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是如何形成的
熱心網友
為了三峽工程,中華民族經過了幾代人、70余年的構想、勘測、設計、研究、論證。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從此,三峽工程由論證階段走向了實施階段。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三峽工程的巨大效益 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三峽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水庫全長600余公里,平均寬度1。1公里;水庫面積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 1。防洪 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目標是防洪。三峽水利樞紐是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其地理位置優越,可有效地控制長江上游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千年一遇或類似于1870年曾發生過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荊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運用,防止荊江河段兩岸發生干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減輕中下游洪災損失和對武漢市的洪水威脅,并可為洞庭湖區的治理創造條件。 2。 發電 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它將為經濟發達、能源不足的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提供可靠、廉價、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對經濟發展和減少環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3。航運 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現在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經水庫調節,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從現在的30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以上,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航運條件也有較大的改善。。
熱心網友
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它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到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204公里。我國西高東底的整體架構形成于著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歷時約200萬年。在這200萬年里,我國的地理地貌基本形成,西部高原、山地強烈隆起,東部平原不斷沉降,自西向東地勢高差日益擴大,階梯狀地形得以形成。地表水流順地勢東下,大江、大河發育成長。這次運動既有地殼的垂直升降運動,又有地殼各個版塊的水平運動,形成了橫斷山脈。50萬年前,長江三峽地貌就是在這樣的地殼運動中逐漸形成于,再加上山水的侵蝕,形成了山高峽窄、地勢險峻的峽谷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