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吃月餅的來歷
熱心網友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芸欤爝_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吃月餅是中秋佳節的民間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磥懋敃r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
熱心網友
中秋佳節吃月餅的來歷: 遠在秦漢以前,祭月已被列為國家祀典,宋太宗年間就確定農歷8月15日為中秋節,歷史上下五千年,“秦時明月”依舊在。月餅就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祭供之后,人們將其分食,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佳節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殷商時期,浙江、江蘇一帶便產生了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為月餅增加了輔料,出現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代京城長安開始有糕餅鋪,有從事專業生產的餅師,品種也有了發展。北宋皇家宮廷中秋愛食一種“宮餅”,民間俗稱“小餅”、“月團”,其品種有“桂餅”和“五福餅”,蘇軾曾詠過:“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生動描述了月餅的香甜可口和人們對它的喜愛。明、清時代,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祭月、賞月、饋贈親友的必備食品。 國外也有中秋節,如日本的“月圓節”,朝鮮的“秋夕”,泰國的“祈月節”,印度的“明月節”,老撾的“月福節”,印尼的“德賽節”。節日期間也賞月、拜月、祭月,家人團聚吃“月餅”,只是日本節日之夜是用瓜果米飯團賞月,泰國用米粉制壽桃祭月,朝鮮用豆粉、糖蒸糕合家享用。 。
熱心網友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歷史悠久。關于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 。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后,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