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所述,多謝!
熱心網友
【書讀人生】走進席慕蓉雋永綺麗的詩歌世界(社團推薦) 在我琳瑯滿目的書架上有一本薄薄的詩集,也是眾多書籍當中價格最便宜的一本,僅僅只有兩塊二(這在今天的經濟狀況下看,不值一提,可是在十四年前的1991年對于我來說已經是不小的一筆開支。)如今經過十幾年的風雨侵蝕,紙張開始泛黃,但是它給予我對現(xiàn)代詩歌的認知與欣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因為一場意外它的后尾部分已經殘缺,可是它所蘊涵的魅力似瓊漿玉液越久越醇,它是我第一本,也是最珍貴的一本詩集——《席慕蓉詩歌精品》。 此本詩集擷取了席慕蓉全部詩歌的精英,共計157首,可謂字字皆珠璣,篇篇是精品。已經記不清曾經翻閱過多少遍,回味過多少次,無論寒來暑往,花開花落,每每打開,墨香撲面,那種情思超逸,聲韻天成的流麗,歷歷在目,令我沉浸在一種不可言傳的境界流連忘返。 對于席慕蓉最初的印象是從收音機里獲得的,當年的癡迷也在多年之后變成了一種現(xiàn)實,那就是我也開始了詩歌創(chuàng)作。但在現(xiàn)代詩歌發(fā)展的當今,席慕蓉的詩歌在有些讀者眼里已經成為昨日黃花,甚至不屑一顧,但我卻格外鐘情,盡管自己同時擁有許多大家的詩集,唯獨對于她的詩歌品賞不絕,因為我從其毫不設防的真情袒露中獲得一次次美的享受與啟迪。 席慕蓉被譽為“臺灣詩壇女旋風”,其原籍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四川重慶(今重慶直轄市)。全名穆倫·席連勃,是大江河的意思,“慕蓉”取于穆倫的諧音。她世家王族,其外婆寶爾吉特濂公主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1949年她隨父母到了臺灣,先后畢業(yè)于臺北師范藝術科、師范大學藝術系,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其集詩人,散文家,畫家于一身,多才多藝,令人敬慕! 對于解讀大家的詩歌多少有點難以落筆,擔心自己的水準曲解詩歌的本意,但是又不愿意孤芳自賞般沉浸其中,索性放縱自己,對自己最喜歡的幾首詩歌淡淡的,淺淺的,說上幾句。 席慕蓉的詩歌具有一下幾個典型的特色: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這也是我所被打動的一點,這類從樸實中見真情的詩作鮮見于這本詩集中,她所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毫無矯飾的美,淳樸純真。這在她關于青春、愛情和生命的一些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與詮釋。 其中《傳言》中寫道: 若所有的流浪都是因為我/我如何能/不愛你風霜的面容(第一節(jié)) 若世間的悲苦/你都已 為我嘗盡/我如何能/不愛你憔悴的心(第二節(jié)) 他們說/你已老去/堅硬如巖/并且極為冷酷/卻沒人知道/我仍是你/最深出最柔軟的那個角落/帶淚 并且不可碰觸(第三節(jié)) 此首詩歌沒有一個華麗的辭藻,卻將愛情詮釋的淋漓盡致,她直抒胸臆,集真情于筆端,情深意綿,詩歌的開篇中寫到了一種奉獻和理解,也是在彼此的互相付出與相依中將愛情的純真達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境界,不能不使我們感動。詩歌的第三節(jié)更是將這種情感升華,延伸,也是愛情在遭遇某種靈與肉的分離時“我”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情感,“愛”的“靈魂”在這里生動地加以闡釋。曾經復讀此首詩歌多次,每一次的理解都不同,偶爾嘗試自己對她的感覺進行下意識的“模仿”,到最終只是徒勞,后來在一次次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賞意識,希望從中攫取更大的收獲。 她的另外一首詩歌《山路》字上也是平淡無奇,但卻感人肺腑。詩中這樣寫到: 我好像答應過你/要和你 一起/走上那條美麗的山路/你說/那坡上種滿了新茶/還有細密的相思樹/我好像答應過你/在一個遙遠的春日下午(第一節(jié)) 這里我們看到初戀的影子,一些記憶跌入眼底,多么令人心動,春日的下午“我”所能夠做到的是與“你”走上美麗的山坡,坡上的景致更令我心醉,一種羞澀,種向往,一份記憶猶如春風蕩漾心頭,這是多么美好的情愫與場景。 而今夜/在燈下 梳我初白的頭/忽然記起一些沒能/實現(xiàn)的諾言/一些無法解釋的傷悲(第二節(jié)) 作者在第二節(jié)立刻將我們帶入另外一種境地,也是從記憶里回到現(xiàn)實,這時的“我”烏發(fā)霜染,面對鏡中的自己,忽然想起一些沒能實現(xiàn)的“諾言”,對于“諾言”為什么沒有實現(xiàn),我們盡可能地予以想像,總之“諾言”變成了一種傷悲,這不免使我們沉醉在一種無奈的情愫,與作者一起不能自拔,這也是多年以后從記憶的角落觸及的一段“悲傷”。 在那條山路上/少年的你 是不是 還在等我/還在急切地四處張望(第三節(jié)) 在結尾部分作者再次觸及那段記憶,而且對于“少年”的深情不言而喻,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由于某種原因而“失約”的耿耿于懷,更是遺憾終生。 這一首詩歌在我的記憶也不知流淌了多久,總喜歡在安靜的時候安靜地品賞,也許那個時候對于詩歌的理解更深刻。詩意的流暢也似涓涓細流沁入心田。 二、短小精悍,意蘊深邃,余味不絕。 這也是席慕蓉詩歌的又一顯著特點,具有精巧的特質,并且蘊藏極其豐富的內涵,最為欣賞和喜歡的一首《曇花的秘密》,令我流連忘返。 此詩不過十二行,卻精巧細致,詩歌中這樣寫到: 總是/要在凋謝后的清晨/你才會走過/才會發(fā)現(xiàn) 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經是/怎樣美麗又怎樣寂寞/一朵(第一節(jié)) 我愛 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錯過的昨夜/曾有過 怎樣皎潔的月光(第二節(jié)) 初次看到此詩,便被其題目深深吸引,我一直在想究竟“曇花”擁有什么樣的“秘密”?是短暫的綻放,還是夜里寂寞的內涵,甚或是那白色的花蕊中潛藏的一份感悟?我尋著“秘密”徜徉在詩歌綿延的氛圍里,著實領略到“我”的一份情愫,欣賞到作者營造的絲絲淡淡的惆悵。詩歌以“曇花”作為喻體,包含了“人之年華易逝”如曇花般短暫,包含了良機不經意錯過,如曇花一現(xiàn)般永不再來,表達出“我”難以言語的情愫。 此首詩歌傳達給我們“余味不絕”的啟迪,也是這種啟迪長長令我對于“曇花”的欣賞由淺至深,故也曾數(shù)次欲動筆寫點關于“曇花”的文字,可一直以來,自己未曾寫出丁點。也許對曇花的表達明顯受到“席慕蓉”的影響,猶豫自己該如何走出曇花的秘密,當我再次沉浸在這些質樸的詩句中,驀地,產生了表達的欲望,或許我的詩行里“曇花”會是另外一般模樣,只是希望自己也如“曇花”寂寞地綻放。 《渡口》也是一首令我”怦然心動“的詩歌,詩歌潑墨“離別”,呈“速寫”狀,勾勒出一幅“別離”的圖畫,全詩共有三節(jié),詩中是這樣寫的: 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從此生根/浮云白日 山川莊嚴溫柔(第一節(jié)) 讀罷第一節(jié),在我的視野里分明是一對惜別的戀人,他們安靜地“握別”,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我”的手已輕輕抽出,別了!思念生根發(fā)芽,而此時“你我”猶如浮云,所有的場景流動在溫柔里,這是多么美好而又略帶憂傷,因為別離“我”的憂傷被悄悄寫進一字一句。 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華年從此停頓/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第二節(jié)) 第二節(jié)首句重復,傳遞給我們“別離”的傷感,“我”抽出手,似乎年華停頓,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這是怎樣一種情感,奔放而又熱烈,是愛,真摯的眷戀。作者并沒有讓眼淚奪眶而出,而是痛痛快快地在心中匯成了河流。這種表達的感染力令我沉醉。 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第三節(jié)) 此節(jié)將別離的場景勾勒得淋漓盡致,復讀之總有執(zhí)著的感動將我挽留,作者如此細膩而又純粹的表達使得別離如此生動,你看“渡口”并沒有相送的花,用什么來祝福呢?”我“將“祝福”別在你的衣襟上,這祝福就是相送的花,永不凋謝的開在“我”的心里,帶著這份“祝福”上路,該是多么美好! 如果一定要在《渡口》寫上贊美的詞語,我想還是別“你”的“花”,在詩歌的衣襟上吧! 三、蘊涵哲理性 “哲理”是指關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原理。在席慕蓉的詩歌中“哲理性”又是一大亮點,此類詩歌中我比較喜歡和欣賞《詩的價值》,此首詩歌語言上繼承席慕蓉一貫的質樸風格,其詩意深長,詩中寫到: 若你忽然問我/為什么要寫詩/為什么 不去做些/別的有用的事(第一節(jié)) 讀這樣的詩歌的確是一種享受,語言凝練,詞語樸素,樸素到一些簡單的詞語組合成一種撲面而來的親切感,有時候甚至感覺到是自己在追問自己,如果不“我”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重新選擇一種創(chuàng)作“體裁”,那么同樣這樣的詩句和“疑問”一定會激發(fā)“我”思考,究竟為什么選擇“寫詩”,是不是還有其他事情可以充實人生?帶著這些疑問繼續(xù)欣賞下去…… 那么 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回到/我如金匠 日夜錘擊敲打/只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蟬翼的金飾(第二節(jié)) 這里“我”似乎并沒有回到“你”的提問,但在下面的詩句中我們似乎又得到了一種答案,那就是“我如金匠 日夜錘擊敲打”目的是“只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蟬翼的金飾”。讀到這里我已被作者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深深打動,面對“痛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處于消沉低靡中,甚至悲觀頹廢,作者卻將“痛苦”比喻為“金飾”,而且是在痛苦的過程中漸漸思索,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痛苦價值”的理解,也是人生在“遭遇痛苦”后應該汲取的“積極”營養(yǎng)。因此對此節(jié)的解讀我?guī)状稳辉嘎涔P,腦海里活多或少保留自己在“痛苦”來臨時的種種表現(xiàn),如果拋開“自我”,單純地理解作者的詩意,對自己是徹底的覺悟。 在這里我更加理解此首詩歌題目的含義,也是經歷一次閱讀,珍藏一份收獲。 不知道這樣努力地/把憂傷的來源轉化成/光澤細柔的詞語/是不是 也是一種/美麗的價值(第三節(jié)) 在第三節(jié)中我們可以得到席慕蓉有關詩歌創(chuàng)作的精神,也是現(xiàn)今我們所有喜歡和正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作者們”應該學習和追求的,“美麗的價值”源自真情實感,不是“無病呻吟”,甚至“故作深沉”,而是自然而然,毫無矯飾,作者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極其樸實的文字,卻讓讀者在樸實之中得到藝術上的享受,得到啟迪與提高。 復讀整首詩歌,此時《詩的價值》遠比從前更具魅力。 四、濃濃鄉(xiāng)情筆尖流 席慕蓉在有關“鄉(xiāng)情,鄉(xiāng)思,鄉(xiāng)愁”的詩歌也不少,而且這類詩歌她寫得更是情難自抑,猶如懸崖瀑布,奔騰飛躍,很能與讀者產生共鳴。無論身在何處,每每走進這類詩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對故土的惦念之情可謂一瀉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勢。 曾經讀過一篇關于席慕蓉“鄉(xiāng)情”類詩歌的解讀文字,雖然經歷這么長時間,依然清晰記得這樣一些字眼“悲劇性美”,剛開始對這種評價感到有點不悅,因為自己并不這樣認為,但是經過反復多次的閱讀和學習,再加上拜讀更多的相關解讀文字,漸漸地有了新的認識,這個重新認識的過程也是我不斷提高的過程。 有時候解讀這樣的“鄉(xiāng)情”詩歌,如果不設身處地的站在“作者”的位置很難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也是深層次地感悟詩歌的內涵。 在這類詩歌當中,我常常念及且很有代表性的是《長城謠》和《鄉(xiāng)愁》。 《長城謠》如是寫到: 盡管城上城下爭成了一部歷史/盡管多了焉支又還了焉之/多少個隘口有多少次悲歡啊/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顛/l冷眼看人間恩怨/為什么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萬里的軀體/有你千年的容顏/有你的云 你的樹 你的風(第一節(jié)) 敕勒川 陰山下/今霄月色應如水/而黃河今夜仍然要從你身旁流過/流進我不眠的夢中(第二節(jié)) 對這首詩歌我百讀不厭,并成為我對于“鄉(xiāng)情”文字懷有特殊情感的一點見證,詩歌可謂“大手筆”,作者從長城的歷史入筆寫起,洋洋灑灑,縱橫千里萬里,“長城”象征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而如果我們想到“臺灣”,也是作者身處之地,便很自然地想到“臺灣”與“大陸”的遙相呼應,作者在詩中一次次念及“你的容顏,你的云,你的樹,你的風”,這些不就是故土的象征嗎?故鄉(xiāng)的云,是“我”漂泊的化身,故鄉(xiāng)的樹,是“我”落葉歸根的象征,故鄉(xiāng)的風,是“我”朝思暮想的歸來,這一切令人浮想聯(lián)翩,引發(fā)纏綿的“思念”“盼歸”。 我徘徊在作者的“為什么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詩句中,深深陷入切切情思,不能自拔,一時間不知如何從作者的“疑問”中回到現(xiàn)實,如果可以從容地解讀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那么惟有潛心觸摸詩中滾燙的心聲。 詩歌第二小節(jié),更是以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一種寄托,使我們想起今夜皎潔的月色下,“我”急切地思鄉(xiāng)之情,還有“黃河”撲入心懷的動人之態(tài)。 一首《鄉(xiāng)愁》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心頭繞: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節(jié)) 僅此兩句,已經使我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這是多么心動的感覺。 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第二節(jié)) 最初對這兩句詩歌的理解比較幼稚和片面,也沒有過多地思索作者為何說“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后來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認識,也進一步認識到“模糊”是因為別離時間太久,又因為種種原因這種“模糊”變成了“悵惘”,了解詩人的境況,對解讀這樣的詩句很有幫助。 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第三節(jié)) 詩歌最后小節(jié)將“鄉(xiāng)愁”凝結在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上,充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不會因為人的老去而漸失,而是永遠鮮活。 當寫完上面的文字,我潛藏在心底的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是對“作者”的感謝,更是對詩歌的眷戀…… 很慶幸自己有這么大的勇氣很粗糙地完成這篇文字,對于“席慕蓉”詩歌的認知,欣賞,我只是非常片面地表述自己的“解讀”,這也是基于曾經拜讀些許解讀文字之后形成的,其中某些觀點具有一定的“私人化”,不管怎樣,我是在煎熬之后,終有所獲。 無論在別人眼里“席慕蓉”的詩歌是什么樣子?我想能夠真正走進她詩歌世界就是一種美麗與快樂,愿這份美麗伴我左右,永不枯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