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具體包含了什么樣的思想?精髓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熱心網友
孔、孟主張的"寡欲"和程、朱主張的"去欲"與老、莊主張的“無為”思想有著一般意義上的相似之處,但是,若考慮各自的政治態度(對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態度),就不難看出兩者的根本區別了。 誰都知道,孔孟是舊制度的衛道士;而程朱則鼓吹“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對婦女的態度堪稱殘忍。他們主張“滅人欲”,其目的都是維護壓迫階級的統治。老莊則對統治者持批評態度,莊子就曾諷刺道;“竊鉤者誅,竊國者王!”可見,老莊主張“無為”并非要維護舊制度,而是明知其“兔子尾巴長不了”,進而“看你橫行霸道能有幾天!”,任其自生自滅而已。 現代社會總有那么一些人不時地跑出來維護孔孟之道、鼓吹程朱理學,全然不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真真可悲!
熱心網友
是封建禮教的代表"天理"就是封建禮教"人欲"就是人們自己的欲望 思想
熱心網友
存天理,滅人欲朱熹說:“圣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為學?!保ā吨熳诱Z類》卷四)后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欲”禁錮了人的自由等。實際上朱熹的這句話反映的是宋儒的理欲之辯,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想了很長的時間,總覺得后世的理解有問題。我認為朱熹的這句是繼承和發展了孟子以及二程的思想,有其道理所在?! ≈祆湓凇吨熳诱Z類》中說:“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卷七)簡單的說,朱熹主張的是明理見性,人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能體悟到天地之理,要想體驗到、找到萬事萬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盡心”、“存心”、“養心”之學,“盡心”就是要在認識上達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養心”,即是養性知天,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保ā墩撜Z·陽貨》)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習染性情就變的很復雜多樣了,孟子在這個問題上認為人的“真我”是一樣的,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實現“真我”,這也就是他發揮孔子思想的一個方面,也是他給宋明理學家留下一個可以發揮的地方。程顥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樣是從“理”上來的。他在《答張橫渠定性書》中說的很明了,“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這個問題討論起來很麻煩不是這樣幾句就可以說明白的。 孟子還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心,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人拋去自己的私欲,找到自己的真實性情內在潛能,真實的自我存在,由小化大,便可以成圣成神。他說這些,就是要講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同時強調人有其正常的需要(“可欲”),所謂“私欲”并不是說人所的生理需要和生活需要,而是講除這些正常需要以外的欲望。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是不同一般所講的禁欲主義的,他是從自己的哲學觀引發出來的對人一種理智要求。后來人尤其是那些想要控制人思想的人,演化而成幾乎或者就是禁欲主義了,這樣的認識是不對的。
熱心網友
存天理,滅人欲朱熹說:“圣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為學?!保ā吨熳诱Z類》卷四)后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欲”禁錮了人的自由等。實際上朱熹的這句話反映的是宋儒的理欲之辯,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想了很長的時間,總覺得后世的理解有問題。我認為朱熹的這句是繼承和發展了孟子以及二程的思想,有其道理所在?! ≈祆湓凇吨熳诱Z類》中說:“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卷七)簡單的說,朱熹主張的是明理見性,人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能體悟到天地之理,要想體驗到、找到萬事萬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盡心”、“存心”、“養心”之學,“盡心”就是要在認識上達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養心”,即是養性知天,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保ā墩撜Z·陽貨》)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習染性情就變的很復雜多樣了,孟子在這個問題上認為人的“真我”是一樣的,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實現“真我”,這也就是他發揮孔子思想的一個方面,也是他給宋明理學家留下一個可以發揮的地方。程顥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樣是從“理”上來的。他在《答張橫渠定性書》中說的很明了,“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這個問題討論起來很麻煩不是這樣幾句就可以說明白的?! ∶献舆€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心,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人拋去自己的私欲,找到自己的真實性情內在潛能,真實的自我存在,由小化大,便可以成圣成神。他說這些,就是要講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同時強調人有其正常的需要(“可欲”),所謂“私欲”并不是說人所的生理需要和生活需要,而是講除這些正常需要以外的欲望。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是不同一般所講的禁欲主義的,他是從自己的哲學觀引發出來的對人一種理智要求。后來人尤其是那些想要控制人思想的人,演化而成幾乎或者就是禁欲主義了,這樣的認識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