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雜志上看到的,具體怎么說的忘記了。大概是這個意思.想了很久沒想明白.我比較笨

熱心網友

我用一個典故來談一談我對這句話的認識。我相想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大家都知道吧,其作者司馬遷更是名垂千古,漫溯千年,身受極刑的司馬遷在“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心境下,承受了“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的痛苦,以超乎常人的意志活了下來,死之于他,不過是逃避刻骨銘心恥辱的工具而矣,他若是選擇死,那么原本悲壯的生命頓失顏色,我覺得司馬遷心中一定有類似“死亡衡量不出生命的深度”的想法,于是他選擇了忍辱負重,用艱難的“生”來展現生命的絢麗。因此我認為這句話是針對那些在生活上受到重大挫折的人而言的,對他們而言,唯有一死方能撫慰滴血的心靈。而這句蘊藏哲理的言語不僅諷刺了那些不堪失敗的懦夫,更是給那些失意人注入了繼續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力量。同時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要堅守心中信念,百折不撓,愈挫愈勇,永不言棄,縱使一切終隨東逝水,那么于己而言,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與他人而言,其孰能譏之乎。以上便是我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

熱心網友

我所知道的是顧城《不要在那里踱步》中的一句: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

熱心網友

我認為不是以上朋友說的意思.死亡和深度這里用到一起不是指價值方面的.我試著分析一下,平常說的死亡就是生命的盡頭,應該是說精神和思想或是超出生命范疇的東西吧.

熱心網友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 好象是他說的。

熱心網友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價值,社會價值也許是衡量人生的標準。

熱心網友

就是說有的人死了輕于鴻毛有的人死了重于泰山有的人30歲就死了,但對社會的貢獻很大有的人80歲才死,但活著沒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