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其主體民族一樣,都是蒙古族,清朝的時候,內蒙古和蒙古國被通稱為四蒙,即漠北、漠東、漠西、漠南。內蒙古是漠南蒙古和漠東蒙古的一部分組成的,漠西蒙古分成兩支,分別遷往中國新疆地區和今天蒙古國西部地區,蒙古國的主要構成應是漠北蒙古,即最原始的蒙古人,也就是所謂的元代蒙古的原始后裔,他們和外界通婚較少(大部分通婚發生在元代和清代,清代主要是和滿族等貴族通婚)保留了古老民族的生活方式。在清代以后,漠北蒙古逐漸在中央政府的輔助下發展,在漠西蒙古和所謂的清初西北叛亂的時候,漠北蒙古分裂勢力抬頭,最終導致在某些大國的操縱下舉行所謂的全國公決要求獨立,迫于國際多方壓力和國內戰爭以及后來戰略形勢的需要,以及中國的實際,中國一直采取默認蒙古現狀的政策。

熱心網友

外蒙古獨立真相 2003-12-05 -------------------------------------------------------------------------------- 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早已覬覦外蒙古的沙皇俄國,乘機策動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們脫離中國。11月30日,外蒙古宣布“獨立”,成立“大蒙古國”。接著,俄蒙軍隊包圍了清政府駐庫倫(即現在的烏蘭巴托)的辦事大臣衙門,解除了清軍的武裝,并將辦事大臣三多及其隨從人員押送出境。 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抗議,于1912年11月3日,同由它扶植起來的外蒙古當局訂立了《俄蒙協約》,規定:由俄國扶助外蒙古的“自治”及訓練外蒙古軍隊;外蒙古不得允許中國軍隊入境,不準華人移植蒙地;外蒙古準許俄人享受本條約廣泛的特權(如自由居住來往,經商,開礦,務農,以及開設銀行、郵局等等)。 內外交困的北京政府別無出路,只得與沙俄談判尋求解決外蒙古問題。 1913年11月5日,沙俄當局迫使袁世凱的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聲明》。聲明雖然也承認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要求外蒙古取消獨立;但規定,中國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不駐軍,不移民;逼迫中國承認外蒙古的“自治權”由俄國實際控制外蒙古。 1915年6月7日,沙俄政府、外蒙古當局和北洋政府三方又在外蒙古的恰克圖簽訂了《中俄蒙協約》,確認1913年的“中俄聲明”,并予以具體化。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雖然在1919年和1920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俄與中國訂的不平等條約,放棄從中國掠奪的一切。但是,在外蒙古問題上,它事實上是繼承了沙俄的衣缽。1919年7月25日(也就是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后不久),蘇俄政府對外蒙古也發表了一個聲明,說:“外蒙古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它的一切權力屬于蒙古國,任何外國都無權干涉它的內政?!辈⒈硎?,蘇俄要求立即同外蒙古建立外交關系。 其實,來了一個插曲:1919年11月7日,外蒙古當局又突然致電北京政府,要求取消“自治”,恢復前清的舊制。究其原因,外蒙古本來是靠沙俄的支撐來維持其“自治”的?,F在沙俄政府垮了臺,外蒙古的外援斷絕,于是導致了財政困難、社會混亂,民眾反對“自治”。庫倫當局難以自保,只得求助于北京。于是,北洋政府的總統徐世昌順水推舟,在11月22日下令取消外蒙古的“自治”,恢復舊制;同時,廢除1913年的《中俄聲明》和1915的《中俄蒙協約》。 但是時隔不久,1921年,遠東白俄謝米諾夫的軍隊在東北日本軍人的支持下侵入外蒙古,1921年2月21日,他們占領庫倫,扶植起新的政權。外蒙古的活佛、王公們又一次宣布“獨立”。接著,蘇俄紅軍借口白俄軍隊入蒙,也進軍庫倫。7月,在紅軍的支持下,外蒙古成立了親蘇的新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制度。11月5日,外蒙古宣布成為“獨立國”,建立“人民革命政權”。同日,蘇俄和外蒙古訂立了《蘇蒙修好條約》,雙方相互承認為合法政府。(為了確保這個政權,蘇俄軍隊一直留駐到1925年3月。) 北洋政府對蘇俄的出兵以及隨后成立的政府,雖然提出過抗議,但鞭長莫及、無能為力。 另一方面,蘇聯為了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幾經周折,在1924年5月31日同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蘇聯在協定中,表示承認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尊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并答應從外蒙古撤軍。由此,中蘇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但是,幾個月后,即1924年11月26日,外蒙古政府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事實上,外蒙古從此就脫離了中華大家庭,日益成為蘇聯的衛星國。蘇聯也不再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問題了。 例如,蘇聯為了自身的安全,于1941年4月13日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并且雙方發表聯合聲明說:為了維護兩國的友好關系,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對此,重慶的國民政府外長王世杰曾鄭重聲明“絕對不能承認”,他強調說:“《蘇日中立條約》,對于中國絕對無效?!? 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斯大林在雅爾塔舉行三國首腦會議。在商討對日作戰問題時,斯大林提出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是“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其他的條件是:共管中長鐵路、大連港國際化和租借旅順口等。)斯大林的要求得到了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同意。他們并就此簽訂了一個秘密的協定,世稱“雅爾塔協定”。斯大林所說的“現狀”就是指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斯大林知道這是件很燙手的事,所以提出由美國出面通知中國政府,并取得其同意。 1945年6月15日,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奉命把雅爾塔協定的內容正式通知了蔣介石。蔣介石感到憤怒,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同意派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杰和蔣經國赴莫斯科談判。 1945年6月底至8月中旬,中蘇雙方在莫斯科舉行多次會議,爭論激烈。斯大林幾乎是以威脅的口吻對宋子文說:外蒙古人民“既不愿加入中國,也不愿加入蘇聯,只好讓它獨立”;如果中國不同意,蘇聯就不會出兵打日本。宋子文據理力爭,毫無結果;也曾經提出過給外蒙古“高度的自治權”的主張,作為妥協,但蘇方一概拒絕討論。 這樣,在嚴酷的既成事實面前和強大的國際壓力下,無可奈何的蔣介石只得指令宋子文接受蘇方條件。同意: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后,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等三個條件下,允許外蒙古“獨立”。1945年8月14日,宋子文、王世杰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附件。雙方關于外蒙古問題的換文是這樣說的:“鑒于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愿望,中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后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古的獨立。” 當然,所謂“公民投票”,也不過是蔣介石為了下臺階而采取的一種辦法。所以,后來奉命前往觀察外蒙古“公民投票”的國民政府內政部常務次長雷法章出行前,蔣介石特別交代他:只是“觀察”,不得“干預”;也不要發表任何言論。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當局一手操辦了這次“公民投票”(記名投票)。據外蒙古方面的報道稱:共有49萬選民,“98%的選民參加了投票,一致贊成獨立”。雷法章事后對這次投票的評價是:“其辦理投票事務人員,對于人民投票名為引導,實系監視,且甚為嚴密”,“此項公民投票據稱為外蒙古人民重向世界表示獨立愿望之行動,實則在政府人員監督下,以公開之簽名方式表示贊成獨立與否,人民實難表示自由之意志?!? 1946年1月5日,中國的國民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蔣介石在大陸垮臺、逃往臺灣后,又想起了外蒙古問題。他似乎有點“悔不該當初”了。1953年,他宣布廢除1945年中蘇條約中關于外蒙古的換文,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并下令把外蒙古重新納入“中華民國”的版圖之內。而且還在國民黨的中央會議上,沉重地“檢討”了一番,說:“承認外蒙古獨立的決策,雖然是中央正式通過一致贊成的,但我本人仍愿負其全責。這是我個人的決策,是我的責任,亦是我的罪愆。” 當然,這種可笑的舉動已經無法改變歷史鑄就的事實?!  ?摘自《縱橫》) 。

熱心網友

嚴格說來是一個現在的蒙古共和國,就是以前中國的外蒙古分離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