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幾乎所有人都有理財誤區 2005年10月14日 20:33:51 中財網 “我們在商場買了電器或者其他什么東西,往往會得到一本說明書,但是,為什么我們拿到了錢,卻從來沒有人給我們使用說明?” 這是中大君融投資顧問公司總裁毛丹平的文章中的開篇問題。接受專訪時,她以此來說明用戶也需要理財培訓。 除了中大君融的總裁,毛丹平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山大學注冊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的課程設計者。她用“苦口婆心”來形容自己現在的狀態。每每和人提及“個人理財”,她就要講一下正確的定義是什么,更正談話對象意識里存在的誤區。 “個人理財是指為了實現個人和家庭的生活目標,對個人財務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很多人把銀行的理財產品等等金融產品當作消費品買,他們認為理財服務就是買或者賣金融產品。這種心態可能使他們犯致命的錯誤。實際上,金融產品只是實現個人理財過程的附帶產品。” 毛丹平認為,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越來越需要一份個人的財務解決方案來實現生活的目標。大部分中國人用錢的習慣來自三個方面:生活的教化、父母的行為、書和媒體的理財教育。 “幾乎所有人都存在理財誤區。我看過太多富人變窮的事情了,而窮人如果犯錯誤,可能就是致命的。”即使是一些公司的財務總監,對個人財富的規劃也通常是一團糟,他們甚至對子女的教育、自身的養老都沒有系統的考慮規劃。毛丹平介紹,她有位朋友曾經擁有30萬的存款,而后看中了一套價值50萬的房子。當時股市還比較好,這位朋友抱著賺錢買房子的愿望,把30萬全投了進去。結果這些年來,她就看著自己的財富一天天縮水,而那套房子也離她越來越遠。 由此,毛丹平的觀點是每個人都需要理財規劃師,但是與此相悖的是,中國的理財規劃師幾乎是鳳毛麟角。合格的理財規劃師要有專業技能,有服務的心態,要牢記關注客戶需求是第一位的,還要了解眾多的金融產品,而最關鍵也最難做到的,是有了解客戶價值觀、生活方式的能力。因為所有的規劃都是建立在客戶需求基礎上的。 這些能力,需要的是閱歷而非訓練。“國外理財師70%以上是40歲以上的人,而在中國,40歲以上的人具備專業技能的很少,年輕的又沒有閱歷。”毛丹平介紹,她培訓的一位專業技能不錯的學員,做過這樣的計劃:年薪20萬的人,月開支只有1500元。“他想像不出年薪20萬的人如何生活,只能套用自己的方式。”毛丹平說。 而且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培養一個理財規劃師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理財師基本只做大客戶的服務。大眾客戶是難以享受理財師提供的服務的。“大眾客戶需要理財師的思想來幫助他學習怎樣用錢,”毛丹平認為,“在理財市場上,能夠做這件事情的就是媒體。今后,大家會從媒體上學會如何用錢。” 。
熱心網友
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
熱心網友
“我們在商場買了電器或者其他什么東西,往往會得到一本說明書,但是,為什么我們拿到了錢,卻從來沒有人給我們使用說明?” 這是中大君融投資顧問公司總裁毛丹平的文章中的開篇問題。接受專訪時,她以此來說明用戶也需要理財培訓。 除了中大君融的總裁,毛丹平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山大學注冊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的課程設計者。她用“苦口婆心”來形容自己現在的狀態。每每和人提及“個人理財”,她就要講一下正確的定義是什么,更正談話對象意識里存在的誤區。 “個人理財是指為了實現個人和家庭的生活目標,對個人財務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很多人把銀行的理財產品等等金融產品當作消費品買,他們認為理財服務就是買或者賣金融產品。這種心態可能使他們犯致命的錯誤。實際上,金融產品只是實現個人理財過程的附帶產品。” 毛丹平認為,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越來越需要一份個人的財務解決方案來實現生活的目標。大部分中國人用錢的習慣來自三個方面:生活的教化、父母的行為、書和媒體的理財教育。 “幾乎所有人都存在理財誤區。我看過太多富人變窮的事情了,而窮人如果犯錯誤,可能就是致命的。”即使是一些公司的財務總監,對個人財富的規劃也通常是一團糟,他們甚至對子女的教育、自身的養老都沒有系統的考慮規劃。毛丹平介紹,她有位朋友曾經擁有30萬的存款,而后看中了一套價值50萬的房子。當時股市還比較好,這位朋友抱著賺錢買房子的愿望,把30萬全投了進去。結果這些年來,她就看著自己的財富一天天縮水,而那套房子也離她越來越遠。 由此,毛丹平的觀點是每個人都需要理財規劃師,但是與此相悖的是,中國的理財規劃師幾乎是鳳毛麟角。合格的理財規劃師要有專業技能,有服務的心態,要牢記關注客戶需求是第一位的,還要了解眾多的金融產品,而最關鍵也最難做到的,是有了解客戶價值觀、生活方式的能力。因為所有的規劃都是建立在客戶需求基礎上的。 這些能力,需要的是閱歷而非訓練。“國外理財師70%以上是40歲以上的人,而在中國,40歲以上的人具備專業技能的很少,年輕的又沒有閱歷。”毛丹平介紹,她培訓的一位專業技能不錯的學員,做過這樣的計劃:年薪20萬的人,月開支只有1500元。“他想像不出年薪20萬的人如何生活,只能套用自己的方式。”毛丹平說。 而且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培養一個理財規劃師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理財師基本只做大客戶的服務。大眾客戶是難以享受理財師提供的服務的。“大眾客戶需要理財師的思想來幫助他學習怎樣用錢,”毛丹平認為,“在理財市場上,能夠做這件事情的就是媒體。今后,大家會從媒體上學會如何用錢。” 。
熱心網友
所謂信用,就是用契約關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殖的價值運動。信用是和商品生產、貨幣經濟相聯系的范疇,在商品貨幣關系存在的條件下,信用是價值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點是:貸者將貨幣給借者,約期歸還,借款到期后除歸還本金外,還需支付一定的利息。在這一信用關系中,貸款者在貸出一筆款項的同時獲得了一種權力,即可以要求借款人以后償還一筆款項的權利,又稱債權。借款人則承擔以后償還一筆款項的義務,又稱債務。由于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被廣泛地作為支付手段,所以這種債務償還通常是用支付一定的貨幣金額來完成的。
熱心網友
不一定!
熱心網友
理財不是攢錢,理財也不等于投資。所謂理財,就是指客戶根據自身的財務能力和風險承受度,在不同的保障和投資工具之間合理分配資金,將當前的生活消費和未來的生活保障做一個平衡、合理的安排。并使之最大程度地獲得保障和增值的過程。理財中,我們強調要將未來,特別是自己養老的財務安排好,但同時,我們也不贊成為了未來的生活保障而忽視了目前生活的品質。
熱心網友
幾乎所有人都有理財誤區 2005年10月14日 20:33:51 中財網 “我們在商場買了電器或者其他什么東西,往往會得到一本說明書,但是,為什么我們拿到了錢,卻從來沒有人給我們使用說明?” 這是中大君融投資顧問公司總裁毛丹平的文章中的開篇問題。接受專訪時,她以此來說明用戶也需要理財培訓。 除了中大君融的總裁,毛丹平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山大學注冊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的課程設計者。她用“苦口婆心”來形容自己現在的狀態。每每和人提及“個人理財”,她就要講一下正確的定義是什么,更正談話對象意識里存在的誤區。 “個人理財是指為了實現個人和家庭的生活目標,對個人財務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很多人把銀行的理財產品等等金融產品當作消費品買,他們認為理財服務就是買或者賣金融產品。這種心態可能使他們犯致命的錯誤。實際上,金融產品只是實現個人理財過程的附帶產品。” 毛丹平認為,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越來越需要一份個人的財務解決方案來實現生活的目標。大部分中國人用錢的習慣來自三個方面:生活的教化、父母的行為、書和媒體的理財教育。 “幾乎所有人都存在理財誤區。我看過太多富人變窮的事情了,而窮人如果犯錯誤,可能就是致命的。”即使是一些公司的財務總監,對個人財富的規劃也通常是一團糟,他們甚至對子女的教育、自身的養老都沒有系統的考慮規劃。毛丹平介紹,她有位朋友曾經擁有30萬的存款,而后看中了一套價值50萬的房子。當時股市還比較好,這位朋友抱著賺錢買房子的愿望,把30萬全投了進去。結果這些年來,她就看著自己的財富一天天縮水,而那套房子也離她越來越遠。 由此,毛丹平的觀點是每個人都需要理財規劃師,但是與此相悖的是,中國的理財規劃師幾乎是鳳毛麟角。合格的理財規劃師要有專業技能,有服務的心態,要牢記關注客戶需求是第一位的,還要了解眾多的金融產品,而最關鍵也最難做到的,是有了解客戶價值觀、生活方式的能力。因為所有的規劃都是建立在客戶需求基礎上的。 這些能力,需要的是閱歷而非訓練。“國外理財師70%以上是40歲以上的人,而在中國,40歲以上的人具備專業技能的很少,年輕的又沒有閱歷。”毛丹平介紹,她培訓的一位專業技能不錯的學員,做過這樣的計劃:年薪20萬的人,月開支只有1500元。“他想像不出年薪20萬的人如何生活,只能套用自己的方式。”毛丹平說。 而且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培養一個理財規劃師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理財師基本只做大客戶的服務。大眾客戶是難以享受理財師提供的服務的。“大眾客戶需要理財師的思想來幫助他學習怎樣用錢,”毛丹平認為,“在理財市場上,能夠做這件事情的就是媒體。今后,大家會從媒體上學會如何用錢。” 。
熱心網友
“我們在商場買了電器或者其他什么東西,往往會得到一本說明書,但是,為什么我們拿到了錢,卻從來沒有人給我們使用說明?” 這是中大君融投資顧問公司總裁毛丹平的文章中的開篇問題。接受專訪時,她以此來說明用戶也需要理財培訓。 除了中大君融的總裁,毛丹平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山大學注冊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的課程設計者。她用“苦口婆心”來形容自己現在的狀態。每每和人提及“個人理財”,她就要講一下正確的定義是什么,更正談話對象意識里存在的誤區。 “個人理財是指為了實現個人和家庭的生活目標,對個人財務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很多人把銀行的理財產品等等金融產品當作消費品買,他們認為理財服務就是買或者賣金融產品。這種心態可能使他們犯致命的錯誤。實際上,金融產品只是實現個人理財過程的附帶產品。” 毛丹平認為,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越來越需要一份個人的財務解決方案來實現生活的目標。大部分中國人用錢的習慣來自三個方面:生活的教化、父母的行為、書和媒體的理財教育。 “幾乎所有人都存在理財誤區。我看過太多富人變窮的事情了,而窮人如果犯錯誤,可能就是致命的。”即使是一些公司的財務總監,對個人財富的規劃也通常是一團糟,他們甚至對子女的教育、自身的養老都沒有系統的考慮規劃。毛丹平介紹,她有位朋友曾經擁有30萬的存款,而后看中了一套價值50萬的房子。當時股市還比較好,這位朋友抱著賺錢買房子的愿望,把30萬全投了進去。結果這些年來,她就看著自己的財富一天天縮水,而那套房子也離她越來越遠。 由此,毛丹平的觀點是每個人都需要理財規劃師,但是與此相悖的是,中國的理財規劃師幾乎是鳳毛麟角。合格的理財規劃師要有專業技能,有服務的心態,要牢記關注客戶需求是第一位的,還要了解眾多的金融產品,而最關鍵也最難做到的,是有了解客戶價值觀、生活方式的能力。因為所有的規劃都是建立在客戶需求基礎上的。 這些能力,需要的是閱歷而非訓練。“國外理財師70%以上是40歲以上的人,而在中國,40歲以上的人具備專業技能的很少,年輕的又沒有閱歷。”毛丹平介紹,她培訓的一位專業技能不錯的學員,做過這樣的計劃:年薪20萬的人,月開支只有1500元。“他想像不出年薪20萬的人如何生活,只能套用自己的方式。”毛丹平說。 而且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培養一個理財規劃師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理財師基本只做大客戶的服務。大眾客戶是難以享受理財師提供的服務的。“大眾客戶需要理財師的思想來幫助他學習怎樣用錢,”毛丹平認為,“在理財市場上,能夠做這件事情的就是媒體。今后,大家會從媒體上學會如何用錢。” 。
熱心網友
理財不是攢錢,理財也不等于投資。所謂理財,就是指客戶根據自身的財務能力和風險承受度,在不同的保障和投資工具之間合理分配資金,將當前的生活消費和未來的生活保障做一個平衡、合理的安排。并使之最大程度地獲得保障和增值的過程。 理財中,我們強調要將未來,特別是自己養老的財務安排好,但同時,我們也不贊成為了未來的生活保障而忽視了目前生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