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金山寺    于山風(fēng)景區(qū)     烏 山   屏 山    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業(yè)路西邊南側(cè),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lián):“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lián)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鼓山  聳立于福州市東郊,離市區(qū)八公里處,主峰海拔919米。是福建省"十佳"風(fēng)景區(qū)之一。鼓山涌泉寺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故有“既來福州,必游鼓山”之說。  鼓山地處亞熱帶、四季常青、蒼松滴翠、奇葩流紅、巖秀谷幽、名勝古跡遍布全山。僅著名勝跡就達百處之多。相傳山顛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當風(fēng)雨之際,山上傳來隆隆鼓聲,故名鼓山。山上涌泉寺位于山腰海拔445米處,始建于五代后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據(jù)說因有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而得名。這座千年古剎寺貌莊嚴、殿宇輝煌、佛像宏偉。寺中千年鐵樹、雞絲木供桌及血經(jīng)書稱為鎮(zhèn)山“三寶”,觀后令人叫絕。稀有的宋代干佛陶塔,合金澆鑄的刻有6372字的金剛般若鐘,供干人飲用的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的銅鍋,三萬多冊佛學(xué)著作,一萬多塊佛經(jīng)雕板等都是珍貴文物。涌泉寺南放生池、回龍閣;朱德委員長親筆題詞的“蘭花圃”,幽雅古樸。涌泉寺東側(cè),有靈源洞、蹴鰲橋、喝水巖、國師巖、忘歸石、將軍石、仙跡石、雞頭石、聽水齋、涌泉亭、龍頭泉、石門、水云亭、白云亭、松亭等勝景。龍頭泉清例甘純,類似杭州虎跑泉。涌泉寺西側(cè)約一公里,有葛仙居、蟠桃林;法華巖、劉海臺、金贍洞、八仙巖;達摩洞等十八景。以達摩面壁故事為主線,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寓傳說故事與自然景觀為一體。景區(qū)蒼松疊翠景色宜人,古跡周圍巖壑清幽,樹木含情,山花綻開,百鳥爭鳴,恰似夢游仙境令人樂而忘返。鼓山摩崖題刻到處可見,主要分布在靈源洞附近,達三百多處。其中有宋代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等人及現(xiàn)代詩人郭沫若手跡。這些自然“碑林”,名人薈翠,集篆、隸、真、草各體,琳瑯滿目,相映成趣,是國內(nèi)罕見的書法藝術(shù)長廊。鼓山夏無酷暑,新辟松濤山莊是避暑好去處。夜宿鼓山十八景聽濤樓,西望福州,萬家燈火,疑是銀河倒掛。晨上鼓山最高峰--絕頂峰,觀東海日出,心曠神怡。還可乘車北上,到福州最著名的避暑勝地--鼓嶺避暑山莊避暑,云霧山中,飄然若仙,妙不可言。  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為“閩剎之冠”,又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前為香爐峰,后倚白云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相傳它的舊址為“華嚴寺”。唐建中四年(783年),有龍居靈源洞,從事裴育認為“神物所蟠,宜寺以鎮(zhèn)之”,請高僧靈嶠入山誅茅設(shè)臺念《華嚴經(jīng)》從此龍不為害。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延請國師神曼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賜名“國師館”。因天王殿前有羅漢泉,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名為鼓山白云峰涌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稱涌泉寺。永樂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兩次毀于火。萬歷、天啟間相繼修復(fù)。清順治初僧元賢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頒賜的御書“涌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于天王殿寺門之上。  涌泉寺占地約1。7公頃,仍保持著明清的建筑風(fēng)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著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殿內(nèi)釋迎牟尼三世佛不著梵服,只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tài)各異,“法相莊嚴”。在大殿后側(cè),有尊重約1。15噸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制成的長桌,據(jù)說歷經(jīng)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為鎮(zhèn)寺之寶。大殿內(nèi)外有許多橡聯(lián)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風(fēng)浴時,蒼龍臥后;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等,皆為古寺歷史和環(huán)境的生動寫照。  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艷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制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圓通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制的故事彩繪75幅。此外,還有清臺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殿中還保藏著幾十部明版錦裝的《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寶殿前兩側(cè)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jīng),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圓通寶殿西側(cè)有圣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jù)說鐵樹分別為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涌泉寺曾為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jīng)書出版機構(gòu),現(xiàn)在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多塊。此外在藏經(jīng)殿中還藏有許多國內(nèi)少見的佛學(xué)孤本、手抄本,如元刊本《延YOU藏》76卷,據(jù)說內(nèi)有50卷為公元1315年的建陽“麻沙版”,最為珍貴。清康熙、乾隆時收藏的“賜御藏”12櫥以及《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書本藏》、《日敘本藏》等經(jīng)書9000多部也皆為珍寶。1925年,弘一法師“倡緣印布”鼓山涌泉寺住持道儒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疏論纂要》。他曾寫序稱贊涌泉寺為“藏佛典古板之寶窟。” 鼓山涌泉寺最盛時,僧人曾達1500多人。現(xiàn)在香積廚仍保留有4口巨鍋,為宋景YOU年間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裝水20擔、下米5擔,真可謂是“千口之鍋”,養(yǎng)千人之眾。  羅星塔  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馬尾港,有羅星山,舊時位在江心。山頂屹立一塔,砥柱海天。這便是馳名中外的羅星塔。  羅星塔,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傳,七娘系嶺南人,因姿容佳麗被鄉(xiāng)間豪強看中,設(shè)下圈套,詆其夫罪,調(diào)入苦役。七娘隨夫入閩,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變賣產(chǎn) ,在此建造一座石塔,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山突立水中,回瀾砥柱,水勢旋渦,若“磨心”,所以也稱“磨心塔”。明萬歷年間,羅星塔被海風(fēng)推倒。天啟年間,著名學(xué)者徐渤等人倡議復(fù)建。所以,“冶城東望誨天遙,誰遣中流二柱標”,出自明代葉向高詩句,感慨古塔的銷沉。重建的石塔7層8角,高31。5米,塔座直徑8。6米,每層均建拱門,可拾級而上;外有石砌欄桿和瀉水搪。檐角上鎮(zhèn)有八佛;角下懸鈴擇,海風(fēng)吹來,叮當作響,“舵樓風(fēng)細聽鈴雨,月近家園漸覺圓”。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 戰(zhàn)就在塔下開火,石塔損傷多處。戰(zhàn)后,在塔頂安裝一顆鐵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毀之塔剎。1964年重修,因欄板和塔檐剝落,只好改用鐵管欄桿。但建筑的藝術(shù)風(fēng)貌,仍存舊觀。  羅星塔與馬限山麓下的馬礁,隔水相望。這段江面的潮水,變化萬千,尤其八月大潮時日,“孤舟出海門,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馬不可見。”又明代林世壁的“橫江渡頭云水東,波回白馬擄秋風(fēng)。連山噴雪何如此?好似錢塘八月中”,把羅星塔的觀潮,與杭州錢塘“八月中”觀潮相提并論,足顯奇觀。但羅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靜的時候,如謝肇浙有詩曰:“龍睡空江冷,潮歸野渡橫。掉歌中夜遠,漁火不分明”。  羅星塔形勢險要:“地擬瞿塘看艷蕷,江同揚子見金焦。”1559年戚繼光部下參將尹風(fēng)把守馬尾、痛擊倭寇,到1656年鄭成功北上抗清,在羅星塔筑堡訓(xùn)練水師,再到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zhàn),800余水師官兵殉難的壯烈悲劇,都是歷史的見證。所以《福建通紀》有述:"重山環(huán)抱,層層鎖鑰,固七省(從遼寧至廣東)形勢最勝之區(qū)"。  羅星塔山現(xiàn)己開辟成公園。西側(cè)有溯江樓,南麓有望江亭。園中還有忠魂臺、鳴潮閣、友誼軒等。穿過公園人口處的牌樓,園內(nèi)四時花木繁茂,風(fēng)景宜人。幾株參天古榕,緊緊相挨,郁郁蔥蔥,像一座綠色的城墻,環(huán)抱著巍巍古塔。從塔內(nèi)拾階而上,旋至塔頂,視野突然開闊,心曠神怡。縱目四望,遠觀閩江兩岸的風(fēng)光,近看港區(qū)建設(shè)新貌,一幅幅色澤鮮明的圖畫,水天一色,山秀物新,盡收眼底。    南通十八重溪  十八重溪在閩侯縣南通鎮(zhèn)的古城村。這里有一座古靈山,溪流自古崖山尾北流,斗折蛇行,計10千米18個組合,后匯人大樟溪。溪流兩岸的危崖疊嶂,林木蒼郁,宛如桃源仙境。山上有許多巖洞,著名的有“羅漢洞”。前洞口像大猩猩張開的嘴巴;后洞口像是“羅漢洞”的“后門”。洞很小,僅有兩張床大,但十分陰涼,可供游人駐足或避暑。明初“閩中十才子”之一的鄭定曾有詩云:“天乙?guī)r頭發(fā)長嘯,云散天高秋杳杳。石室涼生六月寒,海天望斷三山曉。”明黃仲昭的《八閩通志》說:羅漢洞又名“天乙?guī)r石室”,或名“小方廣”。 古靈山中多奇峰峻拔,如“文筆峰”,又稱“古靈席帽山”,就像一支擎天巨筆,摩云插天。明高秉有《文筆峰》的詩說:“文筆聳孤翠,高標寫蒼穹。氣奪眾峰秀,屹為三山雄。何當覽奇觀,于此巢云松。”席帽山有一種特產(chǎn)叫“藍草”,古代農(nóng)家多采“藍草”煉制藍色的顏料,用來漂紗染布,令人稱奇。山后有一石竅,出甘泉,可資20人喝飲。飲竭復(fù)盈,神奇莫測。  古靈山有隱靈寺,唐咸通間(860-873年)建;又有安德院,唐大中初(847年)建;靈源院,宋嘉枯中(1056-1063年)建;此外還有贊云房、碧玉潭、落鏡橋、小天臺、幡龍石、逗云亭、云灣渡、月山崖、安德泉、古靈廟、古靈舊隱等勝跡。明王褒有《題古靈舊隱》的詩曰:“故鄉(xiāng)風(fēng)景應(yīng)何有?少年交游恒白首。鳥府新推從事賢,誰道折腰羞五斗。因言舊隱似盤谷,蘿里惟懷返初服。蕙帶夢衣江上春,王孫幾望天涯綠。”此外還有林志的《古靈十景詩》,但詩中所述景物,今多已蕪沒,有待于恢復(fù)和開發(fā)。  十八重溪的西畔有宋陳襄墓。陳襄,字述古,號古靈,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后為侍御史,因反對“青苗法”和奏請貶斥王安石等事,被謫知陳州、杭州,終以侍讀判尚書都省卒,鄉(xiāng)人奉其為“海濱四先生”之首,立祠紀念,稱“古靈先生”。古城村又因此而稱“古靈村”。“古靈村”里舊有陳襄宅、陳先生祠、陳襄官印石等。此外,村里還有一個著名的明代隱者陳憲,字文則,隱居教授,宣德、正統(tǒng)間,屢聘校文,俱不赴,嘗作宅曰:“漁海歸航”。   十八重溪還有酷似于武夷山“大王峰”的“皇冠峰”,有“織女巖”、“石濟公”、“知音瀑布”、“烏龍吐水”、“龍?zhí)丁薄ⅰ叭醮涮丁薄ⅰ八煻础钡?00多個自然景觀,更奇特的是還有許多野生的獄猴群出沒其間,給旅游者增添許多情趣。   500多年來,十八重溪一直是一個旅游勝地。近年又經(jīng)開發(fā),特別是在第六重溪處,建設(shè)“石風(fēng)帆山莊”,配套建有“一品香”酒樓、“咪咪”咖啡廳、“愛君”卡拉OK舞廳、“棋牌點”娛樂室、“金蝶”茶廊舞廳、“姜太公”釣魚臺、“自得樂”燒烤園、天然游泳池和中、小型的會議室等,集食宿、娛樂、會議于一體,全方位為旅游者服務(wù)。十八重溪風(fēng)景區(qū)現(xiàn)已被列為福建省第三批重點旅游風(fēng)景名勝區(qū)。 。

熱心網(wǎng)友

鼓山

熱心網(wǎng)友

連江瑯歧和羅源也不錯!

熱心網(wǎng)友

我覺得福州的風(fēng)景都不是很好

熱心網(wǎng)友

平潭是個不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