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女生,對軍事,武器的東東一概不懂。這幾天看新聞,有很多是御警機的,好象是很厲害的東西,不過新聞里面也沒有具體的介紹,誰可以給我詳細說說。先謝謝了

熱心網友

預警機是裝有遠程警戒雷達用于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并可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大多數預警機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機背上背有一個大 “蘑菇”,那是預警雷達的天線罩。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國海軍根據太平洋海空戰的經驗教訓,為了及時發現利用艦載雷達盲區接近艦隊的敵機,試驗將警戒雷達裝在飛機上,利用飛機的飛行高度,縮小雷達盲區,擴大探測距離,于是便把當時最先進的雷達搬上了小型的TBM─3W飛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架空中預警機試驗機AD─3W “復仇者”,它于1944年首次試飛。后來,美國和英國又研制試驗了幾種預警機,但它們由于雷達功能單一、下視能力和目標分辨能力差等技術難題未解決,所以難以達到實際使用的要求。  50年代,美國繼續預警機的研制工作,將新型雷達安裝在C─1A小型運輸機上,改裝成XTF─1W早期預警機,于1956年12月17日前次試飛,后來又經改進,裝上新型電子設備,在1958年3月3日試飛成功,正式定名為E─1B “跟蹤者”式艦載預警機,1960年1月20日正式裝備美國海軍。E─1B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用的預警機,它初步具備了探測,海上和空中目標、識別敵我、引導己方飛機攻擊敵方目標的能力。它的雷達探測距離為200公里,可同時引導20─30架己方飛機進行攻擊。但E─1B機載雷達的分辨能力還不很強,雷達數據不能傳輸級航空母艦的指揮中心,而且引導能力也有限,一艘航空母艦載飛機60─90架,若同時升空,就需2─4架預警機進行引導,很容易形成混亂。   70年代,脈沖多普勒雷達技術和機載動目標顯示技術的進步,使預警機在陸地和海洋上空具備了良好的下視能力;三坐標雷達(可同時測定目標的方位 、距離和高度)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預警機的功能由警戒發展到可同時對多批目標實施指揮引導。于是便誕生了新一代預警機,其代表是美海軍的E─2C “鷹眼”和美空軍的E─3A “望樓”。現代預警機實際上是空中雷達站兼指揮中心,所以它又被稱為 “空中警戒與控制系統”飛機。E─2C可探測和判明480公里遠的敵機威脅,它至少能同時自動和連續跟蹤250個目標,還能同時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對其中30個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截擊。E─3A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370公里,可同時跟蹤約600批目標,引導截擊約100批目標。預警機可提高己方戰斗機效能60%以上,所以它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82年4月,在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隊由于未裝備預警機,不能及時發現低空襲來的阿根廷飛機,以致遭受重創。同年6月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空軍使用E─2C預警機引導己方飛機,襲擊敘利亞軍隊駐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陣地,并進行空戰。結果敘軍19個導彈連被毀,約80架被擊落,而以這方無一損失。在1911年的海灣戰爭中,E─2C和E─3A預警機為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贏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近年來的多次海空作戰行動中,無一不出現預警機的身影。(圖)(俄羅斯空軍目前使用的A-50空中預警機)。

熱心網友

預警機,又稱空中指揮預警飛機,它集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于一體。有位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總裁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如果有較好的預警。監控、情報搜集能力,即便戰機數量只有對手的一半,也一樣可以贏得戰爭。”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動用了27架E—2C和11架E—3預警機參戰,共出動了1631架次,累計飛行10246小時,不僅向戰區指揮中心提供了詳實的空情,還與RC-135電子偵察機、戰地空中指揮控制中心和戰術空中指揮中心建立了數據共享網絡。作為旁觀者的蘇聯每天也要出動兩架A-50預警機24小時不間斷地跟蹤、監視美軍從土耳其飛向伊拉克的飛機和艦射巡航導彈。  A-50“中堅”預警機  該機是蘇聯自行設計研制的空中預警飛機,主要用于配合米格-29、米格-31或蘇-27執行防空或戰術作戰任務,可以提供對陸地和海上的空中預警、指揮和控制能力。于1986年開始裝備部隊,迄今共生產了30余架。A-50是選用大型噴氣運輸機伊爾-76改裝成載機的。改裝后的A-50起飛全重為190噸,最大時速85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5500千米。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滯空時間為7。5小時。  該機機身上方裝有一個直徑9米、高2米的全方位旋轉雷達天線罩。前機身上面裝有衛星導航和通訊天線。機頭下方裝有地形測繪雷達。機腹兩側的天線罩內為電子對抗監視天線。機上裝有先進的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可以標示、記錄雷達接收到的信息,并對所獲得目標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A-50的總體性能略遜于美國的E-3系列的機載預警雷達,雖然其對空探測能力在620千米以上,但其下視小型戰斗機的最大深測距離僅為230千米。A-50最大跟蹤目標批數為50,測高精度為距離的1%,可以同時引導12架戰斗機作戰。  E-2C“鷹眼”預警機  E—2于1960年首次試飛,E-2C為E-2的改進型,首批E-2C于1973年交付美國海軍、該機裝有AN/APS-138合成孔徑雷達,能夠對1250萬立方千米范圍內的空中目標實施遠距離深測、自動跟蹤和信息的高速處理。每架E-2C能同時跟蹤600個目標,并控制40多個空中截擊任務。機載雷達還可以在260千米的范圍內探測到來襲的低空飛行目標,并能夠監視敵水面艦只和陸上車輛的活動情況。  由于定型較早,E-2C在技術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在復雜的山區背景下,并不具備下視能力,不能精確檢測出低空目標;續航時間短,活動半徑小,需要地面或航空母艦指揮系統的協調支援等。從1999年起,美國海軍新的E-2C將按新制定的“鷹眼”2000標準制造,該型機在下個世紀的前20年仍將大有用武之地。  E-3“望樓”預警機  該機是美國70年代初研制成功并開始部署的新一代預警機。該機由波音707型飛機改裝而成,1975年完成首次試飛,1978年5月,首批8架E-3型飛機交付美軍并形成初步作戰能力。該機巡航高度為9100米,對中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為500-650千米,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為300-400千米,滯空時間為8小時。該機的雷達系統能同時顯示600個目標,其指揮控制系統能對100架己方飛機發出控制指令。中國預警機參考消息引述香港《廣角鏡》月刊2月號文章 題:國產新式預警機橫空出世 采固態相近代陣雷達中外矚目   文章稱,最近在南京上空頻繁試飛的國產大型預警機,引來軍事迷的激烈爭論。據專家指出,該架稱作“空警-2000”的預警機,采用了相近代陣雷達技術,要比目前美俄產品還要先進。它的服役填補了解放軍從前沒有裝備預警機的空白其先進的雷達技術,也令全世界震驚。該預警機采用俄制伊爾-76為載機,但固態有源相近代陣雷達、顯近代臺、軟件、砷化鎵微波單片集成電路、高速數據處理電腦、數據總線和接口裝置等皆為中國設計和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以色列在美國強大壓力下雖停止向中國出售預警機,中國更于2002年主動中斷從俄羅斯購買入價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預警機,轉而全力發展更先進的大型預警機。作為空軍天字第一號的國家頭號軍事重點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從被命名為“一號工程”中可見一斑,其技術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據悉,“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并不像美俄預警機一樣是旋轉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動的。這印證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比美俄領先一代的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由于它只需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和方位探測,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機械掃描轉天線。也可以證明,中國專家已有效解決了天線引臻機射共振的一系列難題。新浪軍事上有關的東東: 。

熱心網友

呵呵,一看見MM大家就來勁啦.上面的都說過了,我在補充幾點吧,預警機既有固定翼飛機也有預警直升機,其好壞主要由機上的計算機和雷達決定的,預警直升機受到機內空間影響所以滯空時間短雷達搜索距離也近,只適合中型航母編隊的警戒,固定翼預警機中也有大型和中型,大型機一般都是陸基機上不了航母,如美國的E-3,俄羅斯的A-50.中型機中只有E-2C能上航母.固定翼機的機上電子設備也有很大差異,美國的預警機電子設備先進能將雷達捕獲的電子信號進行處理分析,通過數據鏈直接傳給其他作戰飛機或者船只或地面控制站,而俄羅斯的就沒有這個功能,它只是把雷達放到了天上,不能對信號進行處理,簡單的說美國的預警機即能預警,偵察還能指揮,而俄羅斯的只能有前面2種缺乏指揮能力.

熱心網友

預警機與偵察機類似,均執行敵情偵察任務。預警機與偵察機不同,預警機基本上屬于防御型的,對敵攻擊性行為進行預警,一般在敵攻擊范圍之外執行任務;而偵察機一般屬于攻擊型的,多主動深入敵占區執行偵察任務。偵察機以獲取視覺信息為主要手段,可對敵多方位的情報進行偵察;預警機以電子信息為主要偵察手段,對敵主要攻擊武器(飛機、導彈、艦艇)的動態進行預警。偵察機側重于戰術性的局域目標的詳細情報,而預警機則側重于戰役或戰略性的綜合信息。偵察機一般較為小巧精悍,以近距離偵察為目標;而預警機一般較為龐大而復雜,以擴大偵察器材的視野為主要目標。偵察機一般只側重于敵軍情報的獲取,而預警機則不斷增強其情報獲取、情報處理和戰場指揮的功能,逐步向空中指揮部的方向發展。預警機的偵測范圍是很寬的,一般可達幾百公里的半徑范圍,在這個范圍中的敵機活動、導彈發射、艦船游弋,均不能逃出其眼睛,而且通過與指揮中心聯網,可以對敵目標進行識別,進而指揮調度已方的力量進行防范或打擊。 預警機的核心偵測設備是一部大功率雷達,由于其高空優勢,因此覆蓋范圍極廣。此外,預警機還可配備遠紅外設備、聲納設備、高性能的通訊設備、以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情報分析處理和指揮設備,使其綜合性能不斷提高。 。

熱心網友

不懂不要緊,慢慢學吧。預警機用于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主要指揮引導己方飛機遂行作戰飛行任務的飛機。機上裝有雷達和電子偵察設備,飛機起飛后能大大增加雷達的搜索范圍和探測距離,增長預警時間,發現低空、超低空和海上飛行目標的作用尤為顯著。戰時可迅速飛往作戰地區,進行警戒和引導己方飛機作戰;平時可在國界或公海上空巡邏,偵察敵方動態,防備敵方突然襲擊。預警機通常由大型運輸機改裝而成,在現代戰爭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空軍對預警機并不陌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出于國土防空的需要,中國就已經用圖-4轟炸機的機身改裝過一架預警機,并命名為空警-1號。該機不但可探測數百千米外的空中目標,對海上目標也有較強的探測能力。其作用相當于把一臺雷達站搬到了空中,拓展探測范圍和減小盲區,性能與上世紀50年代早期的預警機相當。由于種種原因,空警-1號并沒有設計定型,惟一的一架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      為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向以色列訂購了“費爾康”相控陣雷達預警機,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相控陣雷達預警機,其載機可選用多種飛機。它沒有那種背上駝著的大圓盤天線,而是前機身兩邊舷窗的下面,和像大鼻子似的機頭各安裝一塊相控陣天線,可同時跟蹤l00個目標,對戰斗機的探測距離為370千米,也可探測到巡航導彈等較小雷達反射截面的目標。對目標的重復觀測,其間隔時間不到1秒,足以跟蹤任何機動目標。總的來說,“費爾康”預警機的空中預警能力基本上與美國E-3預警機相同,有些性能甚至超過E-3,但價格卻只有E-3的三分之一左右。可是,由于美國的蓄意阻撓,以色列在2000年表示拒絕向我國出售這種預警機。      中國更于2002年主動中斷從俄羅斯購買入價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預警機,轉而全力發展更先進的大型預警機。作為空軍天字第一號的國家頭號軍事重點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從被命名為“一號工程”中可見一斑,其技術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據悉,“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并不像美俄預警機一樣是旋轉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動的。這印證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技術領先的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由于它只需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和方位探測,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機械掃描轉天線。在伊爾-76型飛機基礎上研制出來的預警引導機,正在中國試飛研究中心試飛。通過一些“半官方”的形式透露出來的圖片顯示,飛機印有中國試飛研究中心的標志,這種飛機似乎已經達到相當先進的水平,令觀察人士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