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什么是“綏靖政策”?一般的解釋是:西方列強為防止戰火燒到自己頭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換取自身的茍安。擴展的解釋應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前,有能力阻止法西斯國家侵略的英、法、美、蘇等強國,對法西斯德日意的對外侵略和西班牙的法西斯奪權不制止,甚至縱容的一系列行為。對法西斯侵略或奪權放縱的原因有的是怕引火燒身,有的是相互勾結,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的想禍水東引,有的是受傳統外交影響等,但所有的一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大國強國沒有盡到維護世界和平的相應責任。 綏靖的本質就是縱容法西斯侵略,綏靖政策的核心是禍水東引。 主要后果有: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西方國家對意大利侵略采取的綏靖政策;西班牙內戰和德意法西斯的武裝干涉、英法等國對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在亞洲,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是美國姑息養奸的結果;英法等國“綏靖”希特勒。 最嚴重的事件就是英法蘇“綏靖”希特勒,導致二戰爆發: 如果沒有英法等世界主要國家所奉行的“綏靖主義”,希特勒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個跳梁小丑而已。那么,英法等國是如何“綏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3。5萬德軍奉命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當時的德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與駐扎在萊茵河對岸的法軍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還下了這樣的命令:一旦遇到法軍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戰面前畏縮不前,英國政府又采取“超然”態度,使得希特勒順利度過了“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希特勒挑戰《凡爾賽和約》的第一個動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奧地利總理舒士尼格與國內民族主義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時,納粹黨人賽斯-因夸特在德國的支持下就任奧地利總理。當晚9時10分,賽斯-因夸特發出電報,請求德國援助。但希特勒早在當晚8時45分就已命令德軍進軍奧地利。3月13日,奧地利正式并入德國。其實,當時德軍在入侵之前根本沒有做好作戰準備,其車輛有70%在路上拋了錨。 德奧合并,更準確地說是德奧合并的方法和結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戰的路上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德軍入侵奧地利的整個過程進行得出奇的順利,以至于希特勒本人也被這種勝利的情緒所感染。 在這之后,他以在民族問題上處理不當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給予其境內蘇臺德地區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擁有幾十個師、數十萬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裝備還是比較精良的,其戰斗力足以抵抗德國軍隊的入侵。但這支雄師在英法“綏靖政策”的壓力下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國首相張伯倫生平第一次乘飛機出行,趕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別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據會議記錄,張伯倫沒有問過能否保持一個領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也沒有問過這對西方列強會產生什么樣的戰略影響,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過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了希特勒。當然,人們也不會忘記慕尼黑會議上的另一個“綏靖主義”者。在9月18日的會議上,法國總理達拉第力圖使英國人相信:希特勒是個誠實辦事的人,他在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后,絕不會再尋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領土。張伯倫則說:“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現在向他們提出的建議并確定不會同時發生軍事政變的話,英王陛下政府準備參加擬議中的保證。”達拉第的一句話把英國推進了世界大戰,而張伯倫的一句話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難的深淵。 9月29日,張伯倫與達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舉行了四國首腦會議,正式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協定簽字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張伯倫和達拉第向他們宣布協定的內容,還告訴他們:“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決詞”。 返回倫敦,面對機場上歡呼雀躍的人群,張伯倫不禁高喊:這是在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將偉大的和平從歐洲大陸帶回! 1939 年8 月23 日蘇聯與德國締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但是,沒過多久,法西斯的炸彈就落到了他們的頭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日對英美宣戰,大戰真正具有了世界規模。“綏靖政策”的苦果終于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
熱心網友
美英法-意對埃的侵略美英法-西班牙內戰美英法-日本侵華美英法-德侵略捷克
熱心網友
詳細情況,請參考二戰史
熱心網友
綏靖”一詞,原意是“撫慰怨憤,平息爭斗”,是20世紀20年代英國對歐外交中的一種姿態,是英國扶德抑法均勢外交的一部分。但是到30年代,隨著法西斯侵略威脅的不斷增長,綏靖的內容和范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是英國,而且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德日意法西斯侵略的全面姑息和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