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七個月大,醫生建議吃牛初乳,說是提高免疫力,可有人說最好不要吃,說是有激素存在,你們的寶寶吃嗎?

熱心網友

尋找牛初乳真相:是“神藥”還是“垃圾”   本期嘉賓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曹勁松副教授   ■名詞   牛初乳:自然的恩賜 究竟母牛產犢后多少天內的乳汁屬初乳,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說法是,母牛產犢后2-3天內所產的乳汁,但也有部分專家認為,初乳的周期可以延長至7天。這些櫓是母牛供給牛犢在新生環境下抵抗外來病毒及細菌的,它富含免疫球蛋白(IgG)、生長因子等活性功能成分,能攻擊侵入人體的致病原,抑制病菌繁殖,是一種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組織生長的健康功能性食品。曾被外國科學家描述為″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真正白金食品″,2000年則被美國食品科技協會(IFT)列為21世紀最佳發展前景的非草藥類天然健康食品。   從餅干泡水到麥乳精,然后是豆奶芝麻糊,繼而流行吃麥片,再到純奶、酸奶,打著營養旗幟的這些液體食物曾給我們美味的感受,也記住了歲月變遷的痕跡。出現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牛初乳,便是營養食品中一個新的詞匯,同時,也是當下最具爭議的一種食品。   真相1:認識牛初乳   沒有接觸過牛初乳的消費者,對于牛初乳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廣告中孩子喝的一杯濃濃的白色液體,看上去和牛奶一樣,事實上,牛初乳也可以算牛奶,只不過是比較特殊的一種。   比之普通牛奶,牛初乳的特異之處在于其條件限制,奶牛分娩小牛最初兩三天分泌的乳汁才可以被稱為″初乳″。因為其內部的一些活性因子含量比一般牛奶高出許多倍,味道也有些不一樣,所以被區別開來另立″門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我國曾經把牛初乳作為廢物棄之不用。直到近年,隨著西方以及澳大利亞的一些營養概念的引入,牛初乳才被國人重視。由于廣告宣傳的引導,很多人都認為牛初乳是″洋″貨,事實上,國內乳品企業也在生產牛初乳。   真相2:是″神藥″還是″垃圾″?   對于牛初乳,有人把它描繪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有人認為其出現完全是商業炒作的噱頭,甚至可以把它當垃圾丟棄。其實,這些都是太過偏頗的看法。食品營養學專家認為,對牛初乳應該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得到最合理的應用。無論是反對還是擁護牛初乳進入市場的專家,不能否認的一點是,牛初乳成分里的確含有比一般奶粉更高的免疫因子IgG,而這,也成為國際上衡量牛初乳質量的主要標準。有了這種可以對抗外來病毒及細菌的天然抗體,機體就能對疾病產生對抗作用。此外,牛初乳還含有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生長因子等活性功能成分。   不過,牛初乳畢竟是母牛產犢后三天內的奶,其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蛋白比例,并不能與人體所需要的完全吻合,所以,牛初乳不能直接被用來作為嬰兒的日常主要乳品。   真相3:″吃法″有講究   很多人認為,反正都是吃,怎么吃都是一樣的,事實上對于營養品,專家認為″吃法″大有講究,合理的″吃法″,可以使食物吸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講究一:空腹。空腹狀態腸道負擔小,所以對于攝入的食物吸收會更加″專一″。   講究二:和奶粉配合著吃。有兩個原因:其一,牛初乳營養成分比較固定,并不完全符合人體需要,所以,和普通奶粉配合,可以起到營養物質綜合的效果;其二,普通奶粉里的乳蛋白,對牛初乳的活性成分起保護作用,在前者配合下,后者的功效更加容易發揮出來。   講究三:看包裝說明服用。不同牛初乳產品成分含量不同,不同年紀的人適合服用牛初乳產品的量也不一樣。是可以直接服用,還是需用奶粉配合服用,服用多少量,一般產品的包裝上已作詳細說明。服用者應該先做仔細閱讀。   真相4:選擇有竅門   和購買任何一個產品一樣,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初次接觸牛初乳產品的人們,往往對產品的選擇停留在″熱鬧″層面,而專家會告訴你選擇這類產品″門道″所在。   竅門一:認品牌。由于目前國內對牛初乳的標準、含量等問題沒有國標級標準,一些不法企業難免會出現以次充好或者假冒現象,只憑外表很難分辨牛初乳的好壞。所以專家建議盡量選擇大品牌的牛初乳產品,以免花三倍價錢卻只買到普通奶粉。   竅門二:不要被數字迷惑。IgG的數值是牛初乳行業衡量產品質量的一個現行標準。不過,IgG并非越高越好。專家介紹,初乳奶粉、初乳塊以及初乳膠囊三種產品的IgG含量不一樣。其中奶粉的IgG含量不如后兩者高,但是這種形式的初乳產品,人體最容易吸收。   撰文:本報記者 陳佳利 實習生 李杰   ■動向   初乳有望列入嬰兒奶粉配方嬰兒配方奶粉能夠使奶粉母乳化,不過也存在缺點,主要為,配方奶粉無法模擬天然母乳中的微量活性成分,這些微量活性成分主要指免疫因子和成長因子。專家表示,母乳中這些活性成分含量很低,但是作用大。而由牛初乳配置成的復合奶粉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此外,專家認為牛初乳還有保護人體胃酸的作用。據了解,國際嬰幼兒奶粉主題會議有關權威專家經過討論,曾決定把牛初乳列入未來嬰幼兒奶粉配方中的一部分。我看好牛初乳產業前景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曹勁松:   ″我看好牛初乳產業前景″   力挺牛初乳的學院派專家曹勁松博士認為,市場低谷只是暫時的,學術界關于牛初乳的開發利用研究不僅沒有降溫,反而更重視。比照發達國家的市場發育程度以及消費者購買習性,曹勁松深信,中國的牛初乳行業仍處于上升階段,其高速成長期至少還有15-20年。   牛初乳市場至少有15年上升期   南方都市報:前段時間,業界引發了″牛初乳不適合喂養兒童″的爭論,對此你持什么態度?一次簡單的爭論卻引發了全行業的危機,牛初乳的功效與信譽遭遇眾多質疑,學術界如何評價這一事件?   曹勁松:這件事我一直比較關注,我還注意到有人說牛初乳喂養出″大頭娃娃″,我想這些都是沒有科學依據且又不負責任的說法。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牛初乳的市場推廣遭遇到難題;但從學術上來分析,我們發現,研究專家則是以相當積極的態度來構建牛初乳的產業發展模式。可以說,對于牛初乳的開發利用,學界不僅沒有降溫,反而更重視。   南方都市報:對比其他國家的現實,你認為中國牛初乳行業的發展潛力如何?   曹勁松:我剛剛從美國和加拿大回來,考察了當地的牛初乳市場,深刻地體會了發達國家牛初乳市場的發育之成熟、消費之理性。他們的代理商向我透露,牛初乳制品在地方有著十分固定且又穩定增長的消費群體。   在中國,牛初乳還處于成長發育期,它應該是個朝陽產業,其市場開發潛力至少還有15-20年的高速發展期。現在國內牛初乳市場只有數億元的市場蛋糕,不少企業賣的均是低端產品;關鍵是將牛初乳的活性成分提出,在此基礎上開發各種合適的功能性食品,努力把市場從低端向高端方向滲透。   牛初乳國標可借鑒美FDA標準   南方都市報:眼下各方對于牛初乳的時間概念存有爭議,你如何界定牛初乳的時間周期?未來我國牛初乳國家標準中至少要關注哪些指標?   曹勁松:大英百科全書上關于牛初乳的定義,是指母牛產犢后數天的牛乳。現行國內的說法是母牛產犢后2-3天內所產的初乳。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在2-3天的基礎上可以適當予以延長。就我個人的觀點,7天以內均可稱為初乳,8-15天則成為過渡乳,15天后為常乳。國內在牛初乳生產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浪費,母牛產犢一周內的初乳常常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初乳的定義放在哪一天并非重點,關鍵在于初乳的活性成分不能喪失,衡量牛初乳優劣主要是從乳糖、乳脂和免疫球蛋白上來判斷。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向美國的FDA標準看齊。 “蛋白粉”“牛初乳”嬰兒不能吃 (2004-04-28 07:31:15) 據新華社電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丁宗一教授說,兒童奶粉中蛋白質含量應在10%至20%之間,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營養健康,嚴禁用“蛋白粉”“牛初乳”等代替母乳喂養兒童。他提醒,出生后前3個月、前1年、前3年是兒童身體成熟的關鍵期,營養不全或不足量,日后無法彌補,直接影響成年、甚至老年的健康。所以,新生兒要有至少4個月的母乳喂養,沒有母乳時也應吃符合國家標準的配方奶或配方粉。 。

熱心網友

不要給孩子用,會使孩子早發育的。

熱心網友

佩服我沒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