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我們中國人測量子午線長度在先,還是西洋人證明地球是球在先?總之我的高三古代歷史課本上說是我們測量子午線長度在先(唐朝),可是我想不證明地球是球的話怎么測量子午線呢?

熱心網友

最早測量子午線長度的僧一行知道地圓學說嗎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國古代史》第八節《隋唐文化的繁榮》中說:“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有學生問:既然僧一行能夠用科學方法測量子午線,難道他不知道地圓學說嗎?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僧一行是如何測量子午線長度的 唐朝開元年間,僧一行為編撰大衍歷進行了大規模的天文實測,南方到達交州,北方抵達鐵勒,其間共有12個測量點。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領導的,由南宮說等人主持的在河南的測量最為重要。他們在河南的白馬、浚儀、扶溝、上蔡等地測量了夏至正午日影長和北極高,又用繩子丈量了它們之間的距離,經歸算,從白馬到上蔡有526.9里,日影長相差2.1寸。一行還通過與其他地方的測量相比較,得出地上南北相差351.27里,北極高度相差1度。根據我國古制1里等于300步,1步等于5尺,1唐尺等于24.525厘米,1周天等于365.25度,可換算出北極高度變化1度,南北間距離為129.22公里。以今日測量的1度相應距離為111.2公里看,唐代的測量誤差偏大;但最早測量出了子午線的長度。雖然唐代的這次測量,實際上是測出了子午線的弧長,但一行等人并沒有明確的地球概念,他們已經走到了發現大地為球形的邊緣,卻未能再進一步。公元前3世紀末,古希臘天文學家厄拉托塞內斯在地為球形的思想指導下測量出地球周長。畢達哥拉斯學派從旅行者看到的極高變化而想到大地為球形。但是在中國傳統天文學中沒有明確的地球概念,即使已經測量出相應的數據,仍使這項發現失之交臂。 二、地圓學說是怎樣提出并得到證實的 公元1世紀末,古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說”,正好為基督教《圣經》提供了“理論”依據。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不動的,所有的星體都是圍繞著地球旋轉。哥白尼經過畢生的努力,終于在1514年5月撰寫出一部偉大的“日心說”著作《天體運行論》,1514年該書出版,是科學史上的一聲驚雷,震動了整個世界。它是一塊里程碑,標志著世界近代科學的開始,使自然科學從神學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第一個公開發表“地球”概念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因為當時的古希臘人認為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完美的,因此,柏拉圖闡釋了地是球形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許多天體環繞它做圓周運動的理論。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不僅接受了老師的見解,而且第一次用事實科學地論證了這個理論。他在觀察月食時,注意到掩住月面的地球的影子總是圓弧形的。他還認識到,向北旅行時,人們會發現各種星辰高出地平線的高度在增加,這都表明大地是球形的。亞里士多德由此成為地球概念的真正奠基者。 1519年9月,麥哲侖船隊渡過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于第二年10月到達美洲南端,繞過麥哲侖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再經印度洋繞過非洲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這次歷經3年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在世人面前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人們不必擔心:當他到地的另一端時會掉到下面的無底深淵中去。因此,也可以說是人類認識史上的重大突破,主觀偏見和宗教謬說讓位了。 三、中國人是如何知道地圓學說的 到了公元13世紀,阿拉伯人札馬魯丁把阿拉伯的天文學傳到了中國,把“地球說”傳來,并告訴中國人地球上三分陸地,七分大海,而且有經緯線。他真正地造出了一個地球儀,在《元史》卷48中記載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他造了個球體:“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穿于其中,畫作小方井,以計幅圓之廣袤,道里之遠近。”可見,地圓說已經傳到中國。可是奇怪的是,這并沒有起多大作用,這種觀念沒有廣為傳播,也沒有進一步去討論“地球是圓的”背后的內容,更沒有涉及到王朝合法性和民族優越性等等重要問題。到了明朝洪武年間,一個名叫吳伯宗的人把阿拉伯世界的天文學知識翻譯到了中國,這部翻譯的書現在還在,遺憾的是,這一翻譯在當時也沒有產生影響。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利馬竇的觀點。據說進呈給萬歷皇帝的《坤輿萬國全圖》是以利馬竇的觀點為基礎,由太監繪制在六個屏風上的。現在屏風當然沒有了,但地圖似乎還保存在南京博物館,上面有利馬竇的一段話:“地與海本是圓的,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成如雞子,黃在清內,渾淪一球,原無上下,蓋在天之內,有瞻非天?總六合內,凡足所佇即為下,凡首所向即為上,其專以身之所居分上下者,未然也。” 可是,到了晚清,中國全面西轉,晚清的人也看到了這種“天變道變”的趨勢。不過,他們是帶著焦慮歡迎這種巨變的。所以,嚴復說:“波蘭人哥白尼,盡破地靜天動舊說,讓地為日居行星之一,歲歲繞日……喟然嘆曰,偉哉科學。五洲政治之變,基于此矣。”因此“天動地靜”“天尊地卑”“天圓地方”這些觀念實際上牽涉到中國的政治倫理和思想,這些觀念一旦被瓦解,自由、民主、平等的觀念就會“日張而不可遏”。梁啟超在《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中說:“哥白尼之前,天文家皆謂日繞地球,及哥氏興,乃反其說,于是眾星之位置雖依舊,而所觀察之者乃大異……空間時間二者,實吾感覺力中所固有之定理,所賴以綜合一切、序次一切,皆此具也,茍其無之,吾終無術以整頓,諸感覺而使之就緒。” 由此可見,唐朝杰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是世界上最早用科學方法測量子午線長度的人,走到了發現“地圓現象”的邊緣。遺憾的是,僧一行等沒有更深入一步,使這一偉大發現失之交臂。直到晚清,“地圓說”才在中國廣為流行,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