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5 飛機的具體情況?
熱心網友
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強擊機,由南昌飛機制造公司研制的。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進行對空自衛作戰。 五十年代初解放軍在攻占一江山島等兩棲作戰中,對蘇制伊爾-10強擊機的近距對地支援能力深有感觸,為此正式向科研部門下達了超音速近距支援強擊機的任務。于是58年8月強-5飛機正式在南昌飛機制造公司上馬,陸孝彭任總設計師。 60年5月所有理論、圖紙設計完畢,試制工作展開。隨著國內局勢動蕩、經濟條件惡化,為確保兩彈一星等重點計劃,強-5的研制工作被擱置,科研人員被抽調島重點計劃中。1964年6月30日,空軍領導聯名給中央寫報告,要求繼續研制強-5型飛機以增強空軍對地攻擊能力,強-5型飛機研制才得以“復活”。 強-5由當時大量裝備的殲-6戰斗機為基礎,重新進行機體設計。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殲-6(米格-19)仍然是較為先進的一種戰斗機,低空性能尤為出色,由它改進一種超音速強擊機,應該說起點還是比較高的。在改造設計中,為了提供良好的對地觀察條件,原來的機頭進氣設計被改成了兩側進氣,這在當時也是很先進的。同時加裝了座艙裝甲。因此強-5實際上是全新的機身加上米格-19的機翼、尾段組成的。陸孝彭還采用了新穎的面積率設計,即“蜂腰”外形,另外在氣動、操縱等系統上也采用了不少改進舉措。飛行員向下視角達到13。5度,有利于對地攻擊,但向后視野較差。總的來說,在60年代強-5既便和蘇聯、美國當時最先進的超音速攻擊機相比也不遜色多少。 強-5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式,后機身裝兩臺與殲-6相同的渦噴-6渦輪噴氣發動機,帶有加力,單臺靜推力最大狀態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機翼是后掠式中單翼,前緣后掠角55°,上翼面有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角分別為55°和57°,平尾為斜軸全動式。機體結構以鋁合金和高強度合金鋼為主要材料。起落架為可收放前三點式,前輪和主輪都裝有盤式剎車和剎車壓力自動調節裝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 強-5主要機載設備有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射擊轟炸瞄準具等。彈射座椅與米格-19相同,屬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小時的速度范圍內保證實全彈射。應急時飛行員可操縱座椅左右扶手下裝的應急彈射手柄。機上液壓系統工作壓力為205。9×105帕(210千克/厘米2)。冷氣系統分為主系統和應急系統,工作壓力為107。87~127。49×105帕(110~130千克/厘米2)。空調系統由發動機壓氣機引氣,對密封座艙增壓調溫。座艙風擋玻璃采用酒精防冰液防冰。滅火系統包括二氧化碳滅火瓶和火警信號裝置。 剛研制成功的強-5原型采用了兩門30mm機炮,安裝在機頭兩側,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下兩圖正好是強-5原型。由于這種機炮布局在發炮時,炮口硝煙容易被進氣口吸入導致發動機停車,后改為在兩翼根處安裝兩門23mm機炮。因此最終定型時候,強-5左右翼各一門23毫米機炮,有6個外掛點,每個機翼下2個,機腹下2個,可掛導彈、火箭、炸彈等。機腹位于內部武器艙艙門兩側的兩個外接點可各攜帶一枚重250千克炸彈。位于主起落架艙外側的兩個外接點通常攜帶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彈吊艙。新近生產的強-5每側機翼下增設了一個PL-2(蘇聯K-13A“環礁”導彈的改型)紅外近距空空導彈掛點,用于自衛。 強-5有多種改型:強-5基本型,即原型;強-5甲是戰術核武器投擲專用機型,1972年1月7日,甲型機成功完成氫彈試驗。 但強-5航程較短等問題較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機的方案開始實施。方案包括7項重大改進項目,如將炸彈艙改為油箱艙,加大主油箱,并增設一個軟油箱;改用加力推力為36。8千牛的渦噴-6甲Ⅲ型發動機等,命名為強-5I。83年12月3日,強-5Ⅰ設計定型。 強-5Ⅱ是在強-5I的基礎上又做了4項重大改進而成的。4項改進是:采用壓力加油系統;安裝護尾告警器;換裝射擊轟炸瞄準具;增加外掛武器和安裝電動投彈器等,作戰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強-5的生產轉變為生產強-5Ⅱ型,產量逐步減少。但得到了北朝鮮數量較大的定貨。西方稱強-5Ⅱ為A-5B。Ⅱ型同樣去掉了內部武器艙,代之以一個固定油箱。 強-5Ⅲ型飛機是針對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飛機,也稱A-5C。1983年1月,強-5Ⅲ型飛機通過技術鑒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軍。1983年2月,巴空軍接受了其首批訂貨42架強-5Ⅲ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強-5出口,成為中國外銷的第一種自行設計的戰斗飛機。這些飛機組編了巴空軍第16中隊,取代了第7中隊的B-57戰術轟炸機,并重新裝備第26中隊,之后有更多的強-5交給巴方。Ⅲ型在I型的基礎上,根據巴基斯坦提出的具體要求進行了改進。改裝的內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桂架,以掛載巴國的導彈、炸彈和集束炸彈;將組合掛梁改為整體鑄造;換裝較先進的超高頻電臺、敵我識別器等32項設備,座艙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進還是很有限的,其出廠單價低于500萬美元。主要設計者為石屏、丁寶貴、童承祖等。1982年試制出3架樣機,9月7日首飛,到12月共飛行130架次,共101小時,性能達標。后其彈射座椅被馬丁?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彈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儀表設備。并且為在機器外側外掛點采用了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掛架,以取代中國造的PL-2、PL-2B或PL-7導彈。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訂貨合同生產的最后13架飛機交付。這時巴空軍又訂購了98架強-5Ⅲ,以裝備三個中隊,并作為補充消耗的儲備。 強-5乙是為海軍研制的魚雷攻擊機,以魚雷為主要武器,70年試飛,帶副油箱時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機頭改為下傾5度的鈍頭圓錐,座椅升高,這樣飛行員向下的視野很好。機頭改進的另一目的是加裝火控雷達,采用的317雷達具有具有地形跟蹤和回避能力。乙型并未裝備我軍,主要原因是當時水面艦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強,在這種前提下魚雷攻擊機的生存力不足以滿足作戰需求。且因為機載設備配套問題未能跟進解決,使得乙型的發展潛力不足。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型號是強-5M。該型是國內與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Ⅱ型為基礎換裝了西方導航攻擊電子設備。1986年7月,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與意大利飛機公司簽訂協議,意大利飛機公司航空電子系統和設備部將承擔一項為期30個月的研制計劃,任務是為強-5M(A-5M)加裝西方的新型電子設備。強-5M裝備的新型電子系統,基本上是意大利與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擊機的電子系統,這將顯著提高該機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戰場遮斷作戰能力。 強-5M后因空軍飛機編號方法改變,改稱強-5D。解放軍曾計劃用強-5M來更新現用的強-5,但主要用于出口。電子設備的改進以兩臺中央數字計算機和一條雙余度數據總線為核心,加裝現代化導航、攻擊系統。新的感測裝置和設備包括慣性導航系統、平視顯示器、大氣數據計算機、三自由度陀螺儀組、測距雷達、RW-30雷達警戒接收機、姿態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靜變流器和模態接制器,還有把新硬件與保留下來的8項原有設備連接起來的接口裝置。并對冷卻、電源、燃油、電子戰、照明等系統做了改進。為了容納新型設備和增設外接點,除了對飛機頭部作不大的設計修改外,對外翼也作了適當的結構修改。中方的雍正球任總設計師,設計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總更改量為28。8%。 強-5M計劃使用功率加大的渦噴-6AⅢ發動機,單臺靜推力29。42千牛,加力36。78千牛。該型發動機與以前各型強-5所裝備的發動機不同之處是,它采用了可調進口葉片定子、重新設計了第一級壓氣機和利用改進的材料徹底修改了熱段。該發動機還采用了頒的加力燃燒室穩定器,能保證加力燃燒室穩定燃燒的工作范圍更大、并佼能量損失減少。該型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提高剎2450千克,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千克,不過耗油率相對有所增加。 強-5M于1986年8月開始改裝工作,1988年8月飛機總裝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樣機首飛成功。強-5M型飛機保持了強-5型飛機優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飛機的導航精度和攻擊突防能力。其導航精度可達0。80海里/小時,瞄準誤差不大于3毫弧度。988年9月,強-5M型飛機模型在英國范堡羅航空博覽會上展出,當時國外報刊稱強-5M型飛機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強擊機機種之一。 強-5M外掛點增加至12個,據稱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種。機身的4個外接點可備攜帶一枚250千克的炸彈,如中國的250-3,美國的Mk82或“蛇眼”,法國的“迪朗達爾”或類似型號的炸彈;最內側的機翼外接點(7、8號位置),可攜帶內裝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彈吊艙;緊靠主機輪胎外側的外接點(5、6號),可攜帶500千克或250千克炸彈,或272千克的BL-755集束炸彈l機翼中段外側外接點(3、4號),可攜帶火箭吊艙、250千克炸彈或760升副油箱;最外側的機翼外接點(1、2號),適于攜帶250千克炸彈、PL-5或PL-7紅外自導引導彈,或400升副油箱。 雖然強-5M的空重要增加140千克而達到6634千克,而且無外接起飛重量也會相應地增加,但最大起飛重量將仍為12000千克。預計該機在無外掛狀態,在高度11000米時,最大平飛速度將從M1。12增大到M1。2,即從1190千米/小時增大到1210千米/小時;在海平面高度將從M0。987增大到M1。0,即從1210千米/小時增大到1225千米/小時。其他方面,強-5M的性能實際上與強-5Ⅲ相同。在攜帶2000千克外接載荷、保留10%余油、飛低-低-低任務剖面時,其典型作戰半徑為300千米;飛高-低-低。高任務剖面時為400千米。據中、意聯合研制組說,新航空電于系統購靈活性和模塊性,以及渦噴-6與渦噴-6A發動機的互換性,已為將早期的強-5改裝為一種經濟實用的新型飛機創造了條件。 強-5K是對外合作的強-5Ⅱ改進型。K型在強-5Ⅱ基礎上加裝了法國湯姆遜公司和薩吉姆公司的ULISS91慣性導航系統,VE110平視顯示器及TMV630激光測距機。該機1991年試飛成功。 強-5C是我國自行改進的型號,和殲教-7、殲-7MG參加了87年巴黎航展,當時是中國軍用飛機首次較正式、較大規格的參加外國航展,引起了西方傳媒不少注意。 強-5投產后生產了上千架,除裝備中國的空/海軍外,還曾出口到朝鮮、巴基斯坦,也算國家軍工的光榮。但在國外軍用航空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強-5很快落伍了。而幾次與英國、意大利等國合作改進的計劃先后受挫,使強-5“先天不足、后天失調”。 技術數據 翼展9。68米 機長15。65米 機高4。33米 機翼面積27。95平方米 主輪距4。4米前輪距4。10米最大起飛重量113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9130千克 最大載彈量1500千克 推重比(起飛)0。71 翼載荷(起飛)3。26千牛/米2(332千克/平方米)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5000米)1240千米/小時,(高度11000)M1。12 巡航速度(高度11000米)807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6500米 最大航程1630千米(機內燃油) 最大續航時間1小時55分 起飛離地速度330千米/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700-750米 著陸滑跑距離1060米 限制過載+8。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