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最早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Dr。Jean Aryes)在1969年提出的一個研究觀點,用以矯治兒童學習障礙的行為,并了解其原因,事前提出預防和改善的方法。  所謂感覺統合,是指人的大腦將從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分析、綜合處理,并作出正確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中和諧有效地運作。這也就象是交通指揮者或紅綠燈管制者,在它的指揮下,各種信息有條不紊地在大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大腦才能協調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受并作出適當的反應。沒有它們,交通將亂成一團,"事故"不斷。  其實,感覺統合并非什么高深的學理,因為感覺教育一直是幼兒教育領域最基礎的概念。任何幼兒都必須經由感覺學習,大腦才能有效地發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產生自發自動的學習效果。然而,由于人的大腦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分為100多萬個感覺區,因此感覺學習的過程相當復雜而細膩,感官在輸入信息時,大腦神經細胞的接受過程必須是靈敏的、準確的,所有受信息刺激影響的感覺區對同時輸入的許多感官信息的協調和整合必須迅速而且完整,否則便會影響幼兒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成熟。也就是說,幼兒不僅需要感覺學習,還需要感覺統合的學習。可見,對感覺的教育與對感覺統合的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正因為人有感覺統合的能力,所有的學習和動作才能順利進行。  在傳統的觀念里,人類的智慧和人格是天生而無法改變的。但近代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智慧與人格除了受遺傳的影響之外,受環境的影響也很大。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根源,是來自幼兒期的感覺及運動發展。美國的行為學派也認為性格的形成,與個體環境和學習經驗有密切的關系。而近代解剖學家和神經學家也證實,個體在環境中如果接受大量的感覺刺激,則其腦部功能可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讓孩子在環境中獲得充分的探索和操作機會,是神經、肌肉及骨骼均獲得正常的發展,才能形成開朗的個性、穩定的情緒及適當的行為,日后進入學校,也才能順利地適應團體生活和學習。  皮亞杰在多年的觀察、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認知能力發展的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演階段(2-6歲或7歲)、具體運演階段(6歲或7歲-11歲或12歲)和形式運演階段(11歲或12歲-14歲或15歲)。第一階段是奠基基礎,它影響兒童日后認知能力的正常發展。在這個階段,嬰兒只有感覺、知覺和運動。嬰兒生后不久就開始協調感覺、知覺和動作之間的活動,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起來,才得以認識世界。皮亞杰指出:"感覺運動成熟與否,是日后知能學習或思考前期(3-6歲)孩子成功與否的基礎。缺乏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夠用大腦做記憶性的學習,但在觀察、組織、想象、推理上的大腦功能似會有應用上的困難。" 在六歲以前,孩子還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來完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認識與學習,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地以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及運動的經驗,而這種身體及四肢動作的有效運作則是以大腦的調控和整合為基礎的。由此可見,感覺統合是幼兒現在和將來認知學習的基礎。感覺統合是幼兒教育的基礎文/ 于凡 采訪專家/ 甄中科(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秘書長)  經常聽到一些小學生的家長抱怨說,孩子很聰明,就是不愛學習,寫幾個字的作業要幾個小時,一會動動這,一會動動那,上課也不注意聽講,經常把題抄錯,總記不住老師留的作業,你打他罵他都不管用……在萬般無奈之余,家長得出了結論,這孩子不是讀書的“材料”,將來也不會有大出息。據調查,各小學校這樣的孩子還不在少數,據老師反映這些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注意力難集中,很難與人相處,你說他,他就像沒聽見似的。再問家長這樣的孩子在嬰幼兒期有什么表現,他們的父母總是面帶困惑地說:沒發現孩子有什么智力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記者了解到中國兒童中心科研處正在舉辦感覺統合訓練班,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中國兒童中心科研處感覺統合訓練班負責人晁陽老師,后又在晁陽老師的幫助下采訪了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秘書長感覺統合訓練專家甄中科教授。甄教授說,感覺統合教育是幼兒最基礎的教育,幼兒首先進行的學習不是彈琴,也不是繪畫,而是感覺統合的學習。 什么叫感覺統合? 甄教授解釋說:你看見桌上的鋼筆后,鋼筆作為一個信息被準確無誤地傳入大腦,通過大腦的統合(分析、組合、加工)后,大腦再指揮人的手將筆拿起,這個過程就是感覺統合。什么叫感覺統合失調呢?由于嬰幼兒發育還不完善,大腦在接到鋼筆這個信息后,不能有效地指揮手去行動,這就叫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1.前庭功能失調: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很難與其他同學相處。有此孩子還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 2.視覺統合失調:表現為盡管能長時間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甚至不認識字,學了就忘,不會計算,抄錯題等。 3.聽覺統合失調: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等。 4.本體統合失調:表現為缺乏自信心,消極退縮,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系鞋帶、騎車、跳繩、拍球,手腳笨拙等。 5.觸覺統合失調: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愛惹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環境、吃手、愛哭、愛玩生殖器等。 甄教授強調說,兒童感覺統合失調不是病理現象,而是生理現象。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在幼兒期有上述表現,在學齡期則表現為學習困難,而這些兒童多半是智力超常的。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表現,你也不必過于焦急,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后,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的。 記者在中國兒童中心感覺統合訓練班門前,遇到了前來參加訓練的5歲的盟盟和她的父親,盟盟活潑可愛,蹦蹦跳跳地跑進了訓練室。記者問:“這孩子很聰明,為什么來參加訓練?”盟盟爸爸說:“她太愛動了,坐不住,不能像同齡孩子那樣,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學一會,不聽話。”記者說:“孩子不都是這樣嗎?不是越愛動越聰明嗎?”盟盟爸爸說:“我觀察了別的小孩不像她這樣,我們在這里參加了一期班,效果還可以,孩子也喜歡來,這期班我們就又來參加了。等參加完感覺統合訓練班后,我們再參加一個邏輯思維訓練班,孩子上小學就不會有問題了。” 從盟盟爸爸的言談中,我們可以肯定盟盟的家長是一個明白的家長,我們為盟盟擁有這樣的家長而高興。那些只知道羨慕別人,用焦慮、責備、冷眼、打罵對待自己孩子的家長不妨學學盟盟的家長,用科學的辦法找出孩子自身存在差距的原因。家長們應該明白傳統的教子方法存在著許多弊病,它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損傷孩子學習的興趣。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要想讓孩子學習好,首先應該先提高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最后,甄教授又告訴我們:“什么是孩子的幸福?孩子的幸福就等于擁有一個明白的家長再加上遇到一個好老師。”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明白的家長,造就孩子幸福的人生。哪些因素在影響感覺統合功能感覺統合失調是一種表現為幼兒的視覺、聽覺、平衡、觸覺及本體感受等方面失調的功能性障礙。患感覺統合失調的幼兒若得不到及時的矯正,有可能在學齡期發展為身體運動不協調、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情緒不穩定、學習困難,甚至出現行為問題。    感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格斯于1972年首先提出的。她根據對腦功能的研究、職業治療和實驗的結果認為:感覺統合就是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大腦,經過大腦的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作出的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每一個體與外界環境順利接觸。西方學者根據這一學說,在腦功能及發展、學習及學習障礙和對感覺統合失調的治療方面進行了多學科的研究。我國兒童精神病學家王玉鳳等專業工作者將感覺統合的理論引入國內,并開始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臨床實踐和人群研究證實,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幼兒感覺統合功能的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未經受過正規的如何做父母的培訓就養育了孩子,因此,就會因文化水平、家庭條件、生活環境以及社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養育方式。正確的養育方式是對孩子充滿情感,為他提供溫馨的生長環境,多方面的理解引導,這樣會有助于孩子感覺統合功能的發育。相反,對孩子溺愛,過度保護和干涉,采取拒絕不論的態度,這些不正確的養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育,也是造成感覺統合失調的重要因素。   調查資料分析顯示:   幼兒感覺統合的功能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育,故而感覺統合的失調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自行緩解。   如果對感覺統合失調嚴重的孩子及時進行矯正,可望得到較好的效果。   父母兩人的養育方式相關很密切,對幼兒感覺功能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果父母對孩子溺愛、過度保護或拒絕,則會促使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切實際、家庭不和睦、平日孩子不由父母照料以及家庭環境惡劣等等因素,都對兒童感覺統合功能的發育有負面影響。   當然,感覺統合功能的失調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母孕期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作用,以及在分娩過程中對胎兒的不良影響。而這些不良因素有些是無法預測和避免的。一旦發生也是難以治療和無法挽回的。。

熱心網友

1。 珍博士介紹(Intro of Jean Ayres)要了解感覺統合,就需要了解它的提出者:珍博士。A。 Jean Ayres, PhD, OTR, FAOTA (1920-1989)珍博士(女) 精神治療學博士 職業療法導師 美國職業治療協會會員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是美國南加州的珍博士(女) 于1972年系統的提出感覺統合理論, 用來矯治兒童學習障礙和或缺乏自控能力等一些行為, 并了解其原因, 事前提出預防和改善的方法。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 感覺統合通常是在孩童平常的活動期間得到發育和促進。 但是,一些孩子,感覺統合沒有有效的得到發展和促進。 因而在認知,發展或行為上會有明顯的問題存在。 感覺統合,是指人的大腦將從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分析、綜合處理,并作出正確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中和諧有效地運作。這也就象是交通指揮者或紅綠燈管制者,在它的指揮下,各種信息有條不紊地在大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大腦才能協調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受并作出適當的反應。沒有它們,交通將亂成一團,"事故"不斷。2。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根源,是來自幼兒期的感覺及運動發展。皮亞杰在多年的觀察、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認知能力發展的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演階段(2-6歲或7歲)、具體運演階段(6歲或7歲-11歲或12歲)和形式運演階段(11歲或12歲-14歲或15歲)。第一階段是奠基基礎,它影響兒童日后認知能力的正常發展。在這個階段,嬰兒只有感覺、知覺和運動。嬰兒生后不久就開始協調感覺、知覺和動作之間的活動,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起來,才得以認識世界。皮亞杰指出:"感覺運動成熟與否,是日后知能學習或思考前期(3-6歲)孩子成功與否的基礎。缺乏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夠用大腦做記憶性的學習,但在觀察、組織、想象、推理上的大腦功能似會有應用上的困難。"在六歲以前,孩子還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來完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認識與學習,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地以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及運動的經驗,而這種身體及四肢動作的有效運作則是以大腦的調控和整合為基礎的。3。 感覺統合并非什么高深的學理,任何幼兒都必須經由感覺學習,大腦才能有效地發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產生自發自動的學習效果。 然而,由于人的大腦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分為100多萬個感覺區,因此感覺學習的過程相當復雜而細膩,感官在輸入信息時,大腦神經細胞的接受過程必須是靈敏的、準確的,所有受信息刺激影響的感覺區對同時輸入的許多感官信息的協調和整合必須迅速而且完整,否則便會影響幼兒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成熟。也就是說,幼兒不僅需要感覺學習,還需要感覺統合的學習。可見,對感覺的教育與對感覺統合的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正因為人有感覺統合的能力,所有的學習和動作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任何一個兒童要百分之百達到感覺統合都是非常困難的。換句話說,幾乎所有兒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只不過失調的輕重程度有差異。基于此,愛爾絲博士等12位世界級兒童心理生理專家首次開發了感覺統合智力訓練系統,其最大的特點是能讓1—15歲孩子在玩樂中通過本系統的數十種訓練器材達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體、視覺、觸覺、聽覺的綜合發展,促進孩子的全面感覺統合。。

熱心網友

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動作不靈活。這些兒童多半動作靈活性較差,有些到5、6歲不會使用剪刀和筷子,有的不敢登高,不敢蕩秋千等。  2。好動而很難安定下來。好動不安不見得都是感覺統合失常,周圍的環境或大人的誤導也可能產生此現象,但如果所有可能因素一一過濾后,仍然找不出原因時,感覺統合失調是好動的最主要原因。  3。討厭被觸摸。許多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平時對洗澡、洗頭和剪頭反感,有的甚至對換衣服也十分反感。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的觸覺防御過強造成的。這種觸覺防御過程會妨礙他們與其他人相處,影響他們對別人的感情和交往。  4。過于膽大或過于膽小。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往往在兩個極端上有所表現:他們要么膽大鹵莽,經常從事危險的活動,不計后果;要么表現卻與此相反,膽小靦腆,不敢與陌生人接觸,內心十分緊張。這主要是他們與外界接觸少造成的。  5。反應遲鈍。有時候身體固然還算靈活,但對高度的恐懼遲鈍,轉圈圈根本不會暈,對痛的感覺也比較少、甚至有自虐現象的,可能是腦神經中樞感覺統合不良的原因。反映太極端或反應不良經常是一體的兩面,對某件事物反應太極端的,在另一方面又太遲鈍。  6。語言發展遲鈍,說話發音不清晰,速度慢。由于感覺動作功能的落后,一些兒童說話慢,不能準確地發音,不善于與他人交談。這些也會妨礙他們與他人的交往。  7。極端或異常的害怕。兒童由于缺乏經驗而害怕是很平常,但有些同齡孩子很容易做到,而你的孩子卻極害怕嘗試的,就要加以觀察了。例如討厭搖晃、不敢抓高、無法順利下樓梯、不愿去游樂場玩、怕旋轉木馬等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中樞神經系統不健全,如:發育遲緩,輕度大腦功能失常。  環境因素,主要有:  1。早產或剖腹產;  2。活動空間狹小或過多依賴學步車,導致爬行不足;  3。過度保護或管束過嚴;  4。缺少同伴群體;  5。缺少戶外活動和各種運動;  6。過早進行認知教育;  7。電視、游戲機是主要的玩具。  感覺統合落后不是病,而是一個后天的教育及訓練的問題。人的感覺能力的提高是相對容易的,只要我們給兒童提供一個能鍛煉身體的環境,尤其是訓練兒童的平衡能力和觸覺能力,他們就會有很大的提高。6歲前為感覺統合失調的最佳預防期,7-10歲為最佳治療期。下面就是一些簡便易行的感覺訓練活動。  梳子游戲:輕輕用梳子梳頭發,頭皮是感覺敏感的部位,可以直接刺激大腦皮質感覺區,對身體形象的建立有很大幫助。可以每天進行10分鐘左右。也可以用吹風機吹身體各部位,強化身體形象感覺。  抓癢游戲:讓孩子躺在床鋪或軟墊上,張開四肢,由父母親跪在身旁,在孩子身上敏感處玩抓癢游戲,可以每天進行10至15分鐘左右。  毛巾游戲:用毛巾將孩子包在其中,由父母親各拉一頭,左右或上下搖動。此游戲不但可以強化觸覺,對前庭固有感覺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球池游戲:大部分的早教機構或游樂場所都有此設施。球池又稱為浮力球,不但對孩子的觸覺有所幫助,對前庭固有感覺的形成也有好處。孩子可以整個人藏入球池中,劃動四肢或翻動身體。也可以站立,兩腳踏動,或由上躍下,將身體投入球中。  跳床游戲:可自己或由父親或母親背著,在跳床上跳動,對固有平衡感及腦干組織的發展頗有幫助。  大籠球游戲:由父母協助孩子坐或趴在大籠球上,趴在上面,抓住兩腳,保持平衡;躺在上面或坐在上面也可以;用大籠球壓過孩子的身體,對孩子觸覺學習及身體形象強化有很大幫助。。

熱心網友

專家觀點: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將從身體上如眼睛、耳朵、皮膚、肌肉等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分析,綜合處理,做出正確認知、判斷和指揮,是整個肌體和諧有效地運作的一種功能。大腦的不同部位必須經過統一協調的工作才能完成人類高級而復雜的認知活動,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概括和理解能力。當大腦對感覺信息的統合發生問題時,就會使肌體不能有效運作,成為感覺統合失調。前庭平衡失調的兒童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丟三拉四,語言發育遲緩;視感覺不良的兒童閱讀困難,丟字竄行,抄錯字,偏旁部首顛倒;聽覺不良的兒童不喜歡聽講,過耳不入腦;本體感不良的兒童缺乏自信,退縮,語言能力差;觸感過分敏感的兒童緊張、孤僻、暴躁、膽小、偏食、咬指甲、粘人好哭或者有攻擊行為。感覺統合失調的常見原因有胎位不正、早產、剖腹產、搖抱少、嬰幼兒時期活動空間不足、爬行不足、依賴學步車、對孩子太放縱或干涉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