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墜、木鳴,國人皆恐。是天地只變,陰陽只化,畏之非也。”是唯物主義觀點還是唯心主義觀點?
熱心網(wǎng)友
這里有一種宗教情感,不只是對自然界異常現(xiàn)象由于無法認識而產(chǎn)生的單純恐懼,更重要的是對“天人之際”的某種神秘關系的驚懼。但這又不能完全被歸結(jié)為神秘主義,因為儒家對“天”基本上持一種自然目的論的觀點,而不是看作超自然的神靈。荀子對此有一種更“唯物”的說法。他說:“星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異雖并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物之已至者,人妖則可畏也。”(《荀子·天論篇》)荀子從“天人相分”的觀點出發(fā)指出,人們對自然界各種怪異現(xiàn)象的恐懼是沒有根據(jù)的,各種怪異現(xiàn)象之出現(xiàn),純屬自然界的變化,與人事沒有關系;因此,“怪之可也,畏之非也”,你可以有奇怪的感覺,但不必畏懼。真正可畏的,是“人妖”而不是“天變”,政治的清明與黑暗,才是可畏與否的真正原因。這是一種很精辟的解釋。因此,他提出“君子敬其在己者”,就是“心意修,德行厚,知慮明”(同上)等等。這里雖然提出了“敬”,但宗教的神圣感完全沒有了。。
熱心網(wǎng)友
原文是: "星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也,非也。” 選自《荀子·天論》 它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在大自然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特異的現(xiàn)象,比如流星、隕石雨、木鳴、地震、海嘯、臺風等等,這些都會引起所在地老百姓包括國君的恐懼,總是問這是怎么一回事?對這些奇異的現(xiàn)象,兩千多年前的荀子就說到“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這是由于自然界的變化和陰陽二氣的轉(zhuǎn)化所造成的在事物中很少見的現(xiàn)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如果感覺它奇怪,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懼怕它,就錯了。 顯然,這是唯物主義觀點.
熱心網(wǎng)友
選自《荀子·天論》,有刪節(jié)。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0),名況,當時人尊稱他為荀卿。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主要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作。唯物主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