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詞從哪里來?

熱心網友

小康”源自《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因輸賦稅服徭役)已經很勞瘁了,差不多可以讓他們休息一下了 。可見,“小康”的“康”,是指安樂、休息、安寧的意思。小康的說法用于對一種社會狀態的描述,成為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上的一個 詞匯,則見于《禮記·禮運》中引證孔子的一段話里面提到的。孔子在年底參加完蠟祭之后,登上門樓,喟然嘆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到了清末,康有為提出大同思想,還寫了《大同書》。其實,孔子的小康也好,康有為的大同思想也罷,都只講到社會秩序,而沒有涉及經濟生活,只能算作小康的經濟理想。 而我們國家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各行各業都很全面、具體。比如說衡量小康的標準,有以消費結構為參照系數的,即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在消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占50%以下;再一個就是以人均GDP(國民生產總值)為參照標準,即指人均GDP超過800美元。那么讀書人的小康是什么呢?作家羅維揚說:“讀書人的小康標準是,買書不愁錢,藏書不愁房,讀書不愁考,出書不愁銷。”小康這個名詞最早是源自《詩經》《詩· 大雅· 勞民》這篇當中有句話叫做民亦勞止 汔可小康這時小康的康是指安定的意思這是小康最早的含義。

熱心網友

康就是安康幸福的意思。小康,就是生活基本條件具備,物質生活條件滿足時代要求,心情舒暢。

熱心網友

領導早已大康了,老百姓小“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