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關于 ××與×× 之類的關系型作文的 寫作技法 和 范文 也可談談特殊文體采納對我有啟發的資料呵呵~^_^謝謝

熱心網友

首先一、要明確關系型作文話題及其命制特點  所謂關系型作文話題,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或短語并列組合而成的一種話題形式,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必須兼顧話題構成的各個要素,清楚地點明其間關系。如:“失去與獲得”、“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等。 就拿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二冊所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來說,其文題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典型的話題,行文中作者就很好兼顧了“我”與“地壇”這兩個要素:一方面具體描述了“我”在地壇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思,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交代了“地壇”給我的人生感悟,使我完成了生命意義的思考,讓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鼓足了生命氣,從而揭示了兩個要素間的關系,即“地壇是我的精神家園”。  需提請注意的是,構成關系型話題的各要素間的關系大多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其思維方向、價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話題,就可從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從正面看,感情的親疏有助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此可談及融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文環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摯的感情引導健康的審美意識(愛憎分明)。②從反面看,感情的親疏有害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此可談及任人唯親、偏信則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烏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親有疏,但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不能受情感親疏而左右。  “智子疑鄰”是寓言故事,導引出的話題是“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材料和話題給考生的提示頗多:如“類似”與“相反”,“親疏”與“遠近”,“正誤”與“深淺”,“有關”與“無關”等,這就拓展了考生的思維空間。很明顯,這是一個“關系型”的話題,重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以一般高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文化積累和認識能力來看,應當大大有話可說。如小到鄰里關系、人際交往,大到國際爭端、官場政治、提干用人;遠有鄒忌諷齊王納諫,近有形形色色的網絡交友、偶像崇拜;正面有祁黃羊薦人不避親與仇、孔明揮淚斬馬謖,反面如智子疑鄰、因情障目而傾國的事例等等;還可以對感情與認知從理論上與實踐上作種種或肯定或否定的闡述、抒發。話題限制在何處,開放在哪里?考生必須把握住這一“游戲規則”。考生抓住了“感情”與“理性認知”這個“點”,就有許多的角度可供選擇了,在這“點”的限制下,思維、情感、才華、個性就可以盡情飛揚了。  二、要辨明關系型作文話題要素間的關系  關系型話題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構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構成話題的詞和詞、短語和短語之間的特定關系。筆者認為,關系型作文話題要素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立統一關系:就是各要素單一來看是對立矛盾的,但實質上它們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也可稱之為無此無彼式。如“自由與紀律”這個話題,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沒有“自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二者對立統一。當然,根據這種關系可變通理解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約束。再如“平凡與偉大”,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話題可理解為:沒有“平凡”也就不會有“偉大”。還可理解為:平凡蘊育偉大;偉大源自平凡;我們只有從平凡的點滴小事做起,才能構筑偉大人格的大廈。  2。是非取舍關系:即指關系型話題的諸要素之間是一是一非、一對一錯的關系,對它們只能有所取舍選擇。也可稱之為有此無彼式。如“偏見與關愛”,我們只能理解為“要消除偏見,勇于關愛”,若作其他理解則是不科學的。  3。并非絕對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稱之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與成功”這個話題,我們可理解為“成功來自痛苦的磨礪”。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師與高徒”,可理解為“名師出高徒”,也可理解為“名師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師”。  4。并列共存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一種平等并列的關系,幾個要素可以同時共存。也可稱之為有此有彼式。如“謙虛與表現”,對此就可詮釋為“既要謙虛待人,又要善于表現自己”;對“成人與成才”也要理解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則須理解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調和矛盾,與別人和諧相處,同時又要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立見解,不能隨風倒、隨大流”。  回顧2003年全國高考,“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關系型話題作文,因其制約因素的嚴格,幾與前幾年話題作文形成斷裂,不少考生缺乏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不會審題或審題不嚴,作文答卷偏題離題者非常普遍。再看2004年高考,全國15份試卷,除4份試卷外其余所有試卷均延續關系型話題作文模式,對考生審題能力再次提出高要求,但遺憾我們的許多考生依然未能從上年考生的慘敗中汲取教訓,好好把握關系型話題作文話題關系肢間的辯證關系,在審題上遭遇滑鐵盧。縱觀話題作文發展趨勢,我們可以斷言,關系型話題作文代表高考作文新的發展方向,因為限制性的加強,必然要求考生在審題上加強訓練,練就過硬的審題基本功,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高考作文中占據主動。  針對關系型話題作文特點,我們認為應將審題的重點放在審讀話題這一環,在把握話題內部辯證關系上做文章。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多體悟唯物辯證法的思想精髓,如能聯系地看問題(而不是孤立地看問題)、能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而不是片面地看問題)、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等等。并最終能理論聯系實際,在具體的話題作文審題中加以靈活運用。  以2003年全國高考卷為例,面對“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關系型話題作文,考生首先應準確判斷出其內部關系肢間存在的一種因果關系——因為感情的親疏不同,所以對事物的認知也不同。這樣,考生在審題時就可以從兩者的因果關系入手,多角度、多層面地深入思考。其次,考生要運用辯證法思想,在把握兩者之間因果關系的是否必然性上做文章。即思考是否感情親就一定對認知事物產生正面影響,或者恰恰相反;是否感情疏就一定對認知事物產生負面影響,亦或者恰恰相反。最后,在種種不同的思考中把握住根本性、結論性的東西,將其作為文章的主題思想。  審讀關系型話題作文的話題,還要注意克服以下兩種誤差:  誤差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既然是關系型話題作文,審題時就應當重點把握話題內部兩個關系肢之間的關系,關涉兩點,在兩點之間尋找突破口。而我們的考生在審題時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恰恰是割裂了兩者的聯系,在行文時大談一點,卻對另外一點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題、離題。如筆者所在浙江省2004年高考話題作文“人文素養與發展”,話題內部存在一種條件關系——人文素養的高或低,制約著發展空間的大小。考生在審題時即要全面審視這種條件關系。但從考生作文來看,許多離題作文都沒有能從兩者關系入手,而是或空談人文素養,或大侃發展,這種“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做法當然最后“坑害”的還是考生自己。  誤差二:泛論關系,不見重點。有人想,既然是關系型話題作文,只要能抓住話題內部兩個關系肢關系,在關系上做足文章就行了,于是就在行文中泛論關系,最終使文章陷于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的泥潭。關系型話題作文要突出關系不假,但文章還應該有側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銳地捕捉重點,敢于突出重點,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2004年高考全國卷話題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審題時考生當然應準確把握兩個關系肢間的關系,但面對挫折,人們的選擇有許多種,有人化解痛苦,有人放大痛苦,有人則以平常心視之,選擇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大有高低。如果考生在審題時能以“遭遇挫折”為側重點,能夠從如何對待挫折這個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兩者關系間泛泛而談,那么文章將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