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我補充一下

熱心網友

不對吧?SU-30就能搜索到400公里內的空中目標呢

熱心網友

 20世紀80年代初期,蘇-27S才剛問世,蘇霍伊設計局就開始了改進蘇-27的構想,要將蘇-27改為先進的多用途戰斗機,即蘇-27M計劃。此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加速了這一計劃的實施:首先,當時蘇-27S的雷達與F-l5A的雷達相比沒有多少優勢,而美國已經著手改良其處理器并發展后續的F-l5C,這將使得蘇-27不能如期達到 F-l5的1。3倍戰斗力。其次,美國于1976年提出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AMRAAM)計劃,也就是后來的AIM-l2OA。前蘇聯經過情報分析,認為必須有類似武器才能與之對抗。到1983年,蘇-27M的基本指標已經很清楚: 它必須超越F-l5及F-16的改良型,且必須是多用途戰斗機 ;配備新的RLSU-27雷達系統、機載主/被動電子反輻射系統、新的座艙界面、導航系統等;能發射主動雷達引導的空對空導彈及空對地精確攻擊武器。同年12月29日,蘇-27M計劃獲得前蘇聯軍方批準。到1985年,蘇霍伊設計局完成了對蘇-27M的概念設計。   首架由蘇-27S改良而來的蘇-27M原型機1987年出廠,1988年6月首飛。第一架全新生產的蘇-27M原型機于1992年4月首飛 ,其規格基本上與生產型相同;同年9月,該架原型機被命名為蘇-35,西方稱之為"超級側衛"(Super Flanker)。1993~ 1995年,一系列全新生產的蘇-27M原型機相繼出廠,其中某原型機被裝上相控陣列雷達、矢量推力發動機以及許多法國產航空電子設備后,更名為蘇-37MR。到1996年,蘇-37與蘇-35又合稱為蘇-35(改裝雷達和發動機后的蘇-35,也可以說是新型蘇-35)。   1。特別的氣動布局   蘇霍伊設計局著名的三翼面(鴨翼、主翼、平尾)設計方案是蘇-35擁有驚人機動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 鴨翼設計大幅提升了蘇-35的機動性能。1982年,在蘇-35兩側加裝了可分別操縱的鴨翼,其前緣后掠角為53。5°,翼展6。43m,面積3m2,偏轉角-51。5~+3。5°,由液壓裝置驅動。這個設計相當于在機身前段增加了翼面積。鴨翼產生的渦流,提升了飛機的總升力,同時,因為升力中心前移,飛機變得更為靈巧,且轉彎時阻力更低;更強的渦流流經翼根使得該處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于 蘇-27S升力條件下,蘇-35翼根負荷較低,能承受更高的過載,其正常操作的過載極限比蘇-27S多約1g (達9。5~10g);此外,更強的渦流還能提升各翼面的效率。總之,由于加裝了鴨翼,與蘇-27S相比,蘇-35戰斗機縱向穩定度降低(更靈巧)、滾轉以及高攻角穩定度增加,升阻比和升力系數提高。例如,在30°攻角時,蘇-35最大升力系數從蘇-27S的1。79 提升到2。1。   2。現代化的飛控系統   除了特別的氣動布局的氣動力優勢外,蘇-35還采用了四余度數字式三維電傳飛控系統,使得蘇-35沒有攻角限制。因此,蘇-35能更輕易的作出高難度動作,如眼鏡蛇、勾拳等。1996年,裝有AL-37FU矢量推力發動機的蘇-35在迪拜航展首度亮相,做了許多超常規動作,例如,幾乎零半徑、零掉高在垂直方向上 360°翻轉;垂直上升,以矢量推力維持在最高點數秒,然后再改出的"鐘擺";將攻角拉到約120°的"超級眼鏡蛇"以及許多未命名動作,轟動了整個世界。 蘇-37的矢量噴管  3。優良的動力裝置   與蘇-27相比,由于加裝了更多的航空電子設備及更多的航油,蘇-35機體也相應增大,空重增至18400kg,因此,蘇-35必須配備推力更大的發動機--AL-35F。該發動機增加了進氣口直徑以增加進氣量,并增加渦輪前溫度以提升發動機推力,使該發動機最大軍用推力 83。4kN,最大后燃推力達 141。l2kN。后來又在AL-35F的基礎上增加后燃器推力,使得最大軍用推力仍為83。4kN,而最大后燃推力增至142。1 kN,此即為AL-35FM。   新型蘇-35 (蘇-37)則使用加裝矢量噴管的AL-35FM發動機,又稱AL-37FU。   AL-37FU發動機推力大,可靠性高,經濟性好,尤其是其矢量噴管偏轉角度大,且易于控制,使氣動性能本已十分出眾的蘇-35如虎添翼。例如,在著名的"鐘擺"動作中,蘇-35就需要憑借其矢量推力機首向上在頂點停留數秒,然后以機尾為圓心、機長為半徑做180°轉向。   4。先進的火控及可靠的探測系統   蘇-35火控系統可由其機載探測系統及通過通訊系統(數據鏈)取得的資料共同決定目標位置。RLSU-27雷達系統是整個火控系統的中心,包括機首雷達與后視雷達。前視雷達天線是NO-11M機械式天線,與蘇-27的NO-01相比,NO-11M探測距離、掃描范圍(方位、俯仰角)、同時追蹤及鎖定目標數量都提高了,并能進行地形測繪等;同時還裝有高功率寬帶發射機、UHF放大器來補償功率損失、可程序化數字信號處理器、數字計算機等。NO-11M使用X與L兩種波段,波束寬2。4°,有12種不同的波形,即發射出去的波可以不時更換波形,使敵方難以解析,達到抗干擾及一定的隱身目的。除此之外,NO-11M還能發現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直升機等目標。當探測距離為 350km時,能在200km處追蹤目標;能同時追蹤20個目標并攻擊其中的8個。RLSU-27雷達系統可提供給蘇-35近乎360°的雷達視野,并能引導機載導彈進行后射或掉頭發射。(被稱為跨肩發射) 。

熱心網友

 蘇-35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聯合股份公司在蘇-27基礎上發展的單座全天候戰斗/攻擊機,主要用于制空和對地攻擊。該機為蘇-27的高級發展型,改進了機體、發動機、機載設備和武器系統,可以根據攻擊目標的不同完全自動地進行飛行模式和武器的控制,電傳操縱系統由模擬式換成數字式,增加了前翼,采用三翼面氣動布局,重新設計了前機身,加大了雷達天線,增大了尾錐以安放后視雷達,在其生產型上還將采用“三元”推力矢噴管,但該機仍然沒有考慮隱身問題。蘇-35原型機于1988年6月28日首飛,1993年早期完成最終測試,1994年9月完成11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飛機的生產,90年代末期開始裝備部隊。動力裝置  2臺留里卡設計局的AL-35F渦扇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可達137。3千牛。 主要機載設備  多功能低空地形跟蹤雷達,搜索距離距離可達200千米,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并可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熱成像機載激光指標器、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雷達告警接受機。翼尖有電子干擾吊艙等。 武器  1門30毫米GSH-30機炮,備彈150發。11個掛架,可以掛裝各種導彈、炸彈和火箭等,包括R-27、R-40、R-60、R-73A和R-77空空導彈,KH-25ML、KH-25MP、KH-29T、KH-31和KH-59導彈等。 尺寸數據機長22。20米,機高6。36米,翼展(含ECM吊艙)15米。 重量數據  空重18400千克,最大武器外掛載荷80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空)M2。35/250千米/小時,(海平面)M1。14/14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8000米。航程(內部滿油)4000千米,(帶空中加油)6500千米。限制過載+1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