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是“知足常樂”或“駁知足常樂”也可提供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名人事例謝謝大家啦!!

熱心網友

“知足常樂” 是相對于“知不足而后奮進”而言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己的理解。我覺得這取訣于他此時的幸福底線是什么了。有些人覺得生命是一種過程,“天空沒留下鳥的痕跡,而我已飛過”,飛是他們的追求,只有不停的追求并為自己的追求而奮斗不止,才能在生命的過程中品嘗到幸福快樂。而另一些人則固守生命中最為純粹的那一部分,杯水一羹即可,他也許追求的是一種寧靜,一種靈魂的幸福快樂。大多數人都是這兩種意識兼而有之,只是不同的階段追求不同的快樂而已,正如羅素所說“生命是一條江,發源于遠處,蜿?m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時代,中游是中年時代,下游是老年時代。上游明凈而婉轉,中游狹而湍急,下游寬闊而平靜”,如此說來,“知不足而后奮進”是我們的中青少年的追求,而“知足常樂”是老年時的追求了。(部分摘自我在“知足”就能夠“常樂”嗎?在的理解)

熱心網友

不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這句俗話是人所皆知的。它是說:在生活上人們滿足于已經得到的,常常能夠自得其樂。從這個意義上講,它能給人以自慰,是足取的,然而,對待事業呢?就不能“知足常樂”,而應“不知足常樂”了。  在事業的追求上,只有“不知足”,才能“常樂”。梁曉聲愛好文學,幾經奮戰,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長廠老耿》,他享受到了奮斗的歡樂,初步成功的喜悅,以后,他寫出象《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樣有影響的作品,并連獲中短篇小說獎。現在,他又馬不停蹄地創作長篇小說《城市之光》和一組反映中蘇關系的短篇。對此,采訪梁曉聲的作家發出議論說:“對于他的創作,雖然今年連獲中短篇雙獎,他依然不滿足。”由此可見,“不知足”是事業成功的推進器,可以設想,倘若梁曉聲在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后便“知足”而止步,就不可能體會作品獲獎的歡欣。  “志當存高遠”。這是做到“不知足”的關鍵所在,如果眼光短淺,目標低下,容易感到滿足,就會使人停步不前,只有在事業上目標“高遠”。才會不知足,永遠奮進,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賈平凹回顧自己的文學創作生活時,把文學道路比作一級級向上的、高高的臺階,他說:“我的出路只有上臺階、只有沿著往上走。”走到哪一級呢?他有自己的房間里,掛上一個鏡框,上邊寫著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的主角小鹿純子的話:“我的目標是——奧林匹克運動會!”  事業在召喚,讓我們永不知足,永攀高峰吧,回報你的將是一次次的成功,一回回的歡笑。。

熱心網友

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與“難得糊涂”之類是中國長輩喋喋不休告誡后生小子的老生常談,今天筆者也來湊個熱鬧。只要一息尚存,人總會有所追求。泰國曼谷市中心有一尊四面佛,據說一面主管財運,一面擔保烏紗,一面承包子嗣,一面呵護平安。靈不靈暫且不論,不難看出這是針對不同的人生追求設置的。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的追求既有異的一面,也有同的一面。哲學家通過分析發現,人所追求者,說到底無非“快樂”二字。            與做其它事情相比,“知足”可能是最容易的,一無須消耗資源,二不必付出與冒險,只要安于現狀即可。為什么偏偏有那么多人執迷不悟,寧愿選擇痛苦,也不愿知足呢?這倒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如果知足便能常樂,那么,何必煞費苦心抑制蕭條搞旺經濟呢?多培訓些心理輔導醫生,幫助人們迅速形成知足心態豈不方便?            平心而論,知足在一定條件下,確實能使人們遠離貪婪和嫉妒的折磨,更易忍受生活的困境,更能欣賞自己的現狀,老實說,我自己在遭受挫折面對難堪時也會下意識地用“知足常樂”安慰自己。但是,復雜的人生決不會有簡單的答案,過于簡單的答案肯定有重大的遺漏。大多數人生問題恰恰處于康德先生所揭示的“二律背反”之中。“知足常樂”有其深刻的片面性。   關鍵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知足的安分之中,而在不知足的進取之中。知足是安全的,不會帶來迫在眉睫的失望(機會成本的荒廢是否終生遺憾尚不得而知);不知足則要冒巨大的風險,在極大的付出后,你兩手可能還是空空如也。然而,古今中外總有那么多不知足者,前赴后繼奮勇進取,開創出一片片燦爛輝煌的事業,澤被社群;這種進取贏得的歡樂堪稱高峰體驗,知足的快樂難以望其項背。所以,盡管失敗的機率遠大于成功,“出身未捷身先死”也是司空見慣,但不知足的進取者從來不會絕種。歸根結底,歷史是不知足者創造的,知足者對歷史貢獻甚微。            人生的智慧或在知足與不知足的微妙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