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怎么解釋,為什么要說落木,而不是別的詞?蕭蕭又是什么意思?
熱心網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一眼望不到邊。落木者,落葉的樹木也。無邊落木蕭蕭下:“一望無垠的落葉樹木,凄涼的落下葉去。”為什麼說無邊呢?這會給人一種無比凄涼的情緒,被凄涼的情緒所淹沒的感覺,不能透風(試想你將沉沒于大海的感覺)。蕭蕭:1,象聲詞。2,凄涼之景。詩人其實本可以寫成:無邊落葉,但是,“木”是仄聲中的入聲字,“落”字也是。兩個入聲字連用,從客觀角度,更能抒發抑郁情緒。這跟人的生理有關,發“入(木、落)”音時,氣體從肺中徐徐長處(較之葉字)(你可以試試)。自然肺部有重壓之感(你可以試試)。這便會從生理上,由瞬間重壓讓你產生抑郁情緒,正好為詩情所利用(這便是詩詞中所說的聲文情并茂,詳見《宋詞精品賞析·詩詞的讀寫常識》)。而發葉音時,氣體在一瞬間被喉頭閉住。重壓之感便隨之沒有了,何談生理加上的抑郁情緒?所以,詩人寫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也正是詩人高于別人之處。
熱心網友
落木就是落葉
熱心網友
“無邊落木蕭蕭下”是選自杜甫的《登高》,要說他的好處,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 為了豐富詩歌的語言2 落木與落葉相比,更顯出了深秋的落寞,落葉使我們想到的是初秋,雖然有,但 強烈,滿樹葉子落下。而落木則表現出了深秋的凄涼,使我們更加能體會到作者當時內心的憂傷與無奈。3 落葉是活潑的,而落木則是蒼老的“蕭蕭”是風吹樹地聲音與殘葉飄零結合的景象以及樹枝擺動的感覺,它極好的稱托了“落木”,相互呼應,更表現出作者的一片憂國憂民的心境。
熱心網友
個人感覺落木讀起來順口一些.另外落葉可能太俗.
熱心網友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史“。在藝術上,他的詩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為主,繼承和發揚了《詩經》以來的優秀文學傳統,成為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 2.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于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3.首句對起,寫登高見聞,用六組鏡頭分別從形象、顏色、聲音、狀態等方面,對夔州秋天的景象作了細致的描寫,從多方面給人以深秋的感受。頷聯對承,從大處著墨,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無邊”句承接了首聯第一句中的寫山林,描寫山間林木落葉紛紛的肅殺景象,“無邊”寫出了樹木之高、落木之多;“不盡”句寫長江,極寫遠眺視界之遠,形象地寫出了長江源頭之遠、江流之長,以及長江浩瀚奔流的氣勢。頸聯對轉,著重表現詩人的情感。分別從時間、空間著筆,寫出了離家萬里、異鄉悲秋、生計艱難、多病潦倒、孑然一身等豐富曲折的悲涼之意,把登高的情懷抒寫的淋漓盡致、概括的全面具體。尾聯對結,并分承頸聯使內容補充的更具體,把潦倒不堪、白發日增、因病斷酒的愁苦歸結到時世艱難這一根源上,使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感躍然紙上。 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詩,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景色的特征。“無邊”句承接了首聯第一句中的寫山林,描寫山間林木落葉紛紛的肅殺景象,“無邊”寫出了樹木之高、落木之多;“不盡”句寫長江,極寫遠眺視界之遠,形象地寫出了長江源頭之遠、江流之長,以及長江浩瀚奔流的氣勢。這兩句詩借景抒情,詩人借景物的描寫,來抒發內心的沉郁和悲涼之情。同時,通過蕭蕭落葉和一去不復返的長江水,,透示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熱心網友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落木:就是落葉。杜甫的詩最講究格律,自稱”語不驚人死不休“,“木”與后句的“江”相對,“木”為仄,“江”為平。蕭蕭:風吹葉動的聲音。
熱心網友
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落木蕭蕭下. 落木是指凋落的樹葉跟凋零的樹枝吧(我自己的理解),這里作者用了木而沒有用葉我想他做指的也許就是想把當時的天氣跟自己的心情有機的結合吧,大風時,樹葉在風中飄落,枯枝在風中搖曳,應該跟作者當時的心情跟貼切.而且木,本身就含有落葉的因素。木,不但讓人想起樹干,還能讓人想到木的顏色。這也是作者用詞之高的地方吧.蕭,就是指落沒,沒有生氣的樣子.蕭蕭,a.象聲詞,形容馬叫聲或風聲,如“風蕭蕭兮易水寒”;b.頭發花白稀疏的樣子,如“華發蕭蕭老遂良,一身萍掛海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