設計定型試驗,現已于今年1 月投入量產,預計在今年4 月底以前完成實際布署,其海基載臺在新式萬噸級神盾艦建成前將使用改良型167級,空基載臺使用殲轟7(FBC-1)。 該型飛彈的進氣道設在飛彈上、下方,氣動外型與ANF 很相似,導引段衍生自C-803,有優良的抗干擾和海象適應能力:匹配前航天部771 所專門開發的彈載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C),數據處理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大大超過C-101、C-301、YJ-803;其高靈敏度新型無線電高度表(雷達測高計)具有適應測高功能,可快速準確地自動調準末段掠海改擊飛行高度,彈道終端能作不規則蛇行機動飛行。半穿甲爆破彈頭重206 公斤,超音速撞擊目標時,爆破威力不下于400 公斤彈頭,能輕易貫穿航空母艦的功夫龍復合材料裝甲,命中一枚便可使一艘航空母艦報廢,或使一艘4000 噸級的中型水面艦只沉沒。飛彈的最高飛行速度為音速的2。5 倍,助推器與燃燒室為一體化設計,吸氣燃燒效率極高,威力超過“戰釜”,令人不寒而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