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 我志愿軍哪個師被拔了軍旗?能簡單介紹下它的歷史嗎?謝謝
熱心網友
看來我是了解歷史太少了
熱心網友
根據韋杰將軍(六十軍軍長)遺著——回憶錄中的記載,所謂180師被拔了軍旗之說純屬無稽之談,完全的別有用心的捏造!180師雖然損失慘重,但電臺密碼和文件都未失敵手,師部機關也基本完整地收攏回來,幾千名指戰員也陸續回到我方一則,經休整后180師恢復戰斗力。至1985年180師隨六十軍一直在南京軍區建制內,1985年在江蘇鎮江被裁軍裁掉,保留了“臨汾旅”。
熱心網友
第一、我軍除了有統一的八一軍旗外,各軍、師、團從未有固定的,代表部隊象征的軍旗。打仗時也從未有因為象征意義的一個旗幟而搶奪和拼殺,同樣也不會因為丟了一面旗而取消一個部隊。所以從來就不存在那個師被拔軍旗的說法。第二,在朝鮮戰爭五次戰役時,我60軍180師因為種種原因撤退不及被圍,造成軍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師建制被敵殲滅的挫折。該部隊在五次戰役后進行了整訓,又重新恢復了180師的建制,一直保留到1985年。第三、該部隊是由太行和太岳軍分區發展的華北軍區第八縱隊,后改編為60軍,打過許多大仗惡仗,出現過臨汾旅等英雄單位,在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中出過大力,回國后一直在南京軍區駐防,85年裁軍被裁掉。
熱心網友
60軍180師 該師在第五次戰役后期沒有及時撤回,被霉菌包了餃子。 我軍史上稱此役失利的主要責任在該師放棄了指揮。事實上情況沒有這么簡單,當時的情況是我軍已經連續打了4次大規模戰役,李奇微已經摸清志愿軍一次進攻時間最長超不過7天。他制定了相應的對策,在我軍進攻時主動后撤,后撤距離為志愿軍一夜能前進的最大距離——30公里左右,然后堅守,這時已經天亮,霉菌有空中支援后,志愿軍基本無法進攻,美軍甚至在局部還進行反攻。如此打7天,志愿軍基本上是一線平推,殲滅美軍不多。 7天后,我軍糧彈將盡,這時美軍立即轉入全面反攻,不給我軍喘息機會。我軍進攻部隊深入敵縱深過遠,后撤時又相互間缺少聯系,180師接到的命令是“掩護傷員撤退后,全師退至38線。”于是原地守了兩天,兩天之后發現左右翼我軍部隊已經無影蹤,才發覺情況不對。但是為時已完。
熱心網友
朝鮮戰爭慘痛記憶:第五次戰役中我180師損失慘重 2005-03-10 13:57:25 來源: 新華網 網友評論 308 條 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軍從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的企圖,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舉行了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五次戰役。 1951年3月下旬,聯合國軍將戰線推進到三八線附近地區。為扭轉被動局面。3月1日毛澤東主席就提出設想:我們計劃在我第二番部隊到達后,在四月十五日至六月底兩個半月內,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消滅美軍及李承晚軍建制部隊數萬人,然后向南漢江以南推進,最為有利。 4月6日,志愿軍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著重研究和決定舉行第五次戰役問題。彭德懷司令員在會上傳達了黨中央和毛主席關于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的戰爭指導方針,總結了前四次戰役的經驗,提出了實施第五次戰役的方針和部署。通過研究各種情報和跡象,志愿軍總部認為敵軍從我側后登陸的可能性很大。為粉碎敵人從側后登陸配合正面作戰的企圖,奪回戰略主動權,會議決定在敵人登陸前,我軍實施反擊。 2月中旬至4月初,第3、第19兵團和第47軍以及新組建的大批特種兵相繼入朝,國內部隊抽調的12萬補充兵(其中4萬老兵)也已經全部到達,朝鮮人民軍也進行了整編。4月間,中朝兩軍兵力已達到130萬人(其中志愿軍95萬,包括77萬作戰部隊)。其中志愿軍第一線作戰兵力,已有三個兵團十一個軍三十三個師和三個地面炮兵師、一個高炮師,共54萬8千余人,連同人民軍第一線三個軍團,前線作戰兵力已近70萬。當時,敵軍在朝地面作戰兵力總數為34萬人。 雖然我軍在數量上對敵具有絕對優勢,但是我空軍和坦克兵還無法參戰,同時火力上仍處于絕對劣勢,特別是我軍后勤供應狀況仍未好轉,只能保障最低限度的供應,不能滿足作戰的需求。同時,新入朝的部隊尚無同美軍作戰的經驗,敵情地形不熟,而且準備不足,這都使作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因與美國總統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有分歧而被撤銷一切職務,由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繼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4月19日,美第25、第24師先頭團進至鐵原附近。鑒于鐵原正面之敵態勢已經突出,中朝兩軍決定于4月22日黃昏向敵發起反擊。 4月21日,進攻之敵被我軍遏制在開城、長湍、高浪浦里、三串里、芝浦里、文惠里、華川、楊口、元通里、桿城一線。 4月22日晝間,西線敵人繼續向鐵原、金化方向進攻,其它方向之敵仍處于守勢。 4月22日晚,中朝軍隊14個軍(含人民軍3個軍團)按照預定計劃向敵發起全面反擊。西線以1個兵團從正面突擊、2個兵團從兩翼突擊并實施戰役迂回,分割圍殲當面之敵。 左翼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指揮5個軍,迅速突破聯合國軍防御,進展順利。第20、第27、第26軍進占華龍洞、外藥寺洞、白云山地區,殲滅美第24師、南第6師各一部。第40軍打退敵人進攻后,乘勝插向敵人縱深,沿途打垮敵人五次阻攔,殲滅美24師、南6師各一部,于23日24時插入敵縱深30余公里,前出至三八線以南沐洞里地區,勝利完成戰役割裂任務。第39軍前出到華川以南原川里地區,將美軍陸戰1師隔于北漢江以東不得西援。 擔任中央突擊的第3兵團第12、第15、第60軍在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指揮下,突破后在漣川以北遭到美軍第3師、土耳其旅抵抗,進展較慢,24日晨3兵團進至花鋒村、炭洞、板巨里一線,并包圍了美3師35團,該敵在大量航空兵、炮兵、坦克掩護下突圍南逃;之后3兵團在哨城里、寶藏山、永平地區于地形成對峙。 右翼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指揮第63、第64、第65軍以及人民軍第1軍團,于23日凌晨突破臨津江。第63軍攻占江南要點紺岳山和甕店洞以南398。1高地,并向磨叉山、神巖里英29旅陣地進攻。24日,攻占磨叉山、雪馬里,殲英軍第29旅一部。擔任戰役迂回的第64軍受阻于臨津江南岸彌陀寺以北地區,未能迅速突破南朝鮮第1師主陣地。而此時兵團第2梯隊第65軍2個師也已渡過臨津江,致使5個師的兵力大部擁擠在江南岸20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內,遭敵炮兵、航空兵火力突擊,傷亡較大,影響了向議政府實施戰役迂回和殲滅英軍第29旅任務的按時完成。人民軍第1軍團22日晚占領開城,23日占領長湍,各殲敵一部,24日主力渡過臨津江,逼近汶山。 西線我軍發起進攻后,東線人民軍第3、第5軍團也向敵人發起進攻。第5軍團分別在23日和24日殲滅南朝鮮第5師第36團大部和第7師第5團大部。 為了發展勝利,經過調整部署,第19兵團于25日18時繼續向當面之南1師、英29旅進攻,并突破了敵人主陣地。24時前占領了汶山里、法院里、七峰山一線,殲南朝鮮軍第1師一部和英軍第29旅格勞斯特郡團第1營及坦克團大部,共4000余人。第64軍先遣隊突入敵縱深達25公里,嚴重威脅聯合國軍側后。 第3兵團攻占哨城里、鐘懸山地區,殲敵一部;第9兵團向當面之美24師發起突擊,至25日晚占領清溪山、云岳山和中板里、永陽里地區。 中朝人民軍隊連續作戰三晝夜,雖在加平方向打開戰役缺口,對西線聯合國軍翼側造成嚴重威脅,但戰役發展形成平推,殲敵不多。敵人于25日逐步撤退至錦屏山、竹葉山、縣里、加平、春川第二線陣地繼續抵抗。 4月26日我軍繼續向敵發展進攻,并于當日占領聯合國軍錦屏山、縣里、加平的第二線陣地。至28日,右翼第19兵團攻占國祀峰、白云臺地區;人民軍第1軍團在梧琴里殲南朝鮮軍第1師一個營大部。第3兵團進占自逸里、富坪里地區。第9兵團攻占榛伐里、祝靈山、清平川、加平、春川地區。 28日,聯合國軍主力撤至漢城及北漢江、昭陽江以南地區重新組織防御。美軍騎兵第1師西調漢城,并于漢城東北西三面組成綿密的火制地帶,妄圖誘我攻城,給我以大量殺傷。中朝人民軍隊鑒于在漢城以北殲敵機會已失,同時戰士自身攜帶糧食彈藥基本用光,主力遂于29日停止進攻,結束第一階段作戰。此階段作戰,共殲敵2。3萬人。 經過我軍第一階段進攻作戰,迫使敵退守漢城及漢江、昭陽江南岸,整個戰線呈西南向東北斜線態勢。美軍大都集中到西線,東線由南朝鮮軍的6個師放手。中朝人民軍隊為繼續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決定第3、第9兵團隱蔽東移,實施第二階段作戰。計劃首先集中兵力殲滅縣里地區南朝鮮軍第3、第5、第7、第9師,爾后視情況再殲南朝鮮軍首都師和第11師。以第19兵團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漢城東西地區渡江佯動,掩護第3、第9兵團東移。 5月16日18時,中朝軍隊共13個軍(其中志愿軍9個軍,人民軍4個軍團)發起第二階段進攻。第9兵團(欠第26軍)附第12軍配屬四個炮兵團,和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擔任主攻任務。 主攻部隊采用傍晚突破、夜間穿插并在天明前實現合圍的方式,迅速擊潰當面的南朝鮮軍。第20軍第60師勇猛穿插,17日3時突入縱深25公里,切斷第3、第9師南逃退路。第27軍擔任迂回任務的第81師,不惜傷亡,不為小敵所誘,不停息交互攻擊,經大小戰斗28次,于17日突入敵縱深28公里,切斷了縣里之南朝鮮軍西南退路,并會同60師全殲南朝鮮五個營3000余人,將南第5、第7師擊潰。 18日,第20軍和人民軍第5軍團東西兩面出擊,向被圍于縣里地區的第3、第9師展開猛烈突擊,至19日將其大部殲滅,繳獲全部重裝備。敵一部潰散入山林之中,我軍當即展開搜剿作戰。 第12軍突破后,在三巨里、自隱里地區先后殲南朝鮮軍第5師第35團一部、美軍第2師2個營以及法國營大部。人民軍第5軍團于20日進至束沙里、皮木亭一線,殲滅南第3師殘部700余人。 第3兵團(第15、第60軍,附第39軍主力)向九城浦里突擊,負責割裂美軍與南朝鮮軍的聯系和阻擊美軍第10軍,使其不得東援。第15軍于17日晨攻占沙五郎峙等地,18日在大水洞地區殲美軍第2師第38團團部及第1、第2營大部。但因美2師、陸戰1師繼續頑抗,我前進受阻,未能完成戰役割裂任務。第60軍180師19日攻占洪川江以北法所里地區,牽制美軍第7師不得東援。 第19兵團及人民軍第1軍團在高陽至加平寬大正面上向議政府以南水落山及漢江以北磨石隅里、清平川地區進攻,并于17日攻占上述各地,在抗擊敵人的反擊中殲滅美軍1個營與南軍三個連大部。 東線作戰使南朝鮮4個師全部被擊潰,20日東線南朝鮮軍撤至九城浦里、豐巖里、下珍富里地區。美軍第10軍主力逐次東移。美3師和南朝鮮軍第8師以摩托化行軍,僅十幾個小時就行進100多公里,迅速堵塞了缺口,建立了縱深防御。至此,聯合國軍又形成東西相聯的完整防線。 中朝人民軍隊經過連續作戰部隊相當疲勞,前線各軍大部已斷糧,繼續進攻已有困難。加之戰役未消滅美軍師、團建制部隊,為保持主動,使主力休整,遂于21日停止進攻。第二階段作戰共殲敵2。3萬余人。 中朝人民軍隊為爭取主力集結休整,總結作戰經驗,造成爾后有利態勢,決定主力北移三八線南北地區。為掩護主力轉移和休整,各兵團留1個師至1個軍的兵力,進行機動防御,遲滯敵人前進。 5月22日,39軍、15軍首先開始北撤。23日晨,聯合國軍集中4個軍13個師的兵力,在我主力尚未轉移之時,實施全線反撲。敵軍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組成的特遣隊為先導,在航空兵掩護下,主要沿漢城至漣川、春川至華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兩側地區,多路向我實施反撲。 我軍向后轉移,本是勝利后的回師,部隊思想出現麻痹。由于對敵人迅速實施全線反撲估計不足,以致轉移的組織計劃不夠周密。擔任運動防御的部隊,有的尚未進入防御地區,有的雖已進入但未很好控制要點與公路,未能組織有效的交替掩護。因此,全線出現多處空隙,使敵特遣隊得以乘隙而入,造成了我軍在轉移初期十分被動的局面,中部戰線出現了一時的混亂。其中第60軍由于有大批傷員等待后運,奉命仍在原地阻擊敵人,而未能進入預定地區布防。 敵軍一旦突破前沿后,利用機械化行軍,三天內就可向我縱深推進了50~80公里。至24日,我軍最確定的機動防御開始線未及形成,即被敵突入。志愿軍一些部隊被阻隔在敵人后方,包括志愿軍第12軍軍部和下屬兩個師、第27軍和第60軍180師,其中穿插最遠的12軍91團被遠隔敵縱深90公里處的下珍富里以北三巨里地區。 在危機情況下,被截斷的志愿軍部隊大都表現出頑強勇敢的作風,利用夜暗向敵人沖擊,成功突出包圍。其中第27軍主力在極其困難下,在麟蹄、縣里地區英勇抗擊美軍第2師、空降第187團、南朝鮮軍第5師的進攻,將其阻于昭陽江南北地區,有力地掩護傷員后送和主力轉移。中線之第12軍于24日晚乘敵軍先頭部隊向前推進的空隙,越過楊口成功向金化轉移。該軍第91團在被隔絕在深遠敵后的困難情況下,一路尋食野菜,奪取敵人武器,全團繞道翻越雪岳山突圍而出,于5天后與主力成功回合。 第60軍第179、第180師在春川方向北漢江兩岸地區頑強抗擊美軍第7師、陸戰第1師、南朝鮮軍第6師的進攻。戰至25日黃昏,因敵乘隙突入,第180師被隔斷在北培山、駕德山、梧月里地區。突圍時由于指揮失誤和組織接援不力,同時未能很好查明情況,集中全力從敵間隙中堅決突圍,而采取了分散突圍的辦法,以致造成了重大損失。 27日,中朝人民軍隊迅速將志愿軍第63、第64、第15、第26、第20軍及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主力,展開于臨津江、漢灘川以北、芝浦里、華川、楊口、桿城地區進行防御。防守部隊有重點地配備兵力,以火力封鎖敵主要進攻方向的公路、鐵路,并機動靈活地出擊,積極打擊敵人。28~30日,第65軍對進攻漣川之美軍第1軍實施反擊,第20軍對進占華川地區之美軍第9軍實施反擊,各殲其一部,并收復華川。 6月1日,志愿軍第47、第42、第20、第27軍于新幕、伊川、雞雄山、黑云吐嶺一線構成縱深防線。6月10日,我軍主動撤出鐵原、金化,將敵軍阻于三八線附近之汶山、高浪浦里、鐵原、金化、楊口、明波里一線,敵我雙方均轉入防御,第五次戰役遂告結束。 此役,中朝人民軍隊共投入了十五個軍的兵力,連續奮戰50天,斃傷俘敵人8。2萬人,挫敗了聯合國軍以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企圖,擺脫了第四次戰役時的被動局面,鍛煉了新入朝的部隊。經過這次較量,聯合國軍不得不轉入戰略防御,被迫接受停戰談判。 此役,我軍亦付出相當代價,戰斗減員達8。5萬人(傷、亡、失蹤)。敵我傷亡對比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