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期間的仁川登陸,聽說我國志原軍被浮了不少,請問仁川登陸到底是怎么回事?

熱心網友

現代登陸戰介紹)仁川登陸作戰      1950年9月15日,"聯合國軍"7萬余人,在釜山背后240公里的仁川登陸成功,奪占仁川地區。    作戰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全面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為了反擊美韓軍隊的侵略,連續實施四次進攻戰役。第 一次進攻戰役從1950年6月26日至29日,經過4天激戰,于6月28日解放漢城,29日戰線移至漢城以南的漢江地區。第二次進攻戰役從1950年6月30日至7月6日,人民軍前出至漢江北岸、橫城、江陵一線,首次粉碎美軍第28師的阻擊,重創并擊潰其主力。第三次進攻戰役從1950年7月7日至7月19日,重創美軍第28師,并俘虜敵少將師長迪安。第四次進攻戰役從1950年7月20日至8月20日,朝鮮人民軍以大田--金泉為主攻方向,全線發起了總攻擊。    8月上旬,朝鮮人民軍將美韓軍隊壓縮在大丘、釜山地區。美韓軍被迫向洛東江撤退,據守洛東江組成釜山防御圈,作最后的頑抗。9月上旬,朝鮮人民軍突破洛東江防線,從西、北兩個方向向大丘、釜山方向進攻,迫使美韓軍在大丘、釜山、慶州等狹小地區進行防御。此時,美韓聯軍已經投入了在朝鮮的所有兵力與朝鮮人民軍對峙,一旦釜山、大丘失守,美韓軍將被趕出朝鮮半島。麥克阿瑟窮途末路,為扭轉戰局,策劃在朝鮮人民軍后方強行登陸,以此切斷人民軍后方補給線及北撤道路,解除對釜山地區的壓力,進而采用前后夾擊圍攻朝鮮人民軍主力。    美國政府對麥克阿瑟"在敵人背后實施登陸"的作戰意圖表示贊同,但堅決反對登陸地點選在仁川。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和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等人認為:仁川離釜山240公里,仁川登陸會使本來就少的美軍分散兵力,實施仁川登陸的預計兵力駐有兩個師,這樣少的兵力很有可能被各個擊破;根據遠東總部的計劃,將從第8集團軍中抽調陸戰旅擔任登陸第一梯隊,該旅從洛東江畔調出,則釜山難以確保,而釜山失利,仁川也會得而復失;若第7師參加仁川登陸,則日本本土完全無防,來自北方的威脅和國內的治安很可能成為問題;登陸作戰的艦船未必充足,因此,必須使用第8集團軍的補給船只,萬一第8集團軍作戰失利,就會補給斷絕,無船撤離南朝鮮;仁川的地理、水文條件都完全不適于登陸作戰。    1950年8月23日,美軍遠東軍司令部在日本東京又一次召開作戰會議,來自華盛頓的軍事首腦和麥克阿瑟以及遠東司令部的指揮官就登陸作戰問題進行激烈爭論,海軍方面提出反對仁川登陸的詳細意見,主要是:    第一,仁川附近海底是幾個世紀以來由黃海帶來的黃土,在無數的島嶼之間形成了特有的淤泥地帶,落潮時,有的地方已從海岸向外伸延3。2公里。因此,仁川附近沒有可供登陸的海灘,沿岸筑有高4。5米的石質防波堤壩,是登陸兵兩棲車輛的天然障礙。在仁川港的入口處,有海拔105米的月尾島扼守,若在仁川登陸,必須首先壓制月尾島。    第二,仁川港的潮差之大在世界上排第二位,平均潮差為6。9米,大潮時最高達10米。落潮時進入仁川港,需要通過飛魚峽水道,這條水道長約90公里,寬1。8-2公里,深10。8米,疏速達7節,最適宜布雷。如有一艘艦艇觸雷,這條唯一的水道則完全堵塞。這樣,艦船不能在夜間通過水道,主要突擊上陸只能在黃昏進行。低潮時從海岸到水際表成5。4公里寬的淤泥灘,登陸兵難以上陸。而高潮在整個秋季只有9月15日、10月11日和11月3日3天。10月以后,上陸海灘和黃海受到強烈季風的影響,給航渡和上陸作業帶來困難。因此,隱蔽登陸時間是非常難的。    第三,9月份只有15日適于登陸,部隊只有23天準備時間。9月15日的高潮是6時59分和19時19分(日澆是18時44分)。由于主要登陸戰斗只能在黃昏實施,物資器材的上陸時間只有2小時,所以必須制定特別的登陸方案,才能使足以抗擊敵方夜間反擊的兵力兵器和器材順利上陸。2小時以內沒有上陸完畢的船只,將擱淺在敵岸上火力網控制的泥沼中。    第四,朝鮮人民軍正加速布雷。如果在仁川的狹窄水道和港內搭配布設錨雷和磁性水雷,那么美海軍的掃雷能力還不能迅速加以排除。    謝爾曼海軍作戰部長最后說:"從海軍的角度來看,仁川存在著不適合登陸作戰的一切條件"。    麥克阿瑟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在這樣一個大家認為不能上陸的地區上陸,在我看來恰恰是保證此戰出奇制勝的因素。我判斷朝鮮軍隊主力百分之九十集中于洛東江一線。仁川--漢城地區防御薄弱,估計守軍約6500人左右,其中,仁川地區僅2000人左右,可以攻其不備。仁川地處朝鮮西海岸中部,以突然的行動在此登陸,可攔腰切斷敵軍后方主要補給線及其退路,策應第8集團軍夾擊朝軍。仁川是漢城的門戶,相距不過29公里,登陸后可直搗漢城,政治上影響甚大,利于挽回美、韓軍的頹勢。而從群山登陸不能給敵軍后方主要補給線形成致命威脅,這正是選擇仁川登陸的關鍵因素。朝軍不會料想到會在仁川登陸,我則以奇襲奪取仁川。    美軍將領們認可了麥克阿瑟的陳述。    8月29日,五角大樓向麥克阿瑟下達指令:"同意你們作好準備,登陸點可選在仁川,也可選在仁川南方的適于登陸的地域。您作為遠東軍司令,若希望在群山登陸以包圍敵之右翼,并做好準備,此方案我們也同意。"這是一個微妙的指令,表面上同意仁川方案,但若需要,也可改變為群山登陸方案。    攻占月尾島    為了保證仁川登陸成功,麥克阿瑟利用報紙和廣播大造聲勢,大張旗鼓地宣傳攻擊群山地區。9月5日,美軍連續出動海空軍對群山地區的重要目標進行轟炸和攻擊。9月12日,第七艦隊對群山地區及灘頭陣地進行迷惑性的火力襲擊。當夜英美聯軍在群山海灘登陸,實施以佯動為目的的戰斗偵察。9月13日,美軍飛機廣撒傳單,宣稱美軍將在群山登陸,要沿岸居民迅速撤離。9月14日前,戰列艦上不斷發出假登陸的無線電信號,并對沿岸炮臺、公路等目標猛烈炮轟,造成火力準備的假象。    為了搞清飛魚峽水道的水雷情況,查明月尾島、仁川碼頭的防御設施和兵力部署,麥克阿瑟從美國弄來3名航空測繪專家,反復進行航空偵察。曾在仁川工作過的官兵也被招來收集有關潮汐、碼頭和裝卸能力等情報。美軍派遣海軍上尉克拉克帶偵察人員進入仁川港地區外圍,進行現地偵察,掌握朝鮮人民軍的動態、仁川地區的地形情況和主要兵力部署情況。    麥克阿瑟見登陸作戰的各項準備基本就緒,遂下令向朝鮮半島的江華灣進發。艦隊繞過濟州海峽,經過黃海水域,向仁川近海開來。朝鮮人民軍哨兵發現情況后立即向總部報告,但此時人民軍的大部隊都在洛東江,難以在短時間內抽調兵力增援仁川。仁川守衛部隊只有兩個建制連約400人,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捍衛一切解放地區,用你們生命的鮮血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9月13日,美軍大批驅逐艦和巡洋艦呈半圓形在各自的炮位拋錨,空中轟炸一停止下來,艦艇開始猛烈地轟擊。數萬噸的彈藥傾瀉在小小的月尾島上,但朝鮮人民軍不甘示弱,英勇地用岸炮進行還擊,擊傷了多艘美艦。    9月14日5點40分,美軍實施了第二次火力準備,驅逐艦進入預定位置,并將數萬發炮彈傾瀉在仁川港和月尾島上,整個島嶼與港口立刻成了煙與火的世界。11時,美軍轟炸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對月尾島進行了連續不斷的轟炸,共投擲95000磅凝固汽車彈,摧毀了朝鮮人民軍的地面火力和防御工事。    9月15日凌晨2時,美軍驅逐艦、運輸艦等各種艦只按照計劃駛入飛魚峽航道,向月尾島開進。5時進入換乘區,此時美軍轟炸機對登陸海灘實施攻擊,掃清了最后一道障礙。5時40分,第一梯隊開始換乘。6時27分,第一波登陸艇搶灘上陸,踏上了泥濘的海灘。接著第二波、第三波陸續上島,但遭遇到了朝鮮人民軍頑強的抵抗。駐守月尾島的朝鮮人民軍海岸炮兵中隊(5門75毫米海岸炮)和1個海防步兵中隊英勇頑強,與美軍展開激戰,擊傷美艦3艘,但終因實力對比懸殊,美軍很快取得主動。7時30分,美軍占據月尾島的制高點。7時50分,月尾島完全被美軍占領,他們用浮筒建起臨時堤壩,迎接后續部隊。    美軍占領仁川    月尾島失守以后,朝鮮人民軍駐漢城的第18師第22團火速增援仁川,而麥克阿瑟則指揮空軍和艦隊對以仁川為中心的40公里以內的目標進行攻擊,阻止朝鮮人民軍集結,同時又封鎖了通向仁川的一切道路,使人民軍晝間不能行動。    9月15日15時30分,美軍登陸艇從船塢登陸艦卸下,并完成換乘準備,16時,中型登陸艦組成的火箭發射隊再次出動,逼近即將登陸的仁川港紅色海灘和藍色海灘,發射火箭彈2000發,并施放煙霧。    在紅色海灘登陸的陸戰第5團以第1和第2營分5個波次從左翼同時上陸,22艘人員車輛登陸艇和履帶式水陸輸送車組成第一波,17時33分上陸。由于碼頭石質防波堤比人員車輛登陸艇的升降門高,大部分艇上的登陸兵都是架梯子爬上去的,有3艘艇上的登陸兵從炮彈炸開的缺口直接爬到岸上。有些陸戰隊員不得不用繩梯和搭人梯攀登上比坦克登陸艦還要高出1米的岸壁。    第二波出發后,由于前導艇沒有協同好,加之硝煙擋住視界,大部分登陸艇搞錯了靠岸點。第三波抵灘時,登陸艇群遭到猛烈的射擊。朝鮮人民軍利用鋼板覆蓋的碼頭掩體阻擊上陸美軍。到第五波人員抵灘時,雙方的交戰更加激烈,并在碼頭上展開了白刃戰。朝鮮人軍利用高地、教堂層層阻擊,大量殺傷美軍登陸兵。美軍陸戰第5團第1營不得不動用預備隊,戰斗到16日0時才結束。    第2營登陸兵上陸后,首先突破了碼頭上的朝鮮人民軍防御陣地,爾后沿著街道推進,一路上不斷遭遇到拼死抵抗。其中左翼連在上陸后將要發起攻擊時,滿載著緊急補給物資的坦克登陸艦突然開火,意外地造成了24人傷亡,原先的進攻部署被打亂,再加上朝鮮人民軍利用船塢進行抗擊,因而進展很慢。但朝鮮人民軍終因勢單力薄而失利。美軍陸戰第5團于16日12時左右奪占紅色海灘。    向藍色海灘攻擊的阻戰第5團第2營和第3營并列突擊,由5波履帶式水陸輸送車和6波人員輸送車輛登陸艇組成。    17時32分,第一波登陸編隊在前導艇的協助下準時到達指定地點。登陸兵用梯子爬上了5米高的防波堤,工兵排把裝卸物資用的繩網吊在堤坎上,炸毀防波堤壩,趕造登陸設備。此時碼頭上濃煙彌漫,又下起了小雨,能見度只有100碼,登陸兵不得不靠驅逐艦上60厘米的探照燈照射上岸。另一波則把北側的鹽田誤認為是登陸點上了陸,結果再次折返回船。    朝鮮人民軍防御部隊在坦克的引導下,對上岸的美軍實施了反擊。美軍登陸兵攜帶的反坦克武器只有3。5英寸口徑反坦克火箭炮,不得不緊急召喚艦炮火力給予支援,碼頭上兩軍的爭奪戰異常激烈,戰斗一直持續到天黑,藍色海灘被美軍攻占。至此,美陸戰第1師按計劃占領了預定目標線。    為保證第一線部隊在紅、藍海灘突擊上陸后,能于當夜進行防御并于次日發起攻擊,必須把約3000噸的補給品送上岸,但碼頭只能停靠8艘船只。在補給運送過程中,美軍先后有4艘艦只被炮火擊中起火。    美軍登陸部隊多路會合后實力大增,在密集的艦炮火力支援下,美陸戰第1師主力以坦克為先導,向仁川市區發起全面進攻。9月16日7時30分,美軍第5、第1陸戰團基本占領仁川市,朝鮮人民軍仁川守備部隊失去了抵抗能力。當天上午,美軍登陸部隊擊退了朝鮮人民軍第一次反擊行動。入夜,仁川市在美軍強大進攻中陷落了。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奪取仁川,建立了登陸場。    17日,麥克阿瑟登上了仁川港。    18日上午,美軍攻克了金浦機場,控制了對下一步行動至關重要的空軍基地。美軍在飛機的支援下,迅速向漢城方向發展進攻。朝鮮人民軍迅速組織兵力增援仁川,一邊從洛東江調來第105機械化師和第9師的第8團與美軍展開爭奪戰,同時加緊對釜山防御圈的進攻,以策應仁川方向的防御作戰,阻止美軍南下。激戰多天,相持不下,朝鮮人民軍考慮到美軍仁川登陸后,后方通道有可能被美軍切斷,造成對己方不利,遂主動撤出戰斗,全線從洛東江向北轉移。 (陳珍) 解放軍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