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 有誰知道1+1=2為什么會等于2 用代數式來證明 有人會嗎?

熱心網友

在現代的精密科學中,特別在數學和數理邏輯中,廣泛地運用著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從某一科學的許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題,對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義,而這一學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它們下定義;對這些基本命題(也叫公理)也不給予論證,而這一學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題卻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它們中推出。這樣構成的理論體系就叫公理體系,構成這種公理體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數學當中的公理,在數學中是不需要證明的。又因為1+1=2是一切數學定理的基礎,所以它也是無法用數學的方法證明的。 至于“1+1為什么等于2?”作為一個問題,沒要求大家必須用數學的方法證明,其實只要說明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說這是定義,也可以說這是公理。不過用反證法還是可以證明的:假設1+1不等于2,則數學就是一鍋粥,凡是用到數學的地方都是一鍋粥,人類社會就亂了套了,所以1+1必須等于2。好了,閑話說完,言歸正傳。1+1=2對于人類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就像一個小孩滾雪球的過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雙手捧一捧雪,這一捧雪就相當于人類對世界的感性認識。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緊,成為一個小雪球,這個小雪球就相當于人類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發現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這就相當于人類的理性認識。雪可以粘雪,相當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滾一下,發現雪球粘雪后越來越大,這就相當于人類認識世界的高級階段,可以進入良性循環了。相當于2+1=3。1,2,3可以排成一個最簡單的數列,但是可以演繹至無窮。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數學,有了2+1=3才開始了數學的無窮變化。在數學的規范里,1+1=2;這早就清清楚楚的寫在數學領域的入口處。這是數學法則。但近年來常有人提出1+1=?的問題。這的確與陳景潤的陳氏定理的發現有一絲關聯。為此,我在此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給大數學家歐拉的信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同年6月30日,歐拉在回信中認為這個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無法證明。正因為如此,這個命題,稱之為哥德巴赫猜想。現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個大于等于6的偶數,都可表示為兩個奇素數之和;每個大于等于9的奇數,都可表示為三個奇素數之和。其實,后一個命題就是前一個命題的推論。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簡單,要證明它卻著實不易,成為數學中一個著名的難題。18、19世紀,所有的數論專家對這個猜想的證明都沒有作出實質性的推進,直到20世紀才有所突破。1937年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創造的"三角和"方法,證明了"任何大奇數都可表示為三個素數之和"。不過,維諾格拉多夫的所謂大奇數要求大得出奇,與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遠。  直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們采取了迂回戰術,就是先考慮把偶數表為兩數之和,而每一個數又是若干素數之積。如果把命題"每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證明"1+1"成立。從20世紀20年代起,外國和中國的一些數學家先后證明了"9+9""2+3""1+5""l+4"等命題。  1966年,我國年輕的數學家陳景潤,在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證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2個的數之和"。這是迄今為止,這一研究領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僅一步之遙,在世界數學界引起了轟動。"1+2"也被譽為陳氏定理。在數學界敘述陳氏定理是采用如下形式:N=p+P2;N---大偶數;p---素數;P2--至多具有兩個素因子的殆素數;所以,1+N僅是數學界用的一個并不達意的簡化符號。不理解的最好不用。從此以后,有一些人,一知半解的趕時髦,到處夸夸其談,故弄玄虛的提出1+1=?的新聞。就象現在有的買假貨的專家,連納米是什么單位都搞不清,卻在大肆吹噓他的納米產品。這嚴重影響了一大批數學概念尚未牢固的年輕人。使他們對基本的數學法則提出疑問。這必然會影響他們自身的數學素質的提高。牢牢的記住1+1=2。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有絲毫的懷疑。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不用學什么數學了。。

熱心網友

這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現在還沒有人能夠證明,但我國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已經證明了1+2=3,為證明1+1=2邁近了一大步。有許多數學家為了證明1+1=2把一生的時間都付出了,這個證明題不是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因為2-1=1所以1+1=2。

熱心網友

難啊

熱心網友

我覺得還是你比較高明,那些外國的誰誰誰提出某某猜想,把我們可憐的中國數學搞的頭發都白了,稿紙算了一大堆,終于證明那個某某猜想是正確的,可是結局呢,那個外國佬因此聲名顯赫,而我們的數學家卻成了“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唉。。。。。。。。。。。你是不是跟那個外國的誰誰誰比較像呢

熱心網友

你對1+1=2理解錯了,并非要真的證明證數運算的1+1=2。這只是個提法,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簡單叫法。目前的核心問題在于:證明每一個不小于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素數之和。以上習慣稱作1+1=2

熱心網友

這個得請教陳景潤大數學家,你把它放在這里是不是有搞笑 的嫌疑了?!

熱心網友

一個蘋果加上一個蘋果等于兩個蘋果.

熱心網友

這是人們規定的相當于人們規定男人 女人就是說這是人們自己賦予的一個概念無須證明

熱心網友

公理是不能證明的,是約定成俗的,十進制中才是1+1=2.二進制中 1+1=10也是約定的.

熱心網友

這好比《幾何原本》中的五大公理,是不證自明的...

熱心網友

用代數式?這可是代數的立足點,如果它都是不確定的,那么還有什么代數可言???

熱心網友

不需要證明。真理不用證明,1+1=2。沒想過等于1,也不知道它等于3。1+1就等于2。誰去證明下自己是不是老爸老媽生的?有的告訴我下啊