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997年初韓寶公司的破產已經預示著韓國經濟的危機。同年7月中旬發生的起亞集團事件和10月初發生的雙鈴商事公司事件加速了韓國金融危機。9月22日,在起亞集團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解決4個系列企業問題時,證券市場率先作出反應,綜合指數下跌11點,至667。19點。其后不久,綜合指數又跌至640點以下。9月25日,外匯市場韓元對美元比價跌至913。7:1,成為韓國外匯市場成立以來的新低點。10月28日,受香港股市下挫影響,韓國股市下跌6。63%,在外匯市場,韓元連連跌破政府設定的最低防線,創下984韓元兌換1美元的新低。 11月17日,韓國中央銀行放棄了維持韓元兌美元不低于986:1的努力,韓元當日便跌至當日限幅容許的最低點1008。6:1。漢城股市綜合指數下跌4。3%。韓元匯率跌破千元大關后,在短短一個月內再跌100%,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貨幣貶值幅度最大的一個。11月21日,韓國政府向IMF求援,12月3日,IMF與韓國簽訂援助協議,援助總額為550億美元。12月6日,IMF的首批援助款已轉到韓國,但韓國金融形勢并不見好轉。12月23日,韓國政府宣布,外匯儲備不足以償還將要到期的巨額外債,投資者便瘋狂地搶購美元,致使韓元對美元比價急跌125%,最低跌至2067:1。12月25日,IMF宣布提前向韓國輸送100億美元援助,26日,漢城外匯市場反彈,韓元對美元比價升至1438:1,比23日上漲了524韓元。 韓國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 (1)經濟調整失敗為危機提供了土壤。 1994年-1995年韓國經濟快速增長,韓國政府意識到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適時調整,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創造更寬松的經濟成長環境。于是,韓國政府決定:在1996年進行經濟調整,包括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出口,改善國際收支,降低生產成本等,但調整的結果未能令人滿意。 1996年韓國經濟增長速度(GDP增長率)為6。9%,低于年初政府設定的7。2%的目標,宏觀經濟形勢沒有達到預定的要求;對外貿易赤字擴大,達到創紀錄的203。79億美元,比1995年的47億美元多出了3倍,也遠遠超過年初政府設定的70億美元的目標;進口增長,出口萎縮,經常項目逆差高達237億美元;外債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1020億美元,比1995年的784億美元增加30。1%,占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17。4%上升至21%;如果扣掉韓國對外債權,外債凈額為334億美元,比1995年的171億美元增長近1倍。由于韓國過高的工資、地價和利率,使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經濟前景令人擔憂,股市連連下跌,韓元匯率不斷貶值,從774。7韓元兌換1美元跌至844。2兌換1美元。 (2)大型企業集團破產倒閉的序幕。韓寶公司破產的消息將宣布無力償債,拉開了韓國大型企業破產倒閉的序幕。韓寶公司破產的消息將漢城股市指數擊落2。8%。3月19日,三菱綜合特殊鋼公司破產,引起股市連續4天下跌。4月21日,韓國最大釀酒商直露公司因債臺高筑而倒閉,列入其債權銀行的援助計劃。7月15日,韓國第八大企業集團起亞集團因無力償還10萬億韓元債務,成為銀行援助對象。10月21日,韓國政府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由法院對深陷債務危機的起亞集團作破產接收,并敦促起亞集團的債權銀行依法對起亞集團進行破產清算。雙鈴商事公司也因債務問題面臨倒閉的威脅。受韓國企業債務危機的影響,韓國股市從年初到10月底已經下跌了24%以上,股市、匯市互相影響,韓元對美元的比價也下跌16%。企業危機轉變為人們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危機,而居民信心不足又可能演化為擠提風潮,這將給本已不堪重負的銀行系統帶來重創。居民競相將本幣資產迅速轉化為外幣資產,加劇了匯市、股市的動蕩。這是1997年11月后韓國金融危機設法迭起的最直接原因。 (3)短期對外債務問題將金融危機推向頂峰。 到1997年6月底,韓國所欠14家外國銀行的債務總額達到1343。3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達800億美元。半年后,即1997年年底,韓國外債余額達到1544億美元,預計1998年底將達到1700億美元。到1997年11月底,韓國償還到期外債后,外匯儲備僅剩73億美元。國際社會在12月份雖然已向韓國提供了140億美元,緊急貸款,有些債權人也同意韓國延期償還債務,但1998年第一季度將有216億美元債務需要償還,1月底到期的債務就達122億美元。在此消息影響下,韓元又多次跌破2000韓元兌換1美元的關口。許多企業為償還債務,搶購美元。人們對韓元的信心再次受挫,匯市、股市大幅跌落,使韓國的對外債務問題成為金融危機加重的又一主要原因。 。

熱心網友

大盤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