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說白了,任何生命不過是宇宙中一系列特殊的化學反應而已,所謂殺生,不過是把這個化學反應結束了,難道我結束一個化學反應也有錯么?問題2人的七情六欲不過是一個物種對環境所發生的反應,若沒有這些,也就不會有人類。比如,有兩群原始人,一群恐懼時會不由自主尖叫,而另一群不會,那么很明顯,當遇到猛獸或災害時,尖叫可以使同類警惕,第一群存活下來的可能性要比第二群大的多,久而久之,活下來的原始人恐懼時都會尖叫了。而佛教讓人們拋棄七情六欲,那么人類社會豈不是無法存在了問題3佛教讓人行善,那么對于什么是“善”,可有明確定義么?有些事,由于時間,環境,世界觀的不同,很難分別善惡。請大師回答時盡量少用佛學術語,我好多看不懂,謝謝

熱心網友

問題1 “難道我結束一個化學反應也有錯么?”回答你:你沒有錯,但是你的“結束一個化學反應”這個反應會帶給你新的反應,而這個新的反應以及這個反應的反應卻是你不知的,也就是說,你的所謂結束只不過是另一個開始,生命如此輪回而不自知。問題2 “而佛教讓人們拋棄,那么人類社會豈不是無法存在了”回答你:人類社會好象并不會因為佛教的存在而無法存在。真正的佛教(相對于一知半解、道聽途說而言)并沒有要你拋棄七情六欲,而是站在更高更特別的角度重新表述了清、欲的含義和根源。也就是說,用自己的理論來闡述情究竟是什么、欲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懂了這些、理解了這些你自然就不會把情欲掛在心上,就看破紅塵;如果你不理解,你盡管愛你的好了。問題3 “佛教讓人行善,那么對于什么是“善”,可有明確定義么?有些事,由于時間,環境,世界觀的不同,很難分別善惡?!被卮鹉悖壕褪且驗闀r間,環境,世界觀的不同,很難分別善惡。于是有佛教后學專門寫了有關善惡的東西,你可以找找看,我要說的是---- 用學畫畫做例子:初學要的是形似,次學要的是神形兼備,再學要的是神韻(不再強調形)。 學佛也是一樣的:初學先學善惡,次學不善不惡,再學無善無惡也無“無善無惡”。你知道了嗎?。

熱心網友

問題1答:朋友,對于這個問題,我不想正面回復,不如讓我先問你兩個問題好嗎?請你一定仔細思考。有疑問可以在佛經里面找到解答。1。第一:“你為什么要結束這個化學反應”? 這個答案非常重要。你的答案會與在化學實驗室結束一個真正化學反應的原因相同嗎?如果沒有不同,那么就沒有問題。否則就完全是另一個問題。2。 第二:“這個化學反應真的結束了嗎?”如果是真的,那沒有問題,如果沒有,那又是另一個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問題2答:佛教真的讓人們拋棄七情六欲了嗎?佛法講因機而教。佛講要拋棄七情六欲,是對我們這些不能控制自己,處處為欲念所轉的人開的“藥方”,不是最終目的。等人們超越了為欲所轉的境界,佛不是還鼓勵有定力的菩薩們入煩惱稠林嗎?為境所轉,即是凡夫,人能轉境,即同如來。要知道,解脫的境界,是可以隨意自主一切境界的。拋棄七情六欲,是修行的方法,不是目的。按你的例子說,在保護種群的行為中,“尖叫”是法,而“恐懼”不是。解脫的人可以“尖叫”,卻不被恐懼所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問題3佛教讓人行善,那么對于什么是“善”,可有明確定義么?有些事,由于時間,環境,世界觀的不同,很難分別善惡。答:一切有文字有定義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所以,善,也是無常的。還是那句話,佛法講究因機施教,世上本無“善”無“惡”,全看它們是否有利于積福德,離惡趣,度人度己,以至于達到佛的解脫境界:對于惡貫滿贏的人,停止行惡,便是善;對于吝嗇的人,懂得布施,便是善;對于心胸狹窄的人,寬容別人,便是善;對于煩惱熾盛的人,心意調和,便是善;對于不惡不善的人,學會幫助別人,便是善;對于大修行的人,不分別善與惡,不執著于“善”心,便是善,所謂善非善;。。。。。。。。。。。。。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生命,您指的是人或者動物,甚至還包括其它所有的生物,這些在佛法里稱作“有情眾生”,而植物和其它所有的物質形式,都叫“無情眾生”。有情和無情的差別就在于有無“情識”?!坝星楸娚保拖笪覀儯约皠游?,之所以會是今天這個樣子,都是情識所變。因果定律明白告訴我們,有因必有果,我們今天的生命那是過去生中所造之因而感得的結果,佛法講是“業報身”,是濁惡的。而佛菩薩那是清凈自在的“應化身”,因為他們的情識已斷。您說是一種“化學反應”,從某種意義上講也講得通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緣生,生命不就是“因”和“緣”經過復雜特殊的“化學反應”,化合而生成的非常特殊、非常復雜的高級“化合物”嗎?而且,人情識不斷,不出離六道,這種“反應”就是一直延續下去,沒完沒了,人就是那只燒杯里的“化學物質”,不停地反應,不斷在生成各種各樣的“化合物”。如果人殺生,就是用嗔恨心作為“反應”的條件,那么您這個“化合物”和那個“化合物”,會發生新一輪的更為復雜、劇烈的“化學反應”,反應結果如何,再生成什么樣的化合物,會給您的生命帶來怎樣后果,實在難以想象,無法想象會是好的結果!生命,無論是有情眾生還是無情眾生,實際上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佛法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不僅佛是共同一法身,一切眾生都是共同一法身。生命與生命之間,就如同左右手,情同手足,仔細想想,殺害眾生難道還算是正常的嗎?情感,就是“情識”,就是“七情六欲”的貪愛執著煩惱。有“情”,就必有所“感”,“感”的是什么?苦報!佛法歸納為“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無陰熾盛,乃至感得無量無邊的三途、六道輪回的苦果!這些都是我們自己一手“制造”出來的“產品”,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佛教導我們,要離苦得樂,惟有放下對“七情六欲”的貪愛和執著,放下“貪嗔癡慢”的煩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能夠離苦得樂了。因此,凡人的“情感”是苦的根源,實在是不應當執著的。佛為什么那么自在,來去自由自在,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因為他們的“情識”已徹底斷盡。我們凡夫之所以一天到晚苦不堪言,原因就是為情所困。善,實在講是有不同層次的善,在六道里,有“人天善”,即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花言巧語)、不貪、不嗔、無癡,這些善要是能做到,最低限度不失人身,這些善要是做不到,來生的去處是三途、地獄。這些善,并非人為規定的“戒條”,而是實實在在的就是自然法則,就是事實真相,有無人說,都是“法爾如是”。所以,善不可不為,惡不可不戒啊!那么,出六道有緣覺、聲聞的善,他們修“苦集滅道”的小乘善;到菩薩道,到法身大士的位次上,則是修“六度”之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們所熟知的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就是大乘菩薩的善,他們都有度眾生的大慈悲心、大愿心、大精進勇猛心,同時他們又有大智慧,心地清凈平等,這是我們要真正學習的好榜樣。而到了佛的果位,他的善自然不必再說了,到達他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大善就成就了,那才是真正的“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凡夫地的人天善,到究竟圓滿的佛善,每個層次的善都有差別,一級級向上升,善的程度也在不斷地提升。與佛的真善純善相比,以下位次的善,都是有欠缺的,不圓滿的,即使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他的善還有少許欠缺,不能圓滿。因此,我們一定要求佛善。佛告訴我們,“善不可不為”,不為善,必定造作惡業,而造作惡業必定墮落三途。而修善小則可以生人天善道,修更大的善更可以出離三界六道,脫離生死輪回,得解脫自在。佛又告訴我們這些生在末法時代的眾生,要想快速、穩當、方便地一生當中就出生死輪回得解脫,最好的方法,就是凈宗的“念佛法門”,就是努力修五戒十善,回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功夫純熟的時候,必得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凈土,圓證三不退,而最終成佛。天底下難道還有比去做佛還善的善事嗎?所以,什么是最善?念佛求生凈土最善,因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圓滿成佛,成佛,善就圓滿了,這是毫無疑問的。這么大的“善事”,我們今生要是不做,佛說“人身難得”,既得人身而不為大善,豈不可惜,那我們這一生就虛度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我對您提出的問題首先有一個想法是,不知您想過沒有,對佛學而言,這些問題是不是針對性。因為我推測,這些問題的出處并非來自您對佛學的研讀,而更可能是來自人們的對佛教術語誤解,或者是佛教某一宗派的說法,并不代表佛教的整體理論。所以我更愿意回答您列在補充條目下的問題。 佛教對生命的認識視角比較獨特??傮w而言,佛教肯定生命的存在形式但是否定生命的意義。有人以此指責佛教是消極的,但我更傾向于認為這是佛教徹底性的一個表現。因為佛教認為萬物由因緣而生,又因因緣而輪回。生命是客觀的而不是神造的。但佛教同時認為生命是苦,輪回是苦,只有實現涅磐才能出離輪回,不再受苦。 佛教既然承認生命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那么佛教就不反對為維持生存所必須的正常生產生活方式。我想著重說明一點,佛教是主張“中道”的,反對任何極端的做法。那種把“不殺生”,戒斷“情”和“欲”推向極端的認識,和佛教相距甚遠。舉個有關釋迦牟尼佛的例子。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修行時,曾經練過苦行修行,他赤腳在冰雪中行走,在亂石中打滾,長期不進食等等都試過。但沒有得道,反而身體垮了。最終釋迦牟尼佛放棄了苦行,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他有一個很著名的結論,苦行不能實現涅磐。于是,佛教就不再主張絕對地反對人的正常欲望,以及為了生存而必須的殺雞宰羊。 另外從佛教的發展歷史上看,大乘佛教是以在家修行的居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如果佛教真的持您所說的那種觀點,就不會有在家修行的可能,也就沒有大乘佛教了。 關于對善的定義,這是倫理學的命題。佛教對善的觀點非常明快和簡潔,那就是按照佛理去做就是善。 最后順便提一句,不要按照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去理解佛教。佛教的思維模式和西方的思維模式有很大不同。我的感覺,西方的思維模式對佛教思想缺乏穿透力。

熱心網友

問題1、你的高度太高,就像人看螞蟻之間的廝殺,當然無所謂了。問題2、佛教讓人拋棄七情六欲,是讓修行人,而不是所有人。問題3、善惡的定義很簡單,你認為他善就善,你認為他惡就惡,燒殺搶掠的人在做的時候,他會認為他在做善事嗎?他也知道自己在為惡。

熱心網友

簡答:一、佛教對生命不是簡單的解釋為化學反應,而是有情眾生。所謂有情,因每個有情眾生都有一個如來藏。人在五位中(正死、滅盡定、無想定、悶絕、沉睡無夢)如來藏仍在運作不曾間斷,并不是一個化學反應結束。因如來藏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是遍一切時、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遍一切處的。如何說結束呢?如來藏,可以執持一個人所有的善惡業種貫通三世,怎能會結束?如果按照你的說法,“所謂殺生,不過是把這個化學反應結束了,難道我結束一個化學反應也有錯么?”天下的殺人犯、劊子手可要高興壞了,你為他們找到了,殺人無罪的理由??墒菤⑷苏弑叵碌鬲z!你的邏輯似“高明”,也擋不住如來藏忠實的記錄其殺人惡業,必定與地獄相應。二、佛教并非如你所說,讓人們拋棄七情六欲。當然修行人應該七情六欲越來越淡薄是很正常的。佛教是教導人們解脫的智慧,斷我見我執而不再六道輪回。雖然我見之我有七情六欲,但這是人的本能,如何拋棄?所以修行的重點不是拋棄七情六欲,而是斷我見、我執。。。。。。。。。。。。。。。。。。。。。。。。。。。。。。。。。。。。。。。。。。。。。。。。。。。。。。。。。。。。。。。。。。。。。。。我見,有的地方又叫身見,是指眾生執著色身,執著自己的這個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為“我”,以為這個意識心恒常不壞,在人死后,能至來世。我執是指執著意根,認定處處作主的意根(末那識)真實,不想讓“意根我”消失掉。我見、我執是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本,眾生無始劫以來都執著此意識心、末那識,不承認意識心、末那識心的虛假性,不想讓他們消失,所以,就有三界的生死輪回。要斷我見、我執,方法有二:1,按小乘的十八界無我的觀行,或按緣起性空的觀行,產生無我的智慧,才能斷除我見、我執。2,證得真如佛性——真實的“我”,確認五蘊、十八界之意識心我、末那識我的虛假性,來斷我見、我執。斷除我見、我執,舍報后,既可取涅磐。當然,菩薩會發愿再來受生,以利益眾生!(正觀居士 / 文 。。。。。。。。。。。。。。。。。。。。。。。。。。。。。。。。。。。。。。。。。。。。。。。。。。。。。。。。。。。。。。。。。。。。。。。。。。。。。三、佛教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一般修行人要戒十惡而修十善。十種惡業反過來叫十善業。所謂十惡業指:身三業、意三業、口四業。身三業包括殺、盜、淫??谒臉I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四業指貪、嗔、癡(無明)。皈依的佛子都受過五戒,能守五戒者就是善。。

熱心網友

1 “任何生命不過是宇宙中一系列特殊的化學反應而已”  你結束其他的生命無所謂對錯,只不過這個行為會有他的相應的后續效應,而你會承受這些效應,這并不是所謂的懲罰,而只是你的行為的結果。2 佛教不是讓人拋棄七情六欲,而是讓人避免可能導致的煩惱,如果能夠在七情六欲之中而不去承受可能的煩惱,難道不更好么。3 佛法之中的行善可以從結果來看,所謂善就是能夠導致喜樂的結果的行為和思想。

熱心網友

1~~1個人綁了根安全繩在爬山~我過去把繩子解開,那人就掉下山摔死了,我有錯嗎? 我不過是解開了1條繩子?。對于個體的化學反應之于整個世界,需要的是秩序。2~你一直在偷換概念,看問題不能斷章取義。佛學是要你開啟智慧。3~~為人~就是善~至于怎么分辨,就要靠修為閱歷和智慧了~

熱心網友

呼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意義 只不過暫時沒有發現而已 生命無論高低貴賤都屬于同等級 當同等級相互終結時邊是不平衡 是罪 所以殺生邊是罪七情六欲是人類原始欲望的體現 而佛學最求的是大悟即自性覺 自性覺的首要便是屏棄原始欲望 但著一點很難作到 所以 所以 自性覺,佛即眾生 佛 給我的感覺不是和上帝一樣 佛是智者能參透一切 這樣的話在那里都是天堂善 給我的感覺就是 利他 和 包容還有 那就是悟 你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書 自性覺 是自己的領悟 別人是很難做答的

熱心網友

如果對一家學說不了解,應該了解之后再發表言論,你最好先讀讀楞嚴經、唯識論

熱心網友

你認為殺生僅是結束一個化學反應而已,那有人結束你自己這個化學反應你也這么認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