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疆人,喜歡吃蝦,不知道蝦哪些部位能吃,去頭去尾吃嗎?洗的時候留哪去哪?蝦頭和身體連接的地方里面有臭臭的地方,應該去掉?可有人說蝦油就在那.

熱心網友

蝦的吃法   一  蝦是很好吃的。不管它是淡水蝦、海水蝦、大龍蝦、或是小草蝦,都各有它的可口之處。龍蝦名貴,自不必說,家庭中宴客,如能擺出龍蝦沙拉,或炒龍蝦片等當然顯得這席酒筵非凡。可是,這主要還是在那色菜肴之上,要擺上那支張牙舞爪的紅色龍蝦殼兒,以它的聲勢來動人,假若不如此,只憑味覺來感受,龍蝦的粗而硬的肉,實在比不上明蝦或新鮮的蝦仁。  干燒明蝦、茄汁明蝦也都是比較名貴的,使其味美的訣竅,首先當然是蝦的選擇,青皮的那種最為新鮮,但不易買到;花紅皮色的,只要它頭部和身軀接連之處完好,便也可用。第二是蝦的處理。假若把蝦剪去須腳,破背抽去泥腸,甚至切成段兒,然后才洗,如此干凈當然是干凈,可是蝦味也就失去很多。頂好的方法只剪好蝦的須腳,就加以沖洗,洗凈后再抽腸。如蝦量夠派用場,當然以不切段為最好。第三才是烹制。如果以一大鍋油,把全部蝦倒下去炸之,然后瀝油再加調味燒煮,省事是省事,但也是失味的。一般家庭中鍋既不會太大,同時也求省油,最好是用適量的油,把蝦三五只、三五只地入鍋以油煎透,最后就以原油爆蔥姜等物,再把蝦排鍋中,或加糖酒醬油等燒至湯汁入味,或加藩茄醬翻炒,如此才蝦的原味全存,鮮美可口。  白汁明蝦或琵琶明蝦該說是西法中吃的。把明蝦整只入籠蒸熟,去殼后擺在盤中,就蒸出來的蝦汁,加酒、鹽、牛奶、玉米粉或面粉(太白粉嫌其透明),煮成濃濃白汁,澆于蝦上便是“白汁大蝦”,重要的是蒸蝦時要放大量蔥姜和酒以去其腥。把蝦蒸熟去汁,加沙拉醬,也稱白汁。  蝦去殼留尾,從背剖之拍扁,沾裹蛋汁面包粉,入油鍋炸成,形如琵琶,頭中尾外擺在大盆中,旁襯以生菜葉、蕃茄片等,是比每人份的西菜炸大蝦來得動人,其中滋味相同。若只蘸面糊,不再沾面包粉,而蝦也身不動,炸出來的便是和菜*(即日式菜肴)“天婦羅”了,酒調席中有這樣或西或日的菜色點綴,可顯得不太單調,也頗可取的。  翡翠蝦球是可以用較小的明蝦,或較大的海蝦來做的。蝦的處理方法如前,去殼留尾,把它背部半剖,吹去水分,略沾一點太白粉,入油炸之,即蜷曲如球,外面翹著一段紅尾,把這炸好的蝦球,或加藩茄醬,或加醬油等炒之入味,再另以鍋炒菠菜、或芥藍菜、或菜劍等先鋪于盤底,上面再排列這蝦球,紅綠相映,色美味香。在國菜中是劃歸粵式的。  二  上面所談的蝦的“大”也者,現在該談及“小”。  淡水青蝦最原始也最鮮的吃法,首推熗活蝦,不過此時此地淡水產物多有吸血蟲寄生,這種吃法有吃河豚之險,當然以不冒險為宜。但是,那種都是寸來長的薄皮青蝦,剪須腳,洗得干干凈凈,又以燒酒灑滿消了毒,那醉了的蝦鮮意未失,那未醉的猶自活蹦亂跳。上桌時一盤盛蝦,另盤盛醬油、醋、麻油、姜末、蔥花等調味之品,當著食客把兩盤一合,上下晃動幾下,這是使蝦沾滿了調味,也是使它受大震蕩而完全暈昏;這間,舉箸取蝦,精于吃者是以齒舌在口中來剝蝦皮的,活鮮蝦肉,在舌上猶有蠕動之感,比“灑西米”實高明多多,識味者恐思之即動食指。  炒蝦仁很普通,只是最好先洗后剝,如此鮮味保存得才多。炒蝦仁定要火大油多,才不致炒出水來,配茄醬,配青豆,配腰花,配腰果,無所不可,如把茄醬炒的紅色蝦仁,和青豆、青椒丁配炒的蝦仁雙拼于一盤,是好聽的鴛鴦蝦仁,蝦仁炒腰花加配腰果,便又是“蝦仁雙腰”了。  如想把蝦仁烹制得別致些,可以將剝好的蝦仁從背上剖之,略加太白粉拍打,使成平片,過油使熟(過油是大火多油,入油一燙即瀝出,不是炸之焦黃),然后配筍片、豆莢、胡蘿卜薄片(最好切成梅花形或菱形等等),炒成五彩蝦片,色味均佳。  “雞皮蝦丸湯”是紅樓夢中寶玉生辰時芳官要來單吃的美味,家常宴客雞皮未免太奢,如以魚蝦雙圓為湯,一紅一白,同等鮮嫩,是可以叫好的。尤其是如果利用剝下來的蝦皮、蝦頭等剁爛,以清水瀝過,去皮渣留水,以這水煮成湯,上浮紅黃蝦腦,鮮甜與雞湯不同。  蝦仁吐司、炸蝦球等等,無非是剁蝦肉成糜,混以適量肥豬肉糜(不加豬肉,蝦肉則老而硬),炸之而成,無甚巧藝,也并不是特別好吃。不過,如果做蝦球不懂得加蛋白多打,則做成的蝦球不會發成大大。而做蝦仁吐司為了省事,便用整片的吐司,一面涂上厚厚的蝦糊,炸好后切條,和把吐司切成骨牌塊再涂蝦糊炸成一個個的小枕頭,其色、味均無差別。 。

熱心網友

讓保姆洗

熱心網友

蝦的直腸中充滿了黑褐色的消化殘渣,含有細菌。  在清洗時,可用剪刀將頭的前部剪去,擠出胃中的殘留物,將蝦煮至半熟,剝去甲殼,此時蝦的背肌很容易翻起,可把直腸去掉,再加工成各種菜肴。  較大的蝦,可在清洗時用刀沿背部切開,直接把直腸取出洗凈,再加工成菜。  按這種方法清洗烹食,既衛生,又不失蝦的鮮美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