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乙肝和丙肝,有什么區別,它的傳播途徑,和對身體的危害???謝謝,越詳細越好!!!
熱心網友
乙肝的傳播途徑 1.血源性傳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2.母嬰傳播:乙肝病毒能通過胎盤傳播(宮內傳播),或在孕婦分娩時從產道傳播(圍產期傳播)。 3.醫源性傳播: 如醫療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經消毒或處理不當可造成傳播。 4.性接觸傳播: 性亂交、同性戀性接觸及夫妻之間性生活未采取防護措施。 5.密切接觸傳播:乙肝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
熱心網友
乙肝的傳播途徑 1.血源性傳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2.母嬰傳播:乙肝病毒能通過胎盤傳播(宮內傳播),或在孕婦分娩時從產道傳播(圍產期傳播)。 3.醫源性傳播: 如醫療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經消毒或處理不當可造成傳播。 4.性接觸傳播: 性亂交、同性戀性接觸及夫妻之間性生活未采取防護措施。 5.密切接觸傳播:乙肝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可污染器具、物品而具有傳染性。 丙肝的傳播途徑 1.經血傳播:HCV主要經血液或血液制品傳播。不僅因輸全血可以引起,而且僅輸新鮮血漿、凝血因子、血小板濃縮液、白蛋白等也有可能引起輸血后丙型肝炎。受血次數越多,肝炎病毒感染率越高,如病人抵抗力弱,輸血量大,而輸入的血中肝炎病毒復制活躍,則受血者越容易患輸血后急性重型肝炎或亞急重型肝炎,且預后差,死亡率很高。 2.性接觸傳播:研究發現丙型肝炎發病與性接觸尤其與接觸多個性伙伴明顯相關。 3.母嬰傳播:此種途徑遠比少見,主要是家庭水平傳播。 4.日常生活接觸:經檢驗,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陰道分泌物HCVRNA陽性,提示性接觸和日常生活接觸可能傳播HCV,但幾率較低。 如何預防丙肝 (1)嚴格管理獻血員,合格獻血員應就地無償獻血,嚴防冒名頂替和不合格獻血人員混入獻血隊伍。 (2)嚴格把住獻血員篩查關,認真進行抗-HCV和轉氨酶(ALT)檢測,禁止使用抗-HCV陽性及ALT異常的血液。必要時可加測HCV RNA,以查出HCV抗體產生之前的丙肝病毒攜帶者。 (3)器官、組織移植和精子等的提供者應視同獻血員進行嚴格檢測。 (4)加強對血液制品的監督管理。血液制品的生產單位應嚴格篩查原料血漿,加進滅活病毒的生產工藝,做好半成品和成品檢定,供應安全血液制品。同時,防疫部門應健全和加強對血液制品生產的監督機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嚴格掌握臨床用血的適應癥,推廣自身輸血、擇期手術者術前儲血和成分輸血。臨床用血前應加強核查和復測工作。對用血量多的重大手術,臨床用血前除復測抗-HCV外,最好加測HCV RNA。 (6)防止醫院內的醫源性傳播,全方位加強醫院內消毒隔離工作,特別是介入性診療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盡量減少乃至杜絕醫源性交叉感染。能用一次性器械的盡量采用一次性器械和用品。 (7)加強HCV母嬰傳播的預防,對于抗-HCV(或HCV RNA)陽性的產婦,產房所用器械應單獨使用,嚴格消毒;盡量減少新生兒皮膚粘膜破損。 (8)對急性丙肝病人進行積極治療和嚴格隔離,以利于病情恢復和防止續發病例的發生。 (9)對丙肝病人、HCV攜帶者進行必要的宣傳教育,以防止傳播,研究證明家庭內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包括母嬰傳播和性傳播)的危險性極小。 家庭內如何隔離好肝炎病人 病人入院治療后,對其原居住、活動場所應盡早進行消毒。留在家里隔離治療的病人應設置隔離室或建立家庭病床。隔離室或家庭病床與家中的清潔區應明確分開,避免相互交叉。到隔離室護理和照料病人時要換上專用的隔離衣和隔離鞋。護理后用0.5%過氧乙酸消毒液浸泡雙手1-2分鐘,爾后用流動水洗凈。患者的排泄物、盛放排泄物的容器、垃圾廢物和患者用過的或接觸過的用具等均需經嚴格消毒后才能向外排放或繼續使用。患者痊愈時應換穿清潔衣服,換下的衣服及被褥、日用品、書報等物品需分別經煮沸(15-20分鐘),蒸汽消毒(20-30分鐘)或用含氯消毒劑消毒后方可繼續使用,廢棄垃圾可焚燒。 至于隔離時間,甲、戊型肝炎患者,一般自發病之日起不低于3周;乙型和了型肝炎,急性期宜隔離至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轉陰為止。如乙肝到了恢復期仍保持HBsAg陽性者,則按乙肝病毒(HBV)無癥狀攜帶者處理。慢性肝炎和HBV攜帶者,應調離直接接觸食品、食具、自來水或幼兒園的工作,不可獻血,并嚴格遵守個人衛生,以避免感染他人,尤其是婦女的月經血,更不要污染各處。丙型肝炎一般要隔離至黃疸完全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為止。至于慢性丙肝病毒(HCV)攜帶者或慢性患者的處理則與乙肝相類似。據青報道,有人在得病6年之后,轉氨酶(ALT)雖已趨于正常,但血液仍具有傳染性,故與病人密切接觸應有防護措施。 無癥狀HBV攜帶者,在家中其食具和生活用具應堅持與健康人分開使用,直至被證明無傳染性為止。
熱心網友
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臨床經過可表現為多種類型: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呈亞臨床感染狀態或急性乙肝發病,90%以上感染者迅速康復,成為有乙肝免疫力的健康人。 ——乙肝病毒攜帶者,表現為病毒表面抗原長期陽性(可能終生陽性),但肝功能長期正常,肝組織無明顯損傷。他們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無區別,但部分人可能在青年或中年時轉化為慢性肝炎。 ——慢性乙肝,在中...
熱心網友
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臨床經過可表現為多種類型: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呈亞臨床感染狀態或急性乙肝發病,90%以上感染者迅速康復,成為有乙肝免疫力的健康人。 ——乙肝病毒攜帶者,表現為病毒表面抗原長期陽性(可能終生陽性),但肝功能長期正常,肝組織無明顯損傷。他們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無區別,但部分人可能在青年或中年時轉化為慢性肝炎。 ——慢性乙肝,在中國約有2000萬人,表現為反復轉氨酶升高等肝功能異常,但大部分患者病情進展緩慢,少部分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和肝癌,平均高發年齡為40-50歲,由少數乙肝病毒攜帶者和慢性乙肝病人轉化而來,病死率高。 ——非活動性乙肝病毒攜帶狀態,多從慢性乙肝病人經治療轉化而來,表現為肝功能正常,病毒復制水平低下,病情長期穩定,具有和健康人一樣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乙肝病毒攜帶者均具有傳染性,但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方可造成傳染。乙肝是經血傳播疾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傷口進入機體而造成感染,不會通過正常的呼吸和消化道傳染,不經血液的一般接觸也不會造成傳染。 乙肝病毒攜帶者不是乙肝病人,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與一般健康人無區別。乙肝病毒攜帶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中不會對周圍人群和環境構成威脅。除不能獻血、不宜參加體能負荷超常的特殊訓練或職業,不宜擔任手術治療科室的醫務人員外,其就學、就業、結婚及參加社會活動均不應受限,更不應受到歧視。丙型肝炎傳播途徑 1.HCV主要經血液傳播,主要有:⑴ 經輸血和血制品傳播。我國自1993年對獻血員篩查抗-HCV后,該途徑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檢測試劑的質量不穩定及少數感染者不產生抗-HCV,因此,無法完全篩出HCV陽性者,大量輸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⑵ 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這是目前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在某些地區,因靜脈注射毒品導致HCV傳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侵襲性操作和針刺等也是經皮傳播的重要途徑。一些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和血液暴露的傳統醫療方法也與HCV傳播有關;共用剃須刀、牙刷、紋身和穿耳環孔等也是HCV潛在的經血傳播方式。 2.性傳播:與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亂行為者感染HCV的危險性較高。同時伴有其他性傳播疾病者,特別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險性更高。 3.母嬰傳播:抗-HCV陽性母親將HCV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性為2%,若母親在分娩時HCV RNA陽性,則傳播的危險性可高達4%~7%;合并HIV感染時,傳播的危險性增至20%。HCV病毒高載量可能增加傳播的危險性。 部分HCV感染者的傳播途徑不明。接吻、擁抱、噴嚏、咳嗽、食物、飲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無皮膚破損及其他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傳播H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