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了,告訴一下吧!
熱心網友
馕是新疆各兄弟了族喜愛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馕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片馕、希爾曼馕,等等。 據考證,“馕”字源于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馕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未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馕;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 是馕,是馕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馕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于攜帶,適宜于新疆干燥的氣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各族人民喜愛烤馕就不足為怪了。 。
熱心網友
有些相關的東西,先看看吧。在烏魯木齊,馕坑烤肉的味道根本比不上南疆農村的好吃養胃,因為,羊的生長地方不同:吃堿草和吃酸草的羊,肉的細膩和酸堿度不同,廚師的技藝也就隨羊的來歷而有區別。 塔孜洪的羊來自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的岳普湖、麥蓋提、伽師農村的堿蓬草中。堿草生長在沙漠邊緣的鹽堿地里,牧羊人將羊趕往沙漠邊緣,羊兒會自顧自地低頭尋覓自己熟悉的草料,比如駱駝蓬、野菊花、鈴鐺刺、羅布麻、胖姑娘等,吃飽了,它們就在沙包邊有陰涼的草下臥倒,享受沙漠里溫暖的陽光。 大師傅一般會是鄉村家庭的主廚,他們閑暇時光會琢磨吃--對于這個古老的葉爾羌汗/國的遺民,他們最講究的是勞作之后的吃和喝--盡管他們勞作時會只帶一只馕,中午餓了會將馕朝河的上游扔去,待洗完手,那只泡軟的馕已經漂流到自己的跟前,既節省了炊事的時間,又節省了水,因為,沙漠邊緣燒開水的柴草是珍貴的。 鄉村大師傅在他們的民族有史以來就是食肉動物,他們很少吃蔬菜,因為蔬菜很少,而羊吃了草料相當于他們間接地吃了綠色的植物,因此,他們又節省了一筆開支。他們只吃皮芽子(洋蔥)、恰瑪古(一種類似于青蘿卜的沙生植物)、胡蘿卜(這個東西是胡人自己發現的)、瓜果等。 皮芽子混了羊油,蘸上孜然、鹽,抹在羊肉塊上烤炙;恰瑪古混了胡蘿卜、鹽與羊肉煮成湯,外加馕,外加抓飯,既飽肚又有營養,還有科/學性:羊肉熱性;皮芽子降血脂;胡蘿卜是小人參,壯/陽;湯,暖胃。 吃對于所有生存在世界上的人來說都是第一位的,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敢說他可以絕食。維吾爾人在歷史進程中,將皇宮里的食譜演變到民間,繼而變成家常便飯,在他們居住的沙漠綠洲這個過去他們永遠也不曾邁出腳步的范圍內發揚光大著。 除了烤肉抓飯外,維吾爾族最愛吃馕、沙木薩(烤包子)、面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面肺子、米腸子、帕爾木丁、薄皮包子、油塔子、油馓子、玉古勒(銀絲搟面)、闊爾達克(用羊肉、黃蘿卜、土豆等燉的一種菜)、哈勒瓦、羊雜碎、曲連、拉條子、烤南瓜、胡蘿卜醬、吾麻什等。他們還用玫瑰花、木瓜和石榴添加在抓飯中。 塔孜洪的那頓飯,我們是在中午時分開吃的,點的飯是馕坑烤肉、湯飯、油塔子--這幾乎已是我們在城市里兩倍的飯食--因為,坐在城市里的辦公桌前和行走在沙漠綠洲上消耗的體力是不一樣的。 但在轉身抬步開車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時,我卻意外地在我們“下榻”的塔孜洪這家飯館的廊檐下看到了棵雕刻的白菜,引得我好奇怪--維吾爾人很少吃白菜,為什么要把白菜供奉到這么高的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