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路、晉元路、盤古路、凱旋路有關的名人姓名、朝代、身份或相關的歷史事件和年代?

熱心網友

逸仙路,孫中山(中華民國)晉元路,謝晉元(中華民國)盤古路,盤古(上古時期)凱旋路,凱旋(清朝)逸仙路得名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的民主之父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1924) ,原名孫文,后來日本人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孫中山,號逸仙。孫中山先生早年從事反清斗爭,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后來又參加了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組建了中國國民黨,為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耗盡心血。晉元路得名是為了紀念抗日名將謝晉元將軍,謝晉元(1905-1941)民國抗日將領。字中民,廣東蕉嶺人。1937年在凇滬抗戰中,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倉庫,堅守4個月,擊退日軍6次進攻,斃敵數百人,被世人譽為“名震中外的八百壯士”,1941年4月24日,他被日偽軍收買的郝鼎誠等4人以匕首行刺身亡,終年36歲。全國,特別是上海的民眾得知謝晉元遇害的噩耗后,極為悲憤,各界人士紛紛用各種方式悼念抗日英雄。4月25日前往送葬者達7萬余眾。同年5月,重慶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少將。 盤古路得名于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盤古。盤古是上古神話中開天劈地的英雄,竭盡殫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為千秋萬代的后人景仰。關于他的故事,可參看網頁 凱旋路,凱旋路在清朝時候被腐朽的滿清政府劃入法租界,法國當局以他們任命的工務局總董凱旋的名字命名這條路,1927年改名開士威克路,1943年,汪偽國民政府又改名為陜西路,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紀念抗戰勝利,重新改名為凱旋路,這時候這個“凱旋”已經不再是那個叫凱旋的外國人名字了,而是象征中國軍民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光復了上海,勝利地凱旋了。。

熱心網友

逸仙,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文先生,也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路的命名是為了紀念他領導了勝利的武昌起義,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統治。晉元路是為了紀念在1937年的8.13“淞滬抗戰”中,為了保護主力部隊安全撤退而留在蘇州河以北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十九路軍謝晉元將軍而命名的。在這場保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規模戰役面前,四行倉庫留守的四百余名戰士在謝晉元的率領下英勇頑強,最后絕大部分犧牲在了上海,這其中包括了謝晉元。我們也親切地稱他們八百壯士(由于當時的誤傳)。而盤古在中國的古代神話中開天辟地,頂起了我們所說的“天”。命名“盤古路”是一種民間傳統色彩很濃的做法。最后說到“凱旋”,那只是一個吉利的名詞,指的是部隊得勝而歸。如果說到和凱旋有關的著名事物,最著名的莫過于法國首都巴黎的凱旋門和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的樂曲“凱旋”進行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