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面,就變了,怎樣能更好的執行?

熱心網友

上海只考慮上海的問題,北京只考慮北京的問題,中央卻要考慮全國的問題,中央當然希望上海多上繳國家財政,但上海卻希望多留下錢來發展上海,當然有不同的力量博奕了,這主要是中國目前的政績考核標準所留下來的缺點.

熱心網友

說得不錯,翻開歷史看看吧,中央和地方的這種博弈行為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這種矛盾和沖突以及由此產生的博弈行為并不可怕,問題在于在當今的情況下,中央和地方都想從對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好處,但是卻都不想承擔自身應當承擔的義務。中央想要盡可能地從地方拿走更多的利益,但卻不想為地方面臨的各種困難提供實質性的支持;而地方也無時無刻不在算計中央,希望盡可能從中央獲得更多的利益、保護地方自身的利益,但卻無視國家的整體利益。安全事故屢禁不止、農民工利益不斷被侵犯的原因在這里。不僅中央和地方存在著這樣的關系,中央和其所屬各部門之間同樣存在這樣的關系。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不成功的原因在這里。問題的癥結在這里,中央政策在地方難以有效執行的原因也在這里。

熱心網友

博弈未必就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熱心網友

這種搏弈一直存在,通過合理的監督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熱心網友

習慣成自然

熱心網友

首先,“政策”從全局的觀點看可能是好的,但從地方局部利益出發則未必是“好”的。很可能是犧牲了一個地方的局部利益來“支援”了另一個地方的利益。其典型就是中央的區域性的傾斜政策。其次,“法制”的不健全。“人制”制度下使地方對政策的執行有很大的游走空間。再次,監管無力。地方監督機構受當地政策執行者的權利籠罩,而上級部門又“山高皇帝遠”。最后,內部派系林立,從上至下,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都有關系,都有后臺,想要處分,得先順著往上理清其關系和后臺,最后多半就不了了知。

熱心網友

都知道監督不利,但是就是不制訂好的監督模式,你管的著嗎?

熱心網友

無藥可治。忍了吧

熱心網友

關鍵是理解政策要靈活,而且越是不嚴格執行中央政策的地方就越富,你能理解吧?你當老板,還要想方設法少上稅,地方也一樣。

熱心網友

媒體監督,中央關不過來

熱心網友

未必政策就是好的。如果真的是好政策,決策的時候就應該把執行的部分考慮進去。難于執行的政策多半本身就有問題。一個好的政策的評判標準不是出發點好不好,用意好不好,而應該多方面考察,包括執行的成本與效果,近期的效果與長期的影響。比如說教育產業化、醫療改革等,當初做的時候吹得跟什么似的,結果怎么樣,現在大家都頭大了吧。地方當然要跟中央博弈,不同的利益主體都有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權利。中央想貫徹自己的政策,就必須考慮地方的具體情況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